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化社会中,“创新”已经成为当下各个领域发展中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它不仅可以激发全面创造,提升国际地位,还可以确保不同类型的人才能够在形形色色的挑战中站稳脚跟。美术教育是培养创意思维的重要方式,承担着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任。虽然新课程实施已经将近二十年,但部分初中美术教学中实践活动的设计依然受“重理论轻实践”观念的影响,以模仿、技巧为主的教学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此种教学模式不仅影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剥夺了学生开放式思考的机会,还阻碍了美术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优化初中美术教学,在实践活动中渗透创意设计理念,是一名美术教师重点思考的课题。
“创意”属于一种思维过程,主要为了产生新的见解。创意的本质是“变通”,能够将大众事物变通为新颖的、具有个性化的新对象。初中美术教学中,创意设计可以不单单局限在实践活动,也可能发生在各个主题环节中,比如语言活动、游戏活动等。为此,创意设计的实施要让学生自由表达,引导其掌握“变”的思维,促进创作灵感的涌现。
美术属于一门视觉艺术,主要向人们展现能够刺激视觉感官的画面或实物。因此,创意可以来源于艺术,比如音乐、舞蹈、剪纸等,搜集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让初中生与艺术进行对话,促进心灵情感的沟通,提高审美能力,为创造美奠定基础。在此种教学氛围下,学生不仅能够接触自然和生活中许多美的东西,还可以从中提取更多创意主题。
实践活动不同于理论教学,需要学生在“做中学”,对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有很强的要求。初中生对生活中的事物充满着探索和发现的欲望,这与“兴趣”息息相关。如果学生对事物本身感兴趣,会更加积极、热情地投入实践活动并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相反,如果没有发现兴趣点,学习效果也会大大降低。因此,实践活动的创意设计要符合学生兴趣爱好,促进活动的有效实施。
美术实践活动的创意设计并没有实际标准,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形式进行表现,让学生不仅欣赏美,更学会创造美。美术作为一门艺术,而艺术又来源于生活,因此初中美术实践活动教学可以引入生活元素,挖掘设计资源,通过合理的教学形式,不断丰富学生创意设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强化设计体验,加强对美术价值的认识。比如借助生活中“伞”的元素,创意雨伞设计,利用水粉、彩笔等工具在伞体上增加“美的色彩和元素”,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设计,以展现“美”为目的,张扬个性,激发创造潜能。在此种教学氛围下,有的学生以动物为主题,有的以植物为主题,甚至还有的走进了印象派,各类画风丰富了实践活动内容。此外,还可以引入“服饰”元素,进行环保服饰设计。在美术课堂上,渗透环保理念,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利用塑料袋、废旧报纸、废纸箱等物品,大胆拼合成各种服装,并组织精彩表演,感受美术设计的魅力。
创造离不开想象与联想,两者的充分融合和发挥会直接影响艺术设计的效果。在初中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的美术理论知识以及对生活中事物的印象大胆联想,打破美术常规和思维定式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意识,拓展想象空间。比如利用多媒体展示食品包装、衣服吊牌上的条形码,使学生对粗细不同的线条形成一种具体印象。之后让学生结合生活或所见所闻展开充分想象,说一说哪些物体具有与条形码类似的形象。以此为引导,学生纷纷说出斑马、人行道、栅栏、树林等。由于个体思维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所联想出来的事物也不同,通过彼此间相互交流,促进思维共享,让学生在自身已有的美术认知上实现拓展,同样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也有很积极的推动作用。除了从具体事物出发,展开联想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意境出发,通过观察静态画面,想象动态故事。比如学习“静物画有声”一课时,重点向学生讲解“造型·表现”领域,让学生了解静物画的创作过程,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阐述画中传达的某种意味。并以此为借鉴尝试美术创作,强化学生对静物画的认知。
传统美术实践活动大多局限于美术教室,学生视野不够开阔。为了在教学中凸显创意性,教师要注重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自然中的美学元素,并将其以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出来。鉴于初中教学特点,学生走出校门的机会不多,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校园为画室,把四季如春、鲜花盛开的校园环境打造为美术创意环境,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绘画条件。在视野更加开阔的氛围中,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欲望,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美丽的校园,每一张都倾注了无限的情感。这样一来,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艺术语言和表达形式,还可以强化对母校的热爱,形成独特的感受。
综上所述,创意是创造新事物的一种思维过程,充分展现了创造者的表现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践活动的组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美术学习特点与兴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其进行创意设计,激发创作灵感,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创造美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