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丹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研究制造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无疑是当前的重要议题。
建区35周年来,宁波市北仑区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政策优势、体制优势和区位优势,工业经济迅猛发展、连跨台阶,从东海边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了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工业增加值从1985年的1.1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617.4亿元,增长超550倍。2018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3.9%。2018年,北仑区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企业达678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的98%;制造业总产值为3011.8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5.7%;制造业增加值为540.1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1.4%、占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的47.1%。制造业总量和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发展,制造业产业基础扎实,形成了绿色石化、装备制造、汽车等优势产业,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成绩令人瞩目,但同时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创新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仍有巨大潜力有待挖掘和开发、有很多短板需要补齐。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风起云涌,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对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管理形式和发展模式带来革命性影响,必须全力以赴抢抓制造业发展的宝贵机遇。北仑区制造业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起点,扛起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担当、如何谋划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课题。
北仑建区以来,工业基础不断得到夯实,198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仅有4.32亿元,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201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达到4282.65亿元,增长991倍,年均增长23.3%。
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率为20.3%,比2009年提高0.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5.48万元/人,年均增长13.7%;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8.8%,比2009年提高1.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16个百分点。2019年上半年,北仑经济运行良好,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利润总额等10个重要指标总量稳居宁波市首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增加值总量分别稳居全市第一、第二。工业主业更加突出,产业布局更加高效。
“246”产业集群包括绿色石化、汽车制造2个世界级的万亿级产业集群,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软件与新兴服务4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五千亿级产业集群,关键基础件、智能家电、时尚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文体用品、节能环保6个国内领先的千亿级产业集群。2019年上半年,北仑区“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规上工业制造业部分)有522家企业①已剔除各产业重复企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的75.4%。上半年,该522家企业实现总产值1318.24亿元,总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6%,产值同比增长2.9%、增速高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1个百分点;实现增加值236.84亿元,总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7%,增加值同比增长5.2%,增速高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2个百分点。生物医药产业、智能家电产业、文化用品产业、绿色石化产业、时尚纺织服装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6个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且均高于全市相关产业增速。聚焦“246”万千亿级产业建设,将为北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目前,北仑正在全力打造中科院自动化所北仑人工智能技术中心、中科院宁波微电子应用研究院、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宁波新材料创制中心等多个高水平创新平台,确保每年完成区域企业技改投资在45亿元以上,每年新增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以上。
从创新活动的成果看,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硕果累累,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突破1000亿元,2009年至2018年新产品产值从149.5亿元增长到1046.93亿元,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2.3%提高到35.5%。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制造业新产品产值1046.93亿元,较2009年的146.67亿元增长了6倍多;新产品产值占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的34.8%,新产品产值率较2009年提升21.6个百分点;新产品销售收入39.63亿元,占制造业营业收入的29%。
北仑区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实现了跨越,2015年突破了20亿大关,2018年达到37.52亿元。2018年,专利申请数达2105件、有效发明专利数达2256件。
2018年,“两化”融合指数为92.27,居全市第5位。2019年,成功通过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综合性示范区的验收。海天塑机、拓普集团等3家企业通过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全区累计已达到10家,总量占全市五分之一。
企业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仑区涌现了一批行业巨头,在全国同类行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注塑机产业形成了海天、震雄、力劲等龙头企业,纺织服装产业形成以申洲集团为主体、全国最大规模之一的针织印染基地,模具产业形成以一胜百、勋辉电气、华朔模具为代表的模具产业集聚群,文具产业形成了以贝发集团为龙头的文具生产基地,吉利、拓普强有力引领汽车行业发展,为北仑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图1 北仑区本级新产品产值发展情况
为进一步提振制造业长足发展,以更好地促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如下:
目前北仑区制造业还是以传统装备制造产业为主,2018年,十七大传统重点制造业企业家数占据全部规上工业企业家数60%,工业总产值占比为64.5%,均占据了半壁江山,但2018年十七大传统重点制造业增加值率为19.8%、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0.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5.94万元/人、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0.5万元/人。高端装备制造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2.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占比为9.5%,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18.1%,比重均不高。
因此,要继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新旧动能转化,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产业高新化、高端化。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决打破“坛坛罐罐”,淘汰落后产能,优化资源配置。优先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瞄准科技创新前沿,培育一批引领未来的重量级产业,推动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全力打造“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示范区,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石化、汽车、高端装备等优势产业,不断激发新的活力。
创新是实现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的根本途径,包括政府职能转变、市场营商环境、法治建设等方面的所有外部环境,是企业采取创新行为和获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习近平总书记也明确指出,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多年来,北仑区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增加,研发力度不断增强,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知识产权显著增多,但也存在专利大多为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占比较低的现象,2018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专利授权量的比重为11%,专利质量有待提高;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在大集团、大企业,中小企业科技研发活动不足,研发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创新成果有待转化,2018年新产品产值率为34.7%(快报口径)、在宁波市十个县(市)区中位列第七,表明创新研发活动还需进一步增强。
因此,要继续以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释放体制机制创新改革的优势;进一步推进市场机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营造健康有序竞争的营商环境,依法保护企业家的合法权益,激发企业家聪明才智,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主体;进一步完善法治建设,加强专利保护强度,从立法、执法、司法等各环节提高专利保护的水平,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成果市场化提供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一方面是培优企业主体。国际化是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走向国际、勇于参与国际竞争并不断优化自身,是北仑区制造业企业的重要优势。如中国规模最大的纵向一体化服装生产企业申洲集团多年来致力于深耕国际针织服装产业链,产品远销日本、欧盟、美国等国际市场,出口金额连续多年位列中国服装行业第一位。但总的来看,大企业开展国际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产业链还处于中下游,部分企业国际化战略不清晰,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跨国经营能力较弱,缺少世界知名品牌,缺乏国际化经营的人才。中小型企业量多面广,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要进一步扶持中小型企业发展,促进中小型企业提质增效。
另一方面是培优人才主体。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通过教育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培育机制和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保障创新人才的供给,通过制定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聪明才智,为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