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冰
高中是学生智力发育与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与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变化,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同时能够结合学生的主观意愿,对教学方案进行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设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主探究与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与思维习惯,为更好地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就培养途径而言,化学教师还需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习惯的培养,促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进而取得更为突出的教学效果。
预习、学习、复习是学习过程的三大组成部分,而预习作为首要部分,对于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作用。所以,化学教师应该悉心引导学生进行适量课间预习,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记录下疑难问题,并在课堂中主动提出疑问,向教师讲明自己没有理解的原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做到提前预习,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反思思考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原电池》相关知识的讲解中,提前安排让学生预习“阴阳离子”“电解质溶液”“电极材料”等理论知识,学生会提出相关问题。比如,铜Cu和稀硫酸H2SO4二者并不会产生化学反应,但是教材中说实验中产生气泡是为什么?所产生的气泡又是什么气体呢?对于学生提出的类似问题,教师可以运用新的知识加以引导使学生自主找到答案。由于在通常实验中,铜和稀硫酸是不会产生化学反应的,而此实验与之前的实验不同的是有了导线的加入。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特点作为切入点对于学生研究“原电池”的原理加以引导。另外,教师还需要以学生提问程度为依据及时对教学进度做出调整,同时鼓励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如此一来,提高学生自主发问能力的同时也强化了其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平时教学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就需要时时给予鼓励引导,并对学生的个性想法加以肯定,从而慢慢培养增强他们创新思考的勇气,为其接下来创新能力发展增添助力。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离子反应》部分知识的时候,具体讲解过程中,笔者还适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熔融的氢氧化钠、盐酸溶液、固态氯化钾以及石墨棒等物质哪一种导电性能最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并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的回答可能并不是很准确,但是却非常大胆有想法。对此,笔者也给予充分肯定与表扬。紧接着,笔者就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所讲内容与课本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大胆进行质疑。于是,有的学生就提出“为什么固体的氯化钠不导电,而氯化钠溶液会导电?”等问题。经过上述教学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在笔者的鼓励下增强了创新思考的勇气,为自身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高中化学课堂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限制,有的实验无法得到良好的开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从而使学生在改进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实现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了《生命的基础能量——糖类》之后,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糖类的化学知识。笔者了解到很多学生都喜欢喝饮料,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饮料拿到课堂上,共同检测饮料中的含糖量。有的学生建议,我们可以使用去离子水来设计实验,对不同饮料中的含糖量进行检测。为了能够使学生对饮料中的含糖量产生直观的了解,笔者引入了蔗糖作为对比数据,让学生能够通过对比的方式,探究饮料中的含糖量对于人体是否有益。在分组进行实验之后,学生发现,饮料中的含糖量都非常高,将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经过实验之后,学生更加了解了实验的基本过程,掌握了与糖有关的知识,并且能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化学思维的发展。
化学和我们的生活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连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去发现问题,同时针对相应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活动,之后由每位学生分别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由大家进行共同的探讨,这样将在一定程度上明显提升其探究意识和认知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在整个过程中,不但能够有效地将问题解决,同时又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次的巩固和整合。最后,通过所学习的新知识将所遇到的新问题进行快速解决,以达到知识能够随时迁移的目的,再次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有了新的认识。通过因材施教,不但在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同时给其增添了一种新的感受,有效地提升了其学习意识以及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将使其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优化,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正是十分活跃的时期,教师尤其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教师在要求学生平时学习勤于思考,认真探究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培养他们主动思考、深入剖析、不断探索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