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当前还有许多初中数学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发展,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策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许多教师开始以分层教学为基础,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重新调整教学方向,充分发挥分层教学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长远发展。与其他教学策略相比,核心素养下的分层教学具有显著的针对性特征,能够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初中数学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将教学目标和内容分为不同的层次,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分层学的分析中,学术界和理论界都指出这种教学策略具有可行性,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核心要求,尊重了学生的个体性,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满足学生全面成长要求,值得推广和应用[1]。
学生是教学改革的主体,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分析学生的数学学习综合能力、知识基础、逻辑思维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计划[2]。初中数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加强教学引导,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应该指出的是,初中数学是一门难度相对较高的学科,这对学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一些学生会出现负面情绪和心理。因此,教师需要科学采用分层教学模式,给予不同层次学生鼓励和帮助,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凸显教育的公平性。
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来说,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进行学习,而不是过分依赖于教师的讲解[3]。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和基础,提前为学生提供不同难度的微课视频作为预习任务。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自学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
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各层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提供难度不同的预习视频。针对数学基础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内容略有加深的微课视频,注重体现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对于数学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提供的微课视频应以基础概念、性质讲解为主,着重介绍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区别,让学生深入理解基础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具体要求[4]。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各层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也不尽相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确立基础教学目标、拔高目标和突破性目标,将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尽力完成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并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使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合作、探究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讲解“圆”的章节时,本节内容对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这也使得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同。教师应在备课过程中确立共同的学习目标和差异性学习目标,有效实施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把学习目标分为三个层次,要求学困生掌握圆的基础概念、性质,掌握典型习题;对于中层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优等生,教师应设计扩展性问题,发散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通过学习目标的分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取相应的知识,从而实现长远的发展。
课后作业也是很教学流程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作业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也可以通过作业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所以教师也应该对作业安排上进行分层[5]。针对各层学生的情况,教师应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相应地调整作业难度和数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例如,在讲解“锐角三角函数”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困生布置趣味性较强的练习,使学生有兴趣能够独自完成,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比如,小明家的墙角处放有一架较长的梯子,墙很高,又没有足够长的尺来测量,你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得到梯子的倾斜程度呢? 对于中等生,教师应该设计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作业,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发展逻辑思维发展。对于优等生,教师应该布置一些开放性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模式,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效地将教学目标、内容与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起来,有效地实施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领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