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提道:“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这就肯定了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学科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其实,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的先例了。在古代,社会实践活动叫作“游学”,如孔子曾经带着一众弟子周游列国,传播讲学。我国也一直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古训。在推行新课改的今天,这种古老而现代的教育方式也在与时俱进地焕发着新的光彩。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定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综合性、活动型的学科课程。实现立德树人需要把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这个过程单纯依靠说教是无法实现的;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其实把“思想教育”与“知识学习”相结合,学生在直接的活动中促发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感悟、思考、探索,把社会的思想和道德内化为自身的认识和行为。具体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应该如何开展才能达到知行合一、教育育人的目的呢?
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感悟、记忆、理解、内化的过程,应试教育之所以饱受诟病主要是因为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感悟和内化,过分强调了知识的记忆,从而导致了知识与现实的割裂。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始终是作为知识的旁观者在进行外部的观望,因为缺少了感悟和体验,学生很难融入知识对象之中,知识与学生始终像两条无法相交的平行线,学生在这边,知识在那边。而社会实践刚好弥补了应试教育的这种不足,通过实践活动在学生与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寻找两者的交汇点,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依托知识进行探究思考,从而达成“物我同一”的境界,把学生从知识的边缘拉回到知识的中心,引发共鸣,实现知行合一。
比如,要讲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知识内容,流行的做法是通过各种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我国优秀文化,然后得出结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种方式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手段,丰富了课堂的表现的形式,但是对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生来说,最多也就是在课堂上感动得稀里哗啦,课后可能也就失去了这种情感共鸣。这是因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于学生的认知来说是太遥远的东西,学生无法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感知到这种博大,最后只能是感动一时间遗忘一瞬间。如果我们采用参观当地博物馆这种实践活动的话,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博物馆把抽象的文化通过具体的文物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超越时空的界限,把学生带领到过去的时代,感受古人的生活。这样不需要用多么华丽的辞藻多么激昂的情感就可以向学生讲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参观的过程中这种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已然从一件件古老的文物中油然而生经久不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社会实践活动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不少课堂也出现了活动化教学。但是我们发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很多教师只看到了“实践活动”而忽略了“知识学习”,使课堂变成了游玩;或者过多地强调了“知识学习”,导使社会实践活动带上了说教和灌输的味道。不论是哪一种,最后都会导致社会实践活动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和价值。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偏差,是因为社会实践活动本身就是寓教于乐的方式,《新课程标准》只告诉了我们可以采用这种方式,但是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去衡量实践活动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在制定社会实践活动设计的时候,要有明确的定位和整体的规划。具体来说,社会实践活动是作为教学的方式,而不是教学的内容,不能喧宾夺主,抢占了应有的知识学习。活动设计中应该有一个清晰的知识主线贯穿其中,这条主线要突出重难点知识,又要兼顾活动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活动的设计要做到宜少不宜多、宜精不宜泛,每一个环节力求充分准确地反映学生的需求,都有其相应要达到的效果。
比如,可以通过重走古驿道等活动,让学生会深刻体会城乡差别,结合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知识点,理性看待我国精准扶贫的意义;在公益义工志愿者学习活动中,把着力点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感受志愿者精神的作用,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理性看待人与集体的关系;通过实地观察老革命根据地,感受共产党争取民族独立的艰辛与共产党人意志的坚定,理性看待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不是让学生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活动,或者就某个主题在活动时收集相关资料,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由于学生会受到自身经验和知识的限制,活动中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不应该作为旁观者,而是应该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给以学生必要的指导,比如学生收集资料可能不充分,缺乏相应的途径,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示;学生活动中可以出现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者其他途径寻找答案;学生归纳汇报的材料可能不够全面,教师可以提出修改意见,完善汇报材料等。这样,学生才能带着问题去活动,在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经历亲自体验和探究,比一味地让学生背诵理解更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解除疑惑,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团体性的活动,它不是靠学生个人可以完成的,因此团队的分工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团队的分工可以是小组内部各成员分工,也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分工,合理分工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就是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互补,最终达成“1+1>2”的效果。比如,从活动形式分工来说,一小组通过上网、图书馆、街头调研、访问相关人员等活动了解社会实践地点的历史、建筑、人文等资料;一小组负责留取照片、视频、图像、书籍等资料;一小组可以对存在问题的资料通过文字说明、绘图、拍照等方式进行记载,活动后再向教师、家长等请教或上网查询;一小组对整理后的资料进行分类、分析、总结、汇报;一小组还可以通过校园博客、微信平台发布活动内容……总之,各小组尽可能做到资料形式多样化、获取途径多样化、分工措施多样化。这样才能系统全面地实现资源的收集和共享。同时也有利于营造融洽宽松的氛围,一改往常说教的严肃,让学生在嬉笑怒骂、交流互动中把知识的前因后果、现象本质展现出来,思考对与错、是与非,在无形中就渗透了教育的内容。
总之,社会实践活动是有生命的课堂,是充满智慧启迪的课堂,它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促使课堂由内而外推行创新改革,引导学生激情灵活脚踏实地地学习,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觉学习的习惯,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行动上,内化到心灵上,实现知行合一、教书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