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琳弋
以生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是确立学生地位的关键理论,更是推动“教”向“学”转变的重要动力,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收获参与学习的深刻体验,还能有效提升教学的实际效率,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在进行化学与德育整合教学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坚持生本原则,让学生拥有主动思考、探索、成长的空间,并且获得思想与道德层面的升华。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主体,随着我国对于德育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在教材中渗透的德育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全面深入了解教材,从中挖掘具有德育价值的内容,并将其合理有效地融合到教学环节之中,比如利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将德育内容与化学相结合,共同营造出一个新的故事或现实情境,以此既可以起到推动教学进展的作用,还可以实现德育渗透的目的,是化学教学与德育整合的重要途径。
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这一课时,在教材的“资料卡片”板块中,提到了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发现酸碱指示剂的故事,笔者就利用该故事的情节,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故事情境,讲述了波义耳无意中发现紫罗兰花与酸接触后颜色变红的特殊现象,而他并没有停留在查看和思考之上,而是通过自己的猜想与实验,最终发明了最早的酸碱指示剂。通过这样的故事情境,不仅为学生拓展了酸碱指示剂的相关知识,而且进一步推动了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让学生能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规律,只要肯认真观察、思考并落实与实验行动,就有可能收获到意想不到的科学成果。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限制学生发挥和表现的重要因素,尤其部分教师缺乏新理论的支持,习惯于采用演示和操作的教学方式,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的实验过程只是单纯的重复教师的操作,缺乏对实验过程的思考和探索。而在以生为本理念指引下,教师应进一步开放实验教学的性质,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探索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实验操作与思想素养两个层面的成长。
例如在学习“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这一实验时,常规教学中教师习惯优先讲述实验的方法与依据的原理,然后通过演示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的流程和具体要求,进而让学生学会这一实验的过程。但是这样的实验课程相对枯燥且缺乏探索意义,因此笔者就开展开放性实验课,首先向学生提出实验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实验过程,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然后则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各个小组内部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探寻解决这一实验任务的方法,并通过猜想记录实验计划;最后,笔者再将真正的实验流程分享,让学生对比小组计划与标准实验,发现自身的不足与缺陷,进而展开最终的实验操作。在这样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推动学生合作能力与交流意识的发展,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让他们能够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行为规范。
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除了在课上教学与实验教学中整合德育内容之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通过布置生活实验探索或化学拓展活动等方式,既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接近生活中的化学,能够亲身实验和操作,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现以生为本的指导;又可以借助实际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收获德育的引导与启发。
例如在学习“化学与生活”这一章节时,除了教材内容之外,笔者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探寻化学与生活相关的内容。有的学生提出化学工厂对于环境有着严重的破坏与污染;有的同学则认为借助化学,可以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利用技术解决环保问题;有的学生则提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电子垃圾成为了重要的污染源。笔者便从学生的建议中选取主题,分别举办了“电子垃圾手工艺品展览会”、“工厂对环境的破坏实践调研”、“借助化学促进科技环保的探索”等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实践、调研、资料查询等过程,并最终通过将手工艺品或调研报告上传至朋友圈、微博等新媒体,呼吁同学、老师、朋友、亲属以及周边的人爱护我们的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绿色化学概念的认识,让他们拥有深刻的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意识,并且能够在未来中,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环保问题。
综上所述,以生为本与德育教育是当今教育事业中重要的两大内容,生本原则是教师需要遵循的关键原则,德育教育是教学活动中应当融合的必要内容。对于化学学科教学而言,其理论性、实践性与生活性缺一不可,因此教师恰恰可以将其进行结合,在课堂、实验室以及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中,渗透爱国主义、规则意识、科学思维、环境保护等德育思想与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德育熏陶,让学生拥有更完备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