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从高中美术绘画模块中融入版画课程教学的意义出发,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并从案例角度入手,把版画课程资源与美术绘画模块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版画的制作在行为学上可以定位于游戏,它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版画创作过程中获得乐趣。版画作为中小学美术的一种特殊形式,以画、刻、印构成整体的操作框架,在每个环节又有不同的程序,整个制作过程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也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画稿时,构图的设计使学生积极展开联想和想象,对整体空间信息处理的能力得到提高。把画稿转变成黑白语言的过程中,黑白版画“去白留黑”所产生的“灰色”,稍微变化“组线”“组点”或“组形”所产生的千变万化的不同层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万种可能”组合的“灰色”。对刀的使用在刻制版画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得到训练。平口刀、圆口刀、角刀使用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在勾起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不断地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印刷是版画的最后一道程序,油墨滚在版面上出现的肌理花纹和版画特有的刀味清晰出现时,它完美地诠释了版画的不可预见性,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了另外一种可能。
版画作为一种教育工具,它以造就富有创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为目标,让学生运用感官感受和体验生活,在实践操作中获得乐趣和成长,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实现美育打好坚实基础。
在版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确版画课程的教学目标、重点以及难点,并且设计的板书能够清晰明了地展现知识体系。高中美术版画教学要让学生了解版画的概念,掌握版画的制作方法和表现技巧,让学生在游戏中延伸兴趣,感悟生活,提高想象及创造能力。
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增添实践活动,选择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在版画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善于提问题,将学生的思绪引入课堂中,还需要学生主动提问题,参与到课堂中,对一些作品能够勇敢地讲解自己的看法。这样下来,学生融入课堂教学中,随着学生问题的不断深入,教师予以专业的解答,从而引起学生学习高中美术的兴趣,还能增强学生自身的艺术素养,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根据高中生生理以及心理发展特点,以项目打包的方式,如比赛项目、考级项目、粉印项目等内容,通过建立动态的开放课堂:如“走进美术馆”“采访该领域的版画艺术家”等活动推进课程建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课本知识,并亲身体验不同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螺旋递进式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有学习版画的兴趣,学好版画的信心。针对学生的特点,首先选择较易上手的吹塑板为底版进行手撕、剪贴,在此基础上选择稍厚实的钙塑版为底版进行刻画、针划,再到选择椴木板为材料进行刀刻、篆刻……学生通过这种螺旋递进式的方法去体验“版”、认识“版”再到创造“版”,体会不同材质的不同效果,从而提高了学习版画的兴趣,也树立了学好版画的信心。
学生完成版画作业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完成一幅版画作品一般要经过“创作构思”的一度创作,“制版合成”的二度创作和“印刷反馈”的三度创作的过程。由于每个过程中都存在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偶然性),教师不能以习作的最后结果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应在每一次不同的创作过程的表现中,多元多角度地发现学生在不同过程中的特长和能力,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思维、操作、观察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学生最终可以体验到创作的快感和美感,提高创作的兴趣,收获成就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处于导演的位置上,创造机会让学生欣赏大量的优秀版画作品,提升眼界,在学生创作过程中只作必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辅导;而学生则成为主角,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自己动脑、动手制作并总结出作品的表现内容、造型、黑白关系处理等知识点。笔者深知,没有学生动脑思维、动手操作的过程,教师无论如何也“灌”不出来一张版画作品,通过师生共同探究的学习过程,学生将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信任的氛围,更好地接受教师的鼓励、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有美感的人生态度和体验。
综上所述,随着素质教育的兴起,学校更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发展。而版画教学的开展,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高中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每名学生都能提高艺术素养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版画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