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余杭健康产业现状及思考

2020-04-07 01:24:22沈骏铃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20年12期
关键词:余杭区增加值总量

□沈骏铃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旨在全面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民健康发展。余杭区作为杭州市“生物经济”重点区块,认真落实“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6+1”大健康建设体系不断夯实,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疫情前健康产业发展概况

(一)健康产业稳步发展,总量规模蝉联首位

2019年,杭州市余杭区健康产业实现增加值122.0亿元,同比增长15.5%(按可比价计算),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杭州市3.0个百分点。从十五个区县市比较情况看,余杭区健康产业增加值总量和增速分别位居杭州市第1位和第3位,总量已连续4年蝉联首位(健康产业增加值从2016年开始分区县测算),增幅排名较上年前进3位。

(二)单位总量快速增长,从业人员队伍壮大

根据四经普调查结果,余杭区共有从事或涉及健康产业的法人单位13902家,占全区法人单位总量的25.2%。其中,1227家单位主营健康产业,12675家经营内容包含健康产业内容。从开业年份看,2015年以后成立的单位有9488家,占健康单位总量的68.2%,充分反映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公共健康需求的不断提升,健康产业单位数呈现“井喷式”增长。从登记注册类型看,民营企业12662家,占健康单位总量的91.1%;港澳台企业51家,占健康单位总量的0.4%;外资企业87家,占0.6%;从就业人员情况看,全区从事健康及相关产业的从业人员为18.01万人,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22.9%,健康产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日渐显现。

(三)智慧健康“头雁”引领,健康制造多面开花

根据“四经普”调查结果,全区12845家健康产业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404.93亿元,单位营收0.03亿元/家。从健康产业结构看,单位家数居前三位的依次是药品及其他产品流通类3545家、智慧健康技术服务类3460家、人才教育与知识普及类1879家;营收居前三位的依次是以阿里为首的智慧健康技术服务类203.61亿元、药品及其他产品流通类79.85亿元、用品器材智能设备制造类41.35亿元。十三大类中,制造业的四大领域全面发展,用品器材智能设备制造、医药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器械制造、健康用品器材智能设备制造共计585家单位,实现营业收入99.15亿元,单位营收0.17亿元/家,比全区健康企业单位营收高0.14亿元/家。

表1 健康产业增加值排名情况

|疫情期后的产业发展

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健康产业工厂停滞、人员滞留,健康企业的研发、生产、流通等环节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同时,很多企业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全区健康产业呈现曲线式上扬的发展态势。

(一)健康服务逐月好转,健康制造强势回升

按2019年健康产业最新标准,2020年前三季度规上健康产业单位共582家,实现增加值126.36亿元,增长6.8%,较一季度、半年度分别回升16.5个、2.6个百分点。十三大行业呈“十升三降”态势。其中,制造业由一季度的下降3.7%回升至半年度的增长46.2%,回升49.9个百分点,至前三季度略有回落,增长35.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逐月好转,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62.25亿元,总量稳居行业之首,增速同比下降7.1%,较一季度收窄8.9个百分点。

(二)平台集聚效应初显,龙头企业表现强劲

从规模以上单位分镇街情况看,生物医药园区、生命科技小镇、健康谷所在镇街(平台),单位共计366家,占全区总量的62.9%,集聚效应最为明显。其中,开发区共86家单位,前三季度实现增加值27.16亿元;良渚新城共51家单位,实现增加值3.32亿元;未来科技城区块(包括闲林、仓前、五常、余杭)共229家单位,实现增加值77.40亿元。

全区453家规模以上健康企业中,纯健康产业企业69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3家,前三季度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26亿元,增长43.8%。5亿-10亿元的2家,前三季度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30亿元,增长38.9%。1亿-5亿元的企业21家,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7.19亿元,增长13.6%。

|产业发展中需关注的问题

(一)产业内部发展不均,单位规模普遍偏小

十三大类产业结构中,产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智慧健康技术服务、药品及其他产品流通、人才教育与知识普及和其他与健康相关服务上,四大产业单位总量10574家,占健康单位总量的76.1%,而健康事务、管理与科研、健康促进服务等健康服务类细分领域产业相对偏弱,健康用品器材智能设备制造仅3家单位,领域尚有很大拓展空间。

从单位规模上看,尽管2015年以后健康产业单位达到快速发展,但近两年经营健康及相关产业的单位一直都在13000家左右徘徊。其中,大中型单位122家,仅占全区健康单位总量的0.9%。全区健康产业单位规模普遍偏小,且缺乏能够带动整个产业链的行业巨头,特别是10亿级以上的生物医药龙头企业,产业链不够完整。

(二)产业发展缺乏统筹,区位优势尚未凸显

当前区内健康产业主要分布在开发区、良渚新城和未来科技城三大区块。平台内部发展空间供求紧张,部分有业务或产业链拓展需求的企业面临用地难的情况,特别是有些孵化成功即将实现产业化的企业用地需求没有全面得到解决,部分健康企业研发在省内,生产在省外,不利于余杭本地健康产业优化发展。各平台公共服务机构及企业招引缺少统筹的规划指导,未形成全区“一盘棋”管理的氛围。

从周边地区看,萧山区、钱塘新区等健康产业招引、培育强势推进。杭州市发改委印发的《2019年杭州市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名单》,萧山区14个项目入选,总投资85.35亿元,2019年计划投资22.52亿元,入选项目数量和2019年度投资额均位列全市第一位。钱塘新区以103.1亿元的总投资额位列全市该项内容第一位。余杭区8个项目入选,总投资22.87亿元,2019年计划投资4.49亿元,分别位列第7位、第7位、第5位。下沙聚集了包括和泽医药、和康药业、嘉事商漾、百E国际、方回春堂等生命健康企业逾百家,2019年实现税收近5500万元。

(三)企业发展难点多,政策扶持亮点少

健康产业是传统产业中的高精尖行业,孵化周期长,从产品研发到投入市场面临的困难较多。一是因浙江省的审批要求较严格,存在审批周期过长、成功产品进驻省内医疗机构较难、送检环节流程较多的情况。由于缺少对政策或审批要求解读支持,有企业仅仅在项目申报要求理解上,就花了近1个月时间,严重影响企业入驻市场进度。二是健康产业研发周期短则3-5年,长则10年以上,很多好的项目前期投入经费需求较大,对政府给予好的融资渠道呼声较高。三是受贸易战影响,国际合作存在很多不确定性,部分企业的国外原料缺少国内替代品,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进度。

从本地政策与外地政策(主要是苏州和无锡)对比情况看,余杭区的政策魅力不明显。比如“鼓励高端医疗器械创新研制”方面:“对企业自主研发首次获得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书且在本区进行产业化的产品”,无锡三类、二类分别奖励300万、100万元,单家企业奖励最高500万元/年;余杭三类奖励80万、二类奖励50万,单家企业奖励最高200万元/年。“助力创新产品拓展市场”方面:“鼓励三首”苏州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奖励,余杭对获得国家级的给予100万元奖励。“推动企业做大做强”方面:无锡“对医疗器械单品种实现年度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3亿元、5亿元的企业”分别给予100万、300万、500万元的奖励,“对生物医药企业年度主营业务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10亿元、30亿元的企业”分别给予300万、500万、1000万元的奖励;余杭根据企业实缴税收作为享受政策依据。

|推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明确产业定位,加强平台协作

把握后疫情时期健康产业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辅助诊疗、新药与疫苗研发等方面的发展机遇。一是抓住“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机,按健康产业的全生命周期规律,建立全区健康产业发展蓝图及中长期规划,精准、细致定位各平台发展方向及功能,打通产业链上中下游,实现差异化均衡发展。二是充分发挥各大平台优势,进一步加强平台间的合作力度,特别是在医药细分领域的合作。实现公共平台机构等资源共建共享,服务全区企业。实施平台企业统一招引计划,避免无序竞争。三是鼓励推广本土化平台的品牌建设,加速推进“贝达梦工场”生物医药创新创业平台的成功创建,建立一整条包括医药风险投资基金、创新服务公司及研发、生产、销售、外包服务等在内的生物医药创新链条,促进余杭区医疗产业转型升级。

(二)优化政策扶持,拓宽信息渠道

一是参考周边及健康产业发展优质区县市的先进经验做法,研究本区健康行业细分领域的发展扶持目标,制定出台有针对性的、充分体现余杭区位特色的生物医药扶持政策,彰显浙江省“重要窗口”排头兵的魄力。二是加强对上呼吁、沟通,进一步推进医疗审批的“最多跑一次”,开创医疗行业专门的税收、行政及其他方面的便利,为企业提供流程优化支持。三是拓宽信息共享渠道,及时组织培训、讲座或为企业对接专业的机构和人员,加强政策、审批要求等相关文件的解读,确保政策宣传畅通,真正惠及企业。

(三)精准帮扶企业,招引培育两手抓

一是利用余杭区数字经济高地的优势,推动健康全产业链发展,全力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帮助企业搭建融资渠道,确保企业前期发展资金需求,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二是梳理区内孵化企业名单,跟踪企业孵化进度,帮助企业做好产业化落地的衔接工作,确保企业孵化成功后及时落地。探索推进“工业上楼”①是近年来在我国部分沿海城市改造升级老旧工业园区,发展都市型工业所采取的一种新的发展形式,主要方式是建设高层工业楼宇,并销售或租赁给工业企业。等有效解决产业发展空间问题的路径。三是招引优质项目,注重招引前期环节,定立招引项目三年成果考核。设立专项培育基金,培育本地优质企业。招引培育双结合,为产业持续、创新发展增添动力。

猜你喜欢
余杭区增加值总量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四川化工(2022年3期)2023-01-16 10:43:31
余杭区为城市新中心建设展现排头兵担当
杭州(2022年19期)2022-12-01 14:22:44
读迷作品
小读者(2022年12期)2022-06-27 05:46:38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十三五”期间山西省与10省签约粮食总量2230万吨
今日农业(2021年3期)2021-12-05 01:46:23
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减少517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0期)2021-11-27 09:45:24
为何化肥淡储总量再度增加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消费导刊(2018年9期)2018-08-14 03:19:56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09
能喝到几瓶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