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慧 肖青叶 谢 剑 王方芳 李 蓬
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是由于左心室舒张期松弛能力受损,心搏量减少,左心室舒张末压增高而发生的心衰。以往临床提倡卧床休息、限制体力活动,缺点是可能降低患者运动耐量,产生并发症(如静脉血栓、肌萎缩等),造成心衰恶化;且有药物虽可缓解患者症状,但难以提高其生活质量。运动平板训练是通过平板方式进行任务指向性的步行训练,目前在增强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1]、指导心脏康复训练[3]等方面均得到应用。有研究[2]表明,运动疗法可降低HF-PEF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拟进一步探讨运动平板训练对HF-PEF患者心功能、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江苏省南京市中心医院诊治的HF-PEF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心功能分级、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知情同意。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3]中HF-PEF的诊断标准;②NYHA心功能分级II~III级;③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肝、脑、肾脏器功能疾病者;②认知、沟通障碍者;③骨关节疾病者;④运动功能障碍者;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肺部疾病者;⑥病窦综合征、严重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者;⑦合并恶性肿瘤、贫血、感染、神经肌肉疾病者;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者;⑨精神疾病者;⑩严重心脏器质性疾病(瓣膜病变等)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地高辛等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行常规运动训练,即进行常规活动。研究组行运动平板训练:采用平板试验(Marquette,美国GE)进行,整个试验步骤严格按照改良的Bruce方案[4]进行,并由1名有经验的医师指导进行并观察实施。患者进食2~3 h后,在监测运动同时将心率量化,起始目标心率是50%储备心率,计算方法:50%储备心率=静息心率+(最大运动心率-静息心率)×50%,最大运动心率和静息心率均以心脏运动试验测量值为准。适应以后,逐渐增加运动强度,使目标心率达到60%~70%储备心率。运动时间为30~60 min,包括热身运动、真正运动的时间及整理运动时间。体力衰弱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将适当延长热身运动时间,通常为10~15 min,实际运动时间为20 min。为确保安全性,运动的同时监测心电图、血压,运动后有10 min整理恢复,且运动后30 min内不离开医院,在休息区等待观察,以免发生延迟的不良反应。运动试验终点为出现下列症状:心绞痛,疲乏,呼吸困难;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收缩压下降≥10 mmHg;ST段水平或水平下斜型降低≥2.0 mV,持续2 min。每周进行2次训练,患者运动训练时间为8~12周。
1.4 观察指标 ①心功能:采用Philips iE33超声仪检测并计算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度(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速度(E')比值(E/E')、左心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采集患者训练前、训练6周、末次训练时的空腹静脉血2 mL,荧光免疫法测定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 terminal pro 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并对比两组训练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5]变化。②运动耐量:运动平板试验获取最大运动心率及代谢当量(metabolic equivalent,MET)。③生活质量:采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inneson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MLHFQ)[6-7]评估,共21条目,分为身体领域(8条目)、情绪领域(5条目)、其他领域(8条目),各条目0~5分,表示从“无”到“很明显”,评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差。
2.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不满足球形假设,用Huynh-Feldt校正。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E/E'、LAVI、NT-proBNP的时点、组间、时点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训练前,两组E/E'、LAVI、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6周、末次训练时,研究组E/E'、LAVI、NT-proBNP均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训练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2.2 两组NYHA分级比较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NYH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训练时,两组NYHA II、III级患者的比例少于训练前和训练6周时(P<0.05);NYHA分级在两组之间也存在差异,研究组II、III级患者的比例在训练6周、末次训练时少于对照组(P<0.05);NYHA分级在时间和组间上存在交互效应,随着训练时间延长,两组NYHA II、III级患者的比例均下降,以研究组下降幅度更明显(P<0.05)。见表3~5。
2.3 两组运动耐量比较 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不满足球形假设,用Huynh-Feldt校正。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最大运动心率和MET的时点、组间、时点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训练前,两组最大运动心率、ME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6周、末次训练时,研究组最大运动心率、MET与训练前相比增高,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6。
表3 两组NYHA分级分布情况[例(%)]
表4 两组NYHA分级广义估计方程运算结果
表5 预测类别值与NYHA分级分布实际情况(例)
表6 两组运动耐量比较
注:与训练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2.4 两组MLHFQ评分比较 Bartlett球形度检验结果不满足球形假设,用Huynh-Feldt校正。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MLHFQ评分的时点、组间、时点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训练前,两组MLHF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6周、末次训练时,研究组MLHFQ各维度(身体、情绪及其他)评分与训练前相比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7。
表7 两组MLHFQ评分比较分)
注:与训练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P<0.05
HF-PEF表现为左室射血分数大致正常,但心脏舒张异常;其发病率占心衰的40%~71%[8]。近年来,大规模调查研究[9]发现,该病死亡率达22%~29%,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传统观念提示该类患者需卧床静养,不宜进行活动;但现代研究[10]发现,长期静养将减少HF-PEF患者摄氧量,同时引起血栓、肌肉萎缩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而运动训练可增加有氧运动耐量、延长生存期。因此,通过运动训练改善HF-PEF患者生活质量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训练后E/E'、LAVI、NT-proBNP、心功能分级均较训练前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验证了周茂松等[11]得出的“运动训练可改善HF-PEF患者心脏功能”的结论。分析原因:①运动平板训练时,患者可及时了解运动心率,控制运动量,避免常规运动的盲目性,这有助于确保科学合理运动,使运动训练效果最大化。②不断循环的步态练习一方面可提高迷走神经活性,改善心率变异,以维持HF-PEF患者交感、迷走神经功能平衡,进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体系异常激活,减少左心室舒张末、收缩末期容积,优化心肌侧支循环,减小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从而促进左室重构,增强心脏功能[12];另一方面,NT-proBNP目前已被证实可用于评估心衰严重程度及心功能,其表达异常增高提示心功能变差,而运动平板训练可强化血管内皮功能,上调细胞氧化酶活性、摄氧量,优化神经体液环境,减少炎症因子释放及下调NT-proBNP[13],故利于心功能改善。国内研究[14]发现,运动训练后,HF-PEF患者运动耐量明显增加。本研究中,研究组训练后最大运动心率、MET均较训练前增加,且高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研究一致,说明运动平板训练可增加HF-PEF患者运动耐量。分析原因:运动平板训练可增加心肌缺血区肌肉毛细血管密度,刺激骨骼肌氧化酶活性,提高肌肉氧利用能力,强化代谢功能及肌肉收缩效率,进而改善机体运动耐量。国外研究[15]表明,运动康复可改善心衰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中,研究组训练后MLHFQ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说明平板方式的运动训练对HF-PEF患者生活质量改善大有裨益。分析原因:①规律的有氧运动能改善心脏舒张功能,增强运动耐力,患者对机体的自我感觉好转,可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16]。②运动训练过程的放松状况可帮助缓解患者不良情绪,进而从机体功能恢复、情绪改善等整体上促进生活质量提升。
综上所述,运动平板训练可明显改善HF-PEF患者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但鉴于本研究样本量不多,今后还有待进一步行大样本研究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