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高中数学知识难度的加深,许多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甚至感到数学很难,对数学知识学习产生恐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理解“灵动”教学理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翁,让学生在探究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灵活”课堂的“灵”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的应用非常灵活,使课堂充满色彩,使学生能够灵活地学习知识内容;“动”主要是指学生的自动学习,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最终达到“随心所动”的教学状态[1]。因此,“灵动”课堂应该是智慧、和谐的课堂,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课堂,是活力充沛的课堂。在“灵动”课堂的构建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个体发展、知识需求、认知能力等,提升学生课堂关注度,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从而有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促使学生全方面发展。
教学关系是双向的,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讲解生动有趣,学生听起来就会非常热情,主动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学生就会觉得数学知识枯燥无味。特别是对于高中数学抽象的知识,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加强营造课堂气氛,在提高教学艺术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恐惧感,使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2]。例如,在讲解“直线的方程”之前,教师可以用钉子把一根细木条钉在黑板上。这时,木条可以绕着钉子转动,教师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黑板上,在这个时候可以发现木条完全固定。教师可以现场演示操作时,同时说出口诀“一点晃悠悠,两点定终身”。通过这种幽默的课前代入,学生可以进入一种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
在高中数学“灵活”课堂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应该是话筒,学生也不能成为接收器,要努力使知识学习内化[3]。“灌输式”的讲解似乎是有效的,但学生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点逐渐被学生遗忘。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发现式教学的应用,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从观众变成演员,让教师为学生搭建舞台。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中,教师可首先为学生演示计算1+2+3+4+5+6...98+99+100=? 在这种情况下,假设n 是偶数,很容易计算出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计算1+2+3+...+97=? 这时n 是一个奇数,让学生对相加形式进行观察,这时学生发现,如果两两相配就会有一个多项,那么该怎么办?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一些学生试图用倒位相加法进行计算,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所发现的规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小组之间进行纠正和评论。通过这种发现式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探究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这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4]。科学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解函数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教材中函数的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Y=1 属于函数吗? 这使得学生能够充满兴趣地思考,然后教师向学生解释x 和y 是如何相互对应的。通过启发式教学,借助一系列问题提问,使学生在任务中达到理解的作用,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使课堂教学更加灵活、多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应试教学观念,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高中数学教师应建立有效的师生双向或多边教学互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教师不应追求形式上的“动”,而应追求“动”的效果,应充分利用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5]。
例如,在讲解“集合”一课时,教师可以将生活场景代入课堂:在周末,小明和小红都想去超市买东西,他们在商场偶遇。小明问小红:“你想买什么?”小红说:“我想买些苹果、葡萄和橘子。”小红又问小明:“你在超市里要买什么?”小明说:“我也想买点吃的,我要买一些苹果、蔬菜、大米和文具。”在简单的交谈后,两个学生愉快地去购物。然后教师问到:“同学们,通过小明和小红的对话你们知道他们想买什么东西吗? 这些东西中哪些是他们都需要购买的? 通过介绍生活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渗透集合相关知识,使学生在生活情境积极探索。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主要教学目标,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应充分转变教学理念,从多方面构建“灵动”的课堂,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