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视角看“木兰”
——关于《木兰诗》教学的一点思考

2020-04-07 15:48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0年26期
关键词:木兰诗花黄从军

李 昆

一、女性形象

《木兰诗》作为中学语文的传统篇目,在这首诗中,仅有“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几句是正面描述战争的。我们发现作者用更多的笔墨着力描绘的不是一个女英雄,而是一个出身普通家庭、每日劳动的女孩子。诗歌一开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为什么木兰的出场形象是织布?

这就是在暗示我们,在男耕女织的封建社会,木兰本是一个出身于普通家庭的再平常不过的女孩子,织布是她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我们可以猜测,这个女孩子可能并没有接受过多少教育,也许这样的“木兰”——一个平民出身的女性形象,更具有典型性;所以木兰并非是一个特例,而是代表了中国广大女性的形象,她能在更大的范围里引起共鸣,而被大众所接受。

二、女性之忧

那么我们发现,文章中着墨较多的地方,都是能够体现木兰女性特点的地方。比如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之前,诗歌用较大篇幅着力突出木兰的内心情感,我们可以用一个字来简单概括——“忧”。忧什么?也许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现实情况,让木兰感到无计可施,无能为力。想到替父从军这个办法之后,木兰就不“忧”了吗?当然不是,她还是会担忧。设身处地的想,女扮男装上战场,不会被发现吗?一个生活在封建时代的姑娘上了战场她不害怕吗?我们如果能更多的从女性的视角去揣摩木兰的心理,把握木兰的形象,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木兰做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一决定时的勇气和担当。

三、女性之思

行军途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不闻”“但闻”,两处对比,实际上突出了木兰的思乡之情,而这个思乡之情也是充满了女性特点的。为什么说这个思乡之情,也充满了女性特点呢?

以“思乡”为主题的古诗词浩如烟海,不可胜数,只是以男性为主体的思乡诗,往往都是因事而起,有感而发。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是恰逢节日,却不得团聚,因此在诗中表达了出了“思念之情”。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因为长久作战、未能立功,不能返乡,于是产生了思乡之情。杜甫《春望》中也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样的句子,那也是在战乱的环境下,亲人生死未卜的状态下写出的诗句。相较之下,木兰的思念,更加的女性化,这显然是一个从来没有出过家门的女孩子,从黄河边、到黑山头,家渐行渐远,每到一个地方,她都会触景生情,想到曾经父亲、母亲呼唤女儿的声音,可以想见,此刻的木兰也许是潸然泪下的。这里的木兰,正突出的是一个女性形象,她的思念都具有女性特点。

四、家庭意识

凯旋归来后,“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她不要功名利禄,只要一匹千里马,她恨不能骑着它飞回家去。以往我们说,这是木兰不慕名利,但我认为这么说并不合适。木兰之所以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出发点本就是为了家人。战争结束后,他当然要回去和家人团聚。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女性比男性更具家庭意识。木兰的替父从军和辞官回乡的出发点,都是来源于女性的家庭意识。

回乡后“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这几句运用了《诗经》中常见的重章叠句,不厌其烦的描述木兰凯旋后,所有家庭成员迎接木兰回家时的不同表现,所着力表现的实际上也是一种家庭意识。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对于团圆的渴望;渴望团圆,期盼和平、安宁,但没有木兰的挺身而出、替父从军,就没有这份和平与安宁。从这首民歌中,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对于武力的理解,是止戈为武,是为了和平与安宁而不得不战。

五、爱美之心

回家后的木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我们在读的时候,要读的轻快,句与句之间要读得紧凑一些。从中我们能体会到的是木兰对回归女儿身的迫不及待,这一系列的动作,仿佛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替父从军,多年征战,战场厮杀,可爱美之心不改,对生活的热爱不改。“理云鬓”“帖花黄”,这样的描述让一个美丽的姑娘跃然纸上。十年征战,全诗没有一个动词用来描述战场上厮杀的木兰,但回家后“开门”“坐床”“脱袍”“着裳”“理云鬓”“帖花黄”,用一系列的动词描述回家后进入闺房的木兰。爱美之心的背后,体现出的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的民族心理。因为热爱生活,所以选择直面战争,勇敢前行。战争的出发点是爱与保护。

木兰就是一个普通的姑娘,做出决定前犹豫彷徨,奔赴战场时思念家乡,得胜归来时归心似箭,回家之后梳洗打扮。但就这样一个普通的姑娘,当战争到来之时,她却没有退缩,选择了替父从军,十年征战、九死一生。这不是让木兰这个形象更加的真实可信,更加的深入人心吗?我想木兰这个人物形象是具有典型性的,她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中国女性的形象,甚至代表的是中华民族的形象。木兰的形象,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对待武力、对待战争的态度。中华民族,始终坚信的是“止戈为武”,始终崇尚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中华民族的勇气和力量,并非来源于野心,而是来自对家人、对故土乃至对国家的一往情深。

猜你喜欢
木兰诗花黄从军
王学美
好一个秋
送友人从军戏作
木兰从军
最适合从军的七大犬种
王兴武
寻访黄牡丹
《木兰诗》中的亲情解读
《木兰诗》课堂教学实录及赏析
抗战时期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