古人对狮子的崇拜

2020-04-07 03:44李学朴
寻根 2020年1期
关键词:石狮狮子古人

李学朴

狮子原产于非洲和西亚,《汉书·西域传》载:“乌戈国有狮子,似虎,正黄,尾端毛犬如斗。”乌弋国大约在今天的阿富汗西部。司马彪《续汉书》也记载说“条支国出狮子”,条支国是安息的属国。可见,汉代已知道西亚是狮子的产地。东汉初期,波斯国将狮子作为礼品赠送给东汉朝廷。《后汉书·西域传》载:“章帝章和元年,(安息国)遣使献狮子……形似麟而唯无角也。”“(和帝永元)十三年,安息王满屈复献狮子”。狮子传入中国后,虽然大多饲养在帝王宫苑,数量也极少,却引起当时人们极大的兴趣。

汉代人极富有尚武精神,他们崇尚刚健勇猛,因此对凶猛的狮子大为欣赏。东汉时期,民间工匠便开始把狮子作为石雕的题材,1973年在咸阳沈家村附近出土了一对汉代石狮,另外,汉、唐时期的统治重心一直在北方,外国所献狮子几乎都饲养在长安或洛阳(例如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哒国献狮子,北魏政府便在洛阳南郊四夷馆附近建狮子坊,作为饲养狮子的地方)。因此,相对来讲,北方的工匠更易对狮子产生感性认识,塑造的石狮形象也比较逼真,像陕西的乾陵石狮,个个栩栩如生。而六朝时期南方就找不到这样逼真的作品,有的只是陵墓前既像狮子又像传说中的麒麟、辟邪的巨大石兽。

尚武精神是汉唐之际华夏人的基本精神,威武雄健的狮子在唐代最受青睐。唐贞观九年(635年)西域向大唐进贡狮子,唐太宗命秘书监虞世南作赋,虞世南所写的《狮子赋》典型地反映了这种倾向:“(狮子)倏来忽往,目电曜,发声雷响。拉虎吞貔,裂犀分象,碎遒兕于龈腭,屈巴蛇于指掌。践藉则林麓摧残,哮吼则江河振荡。”(《初学记》卷二十九)在虞世南的笔下,狮子简直就是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神灵。也正因如此,唐代狮子的造型着力突出其雄壮的一面。乾陵朱雀门前的一对石狮,高3.35米,宽1.3米,蹲坐在巨大的石基上。石狮两足前伸,身躯后蹲,张着巨口,跃然欲扑,气势磅礴,盛气凌人。1956年在西安唐大明宫东内苑遗址出土的鎏金三足银盘上,狮子正阔步行进,回首咆哮,张口露齿,生气勃勃。

古人对狮子的崇拜还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狮子在佛教中本来就具有超乎寻常的地位。《传灯录》记载:“释迦佛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佛教几乎也与狮子同时代传入中国,佛教对狮子的推崇自然也促使古人把狮子神化,于是狮子在古人心目中又成为维护佛教的一种神灵。1985年在陕西临潼庆山寺的塔基地宫内就发现两件唐代三彩蹲狮。在华夏佛教建筑中,狮子图案是最常见的纹饰,例如山东济南灵岩寺,有唐代至清代的墓塔167座,其中大部分墓塔的塔座都雕有狮子图案。佛教又传说,文殊菩萨所居之地清凉山原有五百条毒龙,文殊骑在神狮背上施展佛法降伏了毒龙,所以历代文殊菩萨像也都是骑在狮子背上。南北朝及以后信佛的人相当多,狮子自然也就受到了相当的崇拜。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因素,也是古人崇拜狮子的原因。古人喜欢在飞禽走兽中确立一个首领并加以崇拜,例如有所谓“四灵”之说,龙是鳞虫之长,凤是百鸟之王。在先秦,麒麟被人们看成是“百兽之王”。但麒麟是传说中的动物,又被渲染得过分仁义文雅,与现实不相符合。最凶猛的动物老虎,又太残忍,也不是人们期望的百兽之王。狮子的传入,被古代人纳入神兽之列。

江苏镇江丁卯桥出土的唐代灰陶狮子上的模印阳文便是这种心态的佐证:“北方黑狮子镇其宅,□□永无灾。孩子夜啼如不住,但将师(狮)子镇其旁。”唐代人喜欢制作狮形玩具,河南巩义唐三彩窑遗址中就有专门用来制作狮子玩具的狮子范。

狮子既被看成瑞兽,它的造型和图案也就广泛地出现在日常生活和民俗的许多方面。石刻狮子在唐代主要用于镇墓,到了明清则主要用于守门和桥梁望柱的装饰,其典型作品有北京天安门城楼前的汉白玉石狮、北京卢沟桥上的485个大小石狮等。至于鎏金铜狮,在明清之际只为皇家建筑所专用,北京故宫太和门前、乾清门前、颐和园东宫门外、排云殿前、香山东宫门外,均置有大铜狮。

在工艺品方面,古人喜欢将香炉的形状制成狮形,让烟雾从狮子口中飘出,这种香炉被称为“狻猊炉”。山东聊城博物馆有一件辽金时期的狮形瓷枕,狮子作卧姿,头略昂,双目圆瞪,顶部有卷曲鬃毛,狮背呈椭圆形;在用色方面,这个狮形枕颇有独到之处,狮身为绿色,鬃毛为黄色,眼珠为黑色,眉爪为白色,色彩分明,艺术性极强。狮子纹饰在古代广泛运用于纺织品的装饰上,如1975年在福州浮仓山发掘的南宋黄升墓中,就发现“彩绘狮子戏球图”,狮子作跳、跃、奔、伏各状,姿态各异,构图巧妙,极富生活气息。

人们所熟知的“狮子舞”,诞生于南北朝时期。清人翟灏的《通俗编·狮子舞》载:“(狮子舞)周武帝时造,亦谓之五方狮子舞。缀毛为狮子,人居其中,像其俯仰训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五狮子各依其方色。”唐代盛行狮子舞,且规模比北朝更大,唐段安节所著的《乐府杂录·龟兹部》记载唐代的狮子舞每一狮子有十二人伴舞,狮子高丈余,又谓之“狮子郎舞”。白居易《新乐府·西凉伎》诗曰:“假面胡人弄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睁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把欢乐的狮子舞描绘得有声有色。

这种借助人来表演的狮子的形象,实际上是人格化了。人们对它寄予既勇猛又训良、既有力又和善的希望。这种对狮子的“人格化”也反映到石雕中来。如北京北海公园石桥南端的石狮,蹲坐在矮矮的石座上,侧着脑袋,颈戴响铃,脚踩绣球,显出近似舞台上狮子的顽皮神态。北京颐和园十七孔桥石栏杆柱头上那一百二十多个石狮子,粗看相似,仔细观察才发现都不相同。有的端庄危坐,有的侧身看湖;三三两两的小狮,有的伏在大狮背上,有的躲在大狮怀中,神态活泼。

在南方寺庙内,还有不少狮子雕刻,造型虽不高明,技法也不精致,但却很生动,幼狮围着母狮嬉戏,雄狮耍着绣球。有的石狮双脚捧球,口含飘带,造型无一定格式。这在一般宫殿建筑里是见不到的。

宋代以后狮子舞不仅经久不衰,而且在某些地区还成为儿童的一种游戏,1984年在山西新绛县的金末元初墓葬中出土了两块内容相同的狮子舞砖雕,画面上,中间一只狮子腹缀布裙,下面露出四条小腿,前面有一个儿童牵引狮子,还有一个儿童敲锣指挥,后面又有两个儿童持球追赶。砖雕图案中的獅子,显然是由两个儿童装扮的。

在华夏许多名胜古迹,如宫殿、陵墓前,或寺庙、园林入口处,常常可以看到有石狮或铜狮雄踞左右,气势威严。狮子不仅为华夏人民所喜爱,而且也成了华夏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之一。

猜你喜欢
石狮狮子古人
《石狮》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的过年诗
狮子鱼
我是缤果
2013年“石狮爱乐杯”全国个人赛6局
骄傲的狮子等
威风凛凛的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