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中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的醒世恒言教育,跨越了千年时空。穿越千年时空的隧道,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立德树人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校的‘生命线’”。
新时代教育部对于教育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要求,不仅是对学生提出要求,对于教师提出了要求,更是对于家长提出了要求。学校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更加需要家庭教育的不断配合,才能够构建起家校协同育人的有效机制。而在这其中,协同育人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尤为重要。
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高中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要求。根据《中国高中生心理健康量表》,我在班上也做了一份同样的测试,检测结果是40 位同学中有9 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大约是22.5%。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对于学习的积极程度问题;一类是人际交往问题;一类是青春期逆反心理问题。这一些问题如果没有及时解决,容易产生负面的自我怀疑感。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在这个班级中尽快获得认同感与归属感,我随即着手具体分析心理问题学生的问题所在。于是我发现,这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源于家庭教育、自身性格、学校压力等方面,而尤以家庭教育方面最为突出。
(1)家长的教育观念过于陈旧。在过程中重“说教”而轻“实践”。通常是狂风暴雨一顿洗礼后让孩子自己去琢磨,这就导致在孩子认为自己只要“熬”过这一顿说教,接下来又是回归自己原本的一套处事方法。
(2)孩子获得感与被认同感不强。在家长的观念中,有压力才有动力,导致他们对孩子不断提出更高阶的要求,而实质上很多家长经常把握不好尺度,最终给孩子一个非常不良的讯号:我做什么都得不到肯定。于是孩子彻底失去奋斗的动力。
(3)家长的家校沟通意识不强。当班主任分享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时会有很多家长交流沟通,但是一遇到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家长仿佛都像蒸发了一样。家长容易回避孩子身上的敏感问题,不愿意与老师沟通,害怕老师因为知道了情况后用有色眼镜去看待自己的孩子。
作为教育者,我们有义务也有能力去主动构建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因此,我立足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具体的途径:
1.在制度层面明确划分家校义务。既不能让家长越俎代庖,又不能让家长当甩手掌柜。
2.在精神层面鼓励家长与学校教师沟通,避免过分割裂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导致距离过大。
3.在技术层面为家校沟通提供平台。家长与教师应善于利用网络构建新型家校合作平台,利用各种不同新型APP,创设家校留言板,家长可以在线编辑内容,随时随地分享家校两地问题,使家校无缝衔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育人不只是一句空谈,更需要我们切实付出实际行动。如果能够切实构建家校协作的有效机制,那么一定能够让学生提高知识与能力的同时,体验到学习的内在快乐与生命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