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斓
摘 要:“教师幸福”是继“教师职业倦怠”后又一个关涉教师生活的热门话题。文章将从影响因素角度来探讨教师幸福话题,研究表明,教师的幸福与社会心理有关,与价值观有关,也与师德有关,还与师能有关。
关键词:教师幸福;社会心理;价值观;师德;师能
一、教师幸福,与社会心理有关
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必然受到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以下是社会心理学家们对现代中国人幸福感下降的原因的分析:①爱比较。比来比去,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②不知足。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③不善于发现阳光面。生活中常常放大别人的幸福,只看到自己的不幸。④缺乏信念。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⑤不知道奉献。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但在现代社会中,乐于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⑥相互不信任。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猜疑,导致感受幸福的能力下降。⑦过于焦虑。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困难,使人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也就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二、教师幸福,与价值观有关
幸福定义种种,比如,《辞海》是这样说的:人们在为理想奋斗过程以及实现了预定目标和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况和体验。中国有“五福”说,西方也有五福之说,即“5H”:Health(健康),Happiness (快乐),Honesty(诚实),Honour(荣誉),Hard work(努力工作)。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讲师泰勒·本·沙哈尔认为,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前的利益;意义则来自目的,一種未来的利益”。可见,幸福由两大因素构成:一个是心理体验(主观形式);另一个是与人生有关的目标、理想、追求、需要、意义等经过努力和奋斗的实现(客观标准),即幸福与价值观有关。
“十八大”正式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当然也是对教师的价值要求。“为什么做教师?”“教师的价值在哪里?”“教师应该做些什么?”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教师思考。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特殊历史使命,担当着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以及自身专业充分发展的重大任务,要为实现成就事业、成就学生、成就自我的目标不懈努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责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在于“关爱”,自身专业充分发展的关键在于“自强”。所以,笔者可以确信:教师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责任、关爱、自强。
懈怠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教师至少面临三项主要责任:一是岗位责任,即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是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二是社会责任,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是把家庭美好的希望寄托给了学校,教师有责任把学生教好、保护好、培养好,有责任让家长放心、满意;三是国家责任,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要靠人才,人才培养只能靠教育,而且还要把13亿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事业,是善的事业。有了爱,教师乐意做出奉献,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有了爱,教师为学生着想,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关心他们的一切;有了爱,教师在工作中始终热情洋溢、细致入微。师爱,不是“失衡的爱”而是一种“全爱”,即全面、整体的爱;不是“偏袒的爱”而是一种“博爱”,即爱每一个学生;不是“有偿的爱”而是一种“纯爱”,即纯净、纯真、纯粹的爱。这种师爱,其实既是一种给予,也是一种获取。这种获取就在师爱的付出过程之中,就是教师获得的心灵满足与精神享受。
教师自强则校强。教师强大,学校会强大,进而学生就强大。教师要有理想和追求,要寻找人生的意义,要对社会、对学校有贡献;要积极进取,坚持不懈,勤奋努力;要具有困难压不倒,顽强拼搏、勇于探索的精神;要把教书育人作为事业,坚守“付出也是一种幸福”的信念;幸福重在奋斗、重在创造,创造幸福的过程也是感知幸福和享受幸福的过程。
三、教师幸福,与师德有关
亚里士多德早就明确指出:“幸福即是某种德性”“幸福即是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幸福就是“至善”,即“德福一致”的思想。“德与福本来是两个东西:德不是福,福不是德。”有德不一定有福,有福不一定有德,所以存在“德性幸福与非德性幸福”之分。但“德是幸福的统计性正相关因素,与幸福大体一致”。“缺德而一生幸福或者有德而一生不幸福仅仅表明:缺德者其他条件(天资、努力、机遇)好而有德者其他条件差,而绝不意味着他们的德福大体背离。”[1]
在现实生活中,“有德无福”“缺德享福”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对教师而言是不可能的。师德是“德性与师性的契合”,是“普遍的公民性与特殊的教师职业性的统一,是教师做人的本色素质与充当教师的角色素质的统一”。这种关系,决定了“师德是实现教师幸福必备的心性条件”。[2]我国于2008年重新修订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成了教师基本的道德规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章中,对师德的要求是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
杨启亮教授曾经把教师的职业境界分为四个层次: 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活动当作幸福体验。按照这种划分,四个层次分别对应着敬业、勤业、精业和乐业四种境界,前两种是他律层次,后两种是自律层次。敬业可以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勤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精业可以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教师,而只有乐业才能成为一名幸福的教师。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以教育为乐。
四、教师幸福,与师能有关
“人之所以不幸,在于人知道自己不幸,这是人类真正的悲哀。但人的伟大又在于人有思想和感情,能以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来正视自己的不幸,使自己超越不幸而获得幸福。”这就是人具有认识幸福、创造幸福进而享受幸福的能力,即幸福能力,亦即幸福是一种生活得更好的能力,一种欣赏的倾向(对自己、对世界),一种成就能力(做人、做事),一种超越能力(超越自我、对象)。对教师而言,不仅要具备认识幸福的能力,更要具备在工作中创造幸福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对幸福的认识能力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对幸福的误解。比如,有了足够的物质条件就可以很幸福,只要有痛苦就肯定不幸福,不管过程只要有好的结果就是幸福,“尽情享乐”就是幸福等。殊不知,优越的物质条件只能满足人们低层次的需要,却不能带给人精神性的幸福;享受幸福并不是没有挫折和伤痛,正如泰勒·本·沙哈尔所言,真正的幸福不应该是绝对没有不良的情绪,而是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内尔·诺丁斯也曾说过,真正的幸福需要有分享不幸的能力。所以要想获得幸福,必须坚守正确合理的幸福观,具备分析判断的认识能力。身为教师,应该理解并坚守:教师幸福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教师幸福是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教师幸福是与道德相一致的,教师幸福是利己幸福与利他幸福的统一,教师幸福是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教师幸福是过程幸福与结果幸福的统一。
(二)教书育人的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和中心任务。教师能否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能否利用价值冲突对学生进行价值传递和引领?能否智慧地面对“学困生”?能否有效地解决学生之间的矛盾和纠纷?能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否持之以恒地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这些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工作量、工作投入程度、工作难度以及情绪带来影响,而这些问题又与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着直接的、紧密的联系。能力强,工作得心应手,效率高、效果好,幸福指数就会提高;反之,幸福指数就会降低。
(三)自身专业发展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需求越来越高,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早已不是意愿的问题,而是客观的必然性,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和接受的现实。但是,教师发展的这种客观必然性与教师自身主观的惯性之间形成了尖锐的冲突。教师发展还不只是意识和态度问题,而且还有发展的能力问题。教师的反思能力,尤其是研究能力亟待提高;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角色显得越来越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
(四)终身学习能力
终身学习能力问题对教师而言,可能不只是专业发展的问题了,而是一个涉及生活方式的大问题,终身学习能力甚至被认为是一种生存能力。在地球已经成为一个村落的今天,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高速发展,如果教师不能不断转变知识观、更新知识结构,不能学会新的信息技术,那么必然不能应对新形势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各种问题和挑战,不能满足学校改革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验的必然是一种被动的工作、高压力的工作,高负担的生活,不幸福的感觉自然随之而来。
(五)教师领导力
学校管理与教育改革,其领导者由干部转向了干部和教师,教师也是学校领导者的观点已经被提出。“教师领导”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的教育文献中,近20年有了很大进展。教师领导力成为学校变革的主导力量,成为影响教师职业的一个因素。教师领导力表现为课堂教学中的高效组织和协调,表现为在教师合作中通过自身发展来带动其他教师的发展,表现为成就學生生活的丰富多彩,表现为促进学校与社会的沟通与协调,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和教师自身的发展,以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沈又红,黎钰林.教师幸福:一种基于师德的心性能力[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3):66-6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