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国建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好比一部电影的开场白,开场白引人入胜,才能吸引观众认真看下去,教师上课同样如此。课堂教学的导入虽然只有两三分钟的时间,但它的作用不可小觑。导入的成功,不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形成兴奋的学习动机,为新课知识的掌握奠定坚实的基础。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谈谈课堂导入的几种做法。
政治学科知识的编排是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这样的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知识联系导入就是教师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上一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找出新旧知识的关联处,然后顺其自然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如在讲授《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一框时,笔者先复习前一框的知识,然后引出导入语“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不仅体现在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上,还体现在公民必须的事物政治义务上,”这样顺理成章的实现两框的连接。
时政热点导入就是把当前受关注的热点新闻与教材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巧妙合理的嵌入政治课堂,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激发他们运用政治课的新知识来解读热点新闻。而热点新闻可以是政治的、经济的,也可以是文化的、军事的,但最好是最近发生的有影响力、人们关注度高的重大新闻。如在讲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一框时,笔者先播放2020年中印边界冲突的视频,立刻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关注,后发问引出中印关系的内容和形式,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件,中国应怎样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带着上述问题的疑惑,学生会迅速进入本课的内容学习。
俗话说“政史不分家”,这句话反映了政治学科与历史学科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紧密联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体会到用历史知识辅助、充实政治课堂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政治课堂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能够让学生的大脑迅速兴奋起来,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并能让抽象深奥的政治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如在讲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框时,笔者请两位同学先讲讲“围魏救赵”与“假道灭虢”的故事,然后让全班同学分析其中的道理,从而引出要讲授的内容——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高中政治教材中的概念比较抽象、原理较多,在教学中正确运用各种形式的直观教具,一方面可以将抽象的政治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课堂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更容易领会知识。如在讲授《意识的本质》一框时,笔者把准备好的教具(一个装了苹果的盒子)带上了讲台,对全班同学说:“今天请大家猜猜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猜对的就获得里面的东西?”大家都积极参与其中,结果没有一个猜对,看见大家有点沮丧,我打开盒子,原来是一只苹果,课堂里顿时活跃起来。这时我说:“大家为什么猜不对呢?是因为看不见里面的东西,这说明我们意识的内容不仅需要人脑,还需要客观存在。那究竟什么是意识呢?”
以音乐歌曲来导入新课,能使课本中严谨抽象的知识在优美旋律的陶冶下潜移默化的滋润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实现心灵与思维的碰撞,改变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愉快的投入学习,活跃课堂气氛。在上课一开始,有目的有选择的演唱或播放一些歌曲,可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奠定基础。如在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一课时,笔者就播放了《走进新时代》的歌曲: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通过几句简短的歌词,既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直接导入本课的内容。
诗歌谚语是我国人民群众实践的产物,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针对性。运用好诗歌谚语导入新课,不但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与学生产生共鸣,而且能为我们的政治教学锦上添花。如在讲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框时,笔者引用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分析:为什么琴放进盒子里不响呢?为什么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呢?依据一定的语文知识基础,我们很自然地就知道了美妙的乐曲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是由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构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的引出我们要讲的内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除了以上的导入方法外,还有分组辩论导入、广告漫画导入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同样的导入也无固定的方法,选择怎样的导入方法应该依据课本的内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师的专业素养。总之,一堂精彩的课堂首先从精彩的导入开始,要想学生的学习劲头足,学习效率高,学习效果好,就要善于抓住课堂开头的几分钟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