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再林
引言:受思维能力的限制,在开展初中地理课程的课堂教学时,学生常无法密切的联系环境变化关系,甚至难以构建知识体系,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显著。为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从而提出了针对性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以有助于锻炼初中生的思维能力,加深对所学地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地理核心素养是从学生的自身出发、结合所接受教育的地理知识形成的对事物的分析观点。这种素养一经形成不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具有独立的思维性,与此同时,掌握核心素养也便于更好的学习、掌握和应用新的地理知识。
1.教材内容与生活的联系不密切 培养核心素养的关键就在于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建立互通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教材经过多次的版本更新之后,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已经逐步降低,很多内容更倾向于地理现象的高深理论讲解,而不是立足生活环境解释地理现象,这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过程的通顺性。
2.教师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校初中地理课程的最终评价仅限于月考或者阶段考试的成绩认定,这样难以准确体现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应用能力。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地理课程的教育形式固化,同时也会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1]。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念也要做出必要的调整,特别是若想在初中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一定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此,教师必须加强有关理念的学习,重新规划课堂教学的目标。首先,要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根据学生的需求安排好附属知识点的教学。其次,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从初中生的心理和兴趣出发,结合地理学科的广泛性,提高课堂融合度。例如,讲解海洋气候时,可以结合学生喜欢的科幻电影中的片段引出主题,解释气象形成的原因。最后,创新教学手段,注重多媒体设备的应用,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2.结合思维导图改变授课的组织形式 在组织新授课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准备、课堂讨论以及课后延伸,要注意三个环节的紧密结合,使教学效果充分的发挥出来。首先,课前准备。新课讲解之前,要让学生明确要做的部分,准备好标注工具。让学生自行浏览知识内容的同时找出有关分支,并记录自己的相关想法,形成思维导图。教师搜集之后,可以准确根据异同点,针对性的设置课堂问题。其次,课堂讨论。在地理课堂上要以教师设置的问题为目标在小组之间展开讨论,与此同时,结合课堂资源,通过手绘思维导图或者借助mindmanager、mindmaster等工具,以更清晰的完成导图布置,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准确梳理课堂内容,并充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课后延伸。与传统笔记相比,思维导图更能够增强学生的记忆,但也会遵循遗忘曲线的趋势,因此需要教师注意课后问题的布置。例如,可以采用填空法,对思维导图的内容进行补充。通过团队协作的努力,构建出完整的知识框架,并加以强化[2]。
3.培养学生的地理修养 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特点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地理修养是感受地区文化差别的一种途径。以初中地理开篇的内容为例,其中有很多景观的图片展示,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并搜集相关图片和视频,通过动态的展示,使地理知识讲解更加的生动形象。一方面,使地理知识更加的清晰,另一方面也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并不断丰富地理修养。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的介绍是方便学习地理知识的途径,而非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师要增强对课堂的把控力,以便突出主题。
4.更新习题课的组织过程 教师要结合初中地理教材知识点的特点,根据不同题型采用相应的讲解方式。常见的题型分两类即主观题和客观题。前者的知识点考察较为单一,所以配合日常学习的思维导图,就可以将主观题的知识点归结到教材之中。后者需要综合考察学生的日常地理信息提取和结合外界环境的整合分析能力,因此要多进行积累,形成思维建模的意识,从而找到学习技巧。
5.调整课堂评价机制 核心素养培养下教学评价要以鼓励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的多级评价模式为主导,具备教学条件的还可加入专家评价,以此提升评价活动的全面性、客观性。例如,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泊头镇实验学校在课堂上布置学生整合相似地理环境时,当课业完成后,教师不能够直接判定成绩,要加入传阅环节,使学生博采众长,完善不足。
与此同时,通过完善评价方式实现学时学分、课业学分、成绩学分的层次分布,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并最终形成细致专业的评估报告,充分体现个人的学习优势及缺点不足,便于在下阶段的课程计划中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全面的评价方式可以客观的反映教学效果,分层次的评分细化了教学特征,便于查找问题形成的原因,从而对症下药,克服不足。
结论:初中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要从实际教学出发,了解对应课程的主要内容,合理的进行课程设计,并不断推进教学创新的实施和教育方法的多样化,以解决传统地理课程的教学弊端,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