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科,刘丹丹,马燕飞
(邯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邯郸 056005)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供需平衡是判断区域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依据,是粮食安全评估的核心内容[1]。粮食的供需平衡可分为数量平衡、空间平衡等,其中数量平衡是其他平衡的基础[2]。我国是人口大国,研究粮食供需状况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具有深远的影响。大多数研究从时间和空间尺度进行了研究,就时间尺度而言,研究的时间节点包括建国以来(1949年至今)、改革开放之后(1978年至今)[3~8]、以及我国加入WTO 至今[9,10],其中多数研究集中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粮食供需状况方面的研究;就空间尺度而言,多数研究集中在国家和省级层面[11~19],流域或县域的研究相对较少。河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大省,也是人口大省,粮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20~22],粮食供需状况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省的粮食安全情况,因此以河北省县域为研究单元,研究该省县域的粮食供需平衡进行等级评价,分析其空间分布格局,旨为深入认识河北省粮食供需平衡态势和粮食安全问题提供现实依据。
采用《河北经济统计年鉴》和《河北省农村统计年鉴》1949~2017年137 个县域的面源数据,主要指标包括总人口数量、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等,其中形成粮食作物种类包括谷物(稻谷、小麦和玉米)、豆类和薯类;采用行政区划网(www.xzqh.org)的县域行政区划数据。
人均粮食余缺量是指一个区域人均粮食产量与营养安全标准下的人均粮食消费量的差值,是反映个人和家庭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要指标。卢良恕[23]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人均营养热值标准,结合我国国情计算并提出我国在人均粮食消费量达到400 kg时,可以达到营养安全的要求。因此以400 kg 作为达到营养安全标准的人均粮食消费量,利用公式(1) 计算人均粮食余缺粮、公式(2) 计算县域粮食余缺粮,根据等级分级(表1) 确定余粮等级。利用县域人均粮食余缺量、县域粮食余缺量2 个指标构建供需平衡等级矩阵,确定粮食富裕(S1)、粮食盈余(S2)、粮食平衡(S3)、粮食短缺(S4)、严重短缺(S5) 5 个等级(表2)。
表1 粮食供需平衡水平的评价指标Table 1 Evaluation indexes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表2 县域粮食供需平衡评价标准Table 2 Evaluation criteria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in counties
1949~2017 年河北省人口呈持续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11%;粮食生产总量整体呈波动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0.52%;人均粮食生产量呈波动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47%(图1)。
图1 1949~2017年河北省人口数量、粮食总产量以及人均粮食产量Fig.1 Population quantity,total grain output and per capita grain output in Hebei Province from 1949 to 2017
2.1.1 县域人均粮食生产数量分析 从人均粮食生产量角度看,以300、400 和500 kg/人作为温饱水平、小康水平和富裕水平的人均粮食消费标准[23],对2015~2016年河北省县域人均粮食生产量进行统计,结果(图2) 显示,137 个县域人均粮食生产量为497 kg/人,其中72.26%的县域人均粮食生产量>400 kg/人,56.20%的县域人均粮食生产量>500 kg/人;27.74%的县域人均粮食生产量<400 kg/人,13.87%的县域人均粮食生产量<300 kg/人。
图2 2015~2016年河北省县域人均粮食生产量Fig.2 Per capita grain production in counties of Hebei Province from 2015 to 2016
2.1.2 县域人均粮食生产空间格局分析 结合平原区与山区的实际分布,以海拔100 m 作为分界线,将研究区域分为平原区与非平原区,其中,平原区的县域89 个,人均粮食生产量为661 kg/人,较全省平均水平高98 kg/人;非平原区的县域48 个,人均粮食生产量为392kg/人,较全省平均水平低171kg/人。进一步分析发现,县域人均产量≥400 kg/人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平原区,<400 kg/人的县域主要分布在非平原区(表2),说明研究区域粮食生产空间差异较为明显。
表2 2015~2016年河北省县域人均粮食生产量空间分布情况Table 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er capita grain production in counties of Hebei Province from 2015 to 2016
2.2.1 河北省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对研究区域人均粮食余缺量进行统计,结果(表3) 显示,河北省人均粮食余缺量为163.16 kg/人,县域粮食余缺总量为7.15 万t。说明河北省粮食供需平衡总体状况较好,粮食能够实现自给自足。通过计算极值可知,县域粮食人均产量、县域总产量区域差异较大,人均余粮量最多的是吴桥县(937.42 kg/人),人均缺粮量最多的是井陉县(-321.96 kg/人),差值为1259.38 kg/人;县域余粮最多的是景县(42.26 万t),缺量最多的是井陉县(-39.65 万t),差值为81.91 万t。
表3 2015~2016年河北省人均粮食余缺量、县域余缺量及其相关指标Table 3 Grain surplus and shortage per capita and in county level of Hebei Province from 2015 to 2016
2.2.2 河北省县域人均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对河北省县域粮食余缺量进行统计,结果(图3) 显示,99 个县属于人均粮食余粮县域,其中55.56%的县域人均余粮量>200 kg/人;19 个县属于人均粮食缺粮县域,其中73.68%的县域人均缺粮量>100 kg/人。
图3 2015~2016年河北省县域人均粮食余缺量Fig.3 Per capita grain surplus and shortage in county of Hebei Province from 2015 to 2016
2.2.3 河北省县域粮食供需平衡分析 对河北省县域粮食余缺量进行统计,结果(图4) 显示,38 个县属于缺粮县域,其中89.47%的县缺粮总量<10 万t。
图4 河北省县域粮食余缺量的分组统计Fig.4 Group statistics of grain surplus and shortage of county in Hebei Province
2.3.1 河北省粮食供需平衡评价 对137 个县按照人均粮食余缺量与县域粮食余缺量矩阵进行分析可知,粮食富裕(S1) 的县域94 个,粮食盈余(S2) 的县域5个,临界平衡(S3) 的县域9 个,粮食短缺(S4) 的县域10 个,严重短缺(S5)的县域19 个(表4)。S1等级的县域比重为56.93%,人口比重为57.6%,粮食比重为73.4%;S2等级的县域11.68%,人口比重为12.4%,粮食比重为10.5%;S3等级的县域比重为3.64%,人口比重为2.8%,粮食产量比重为2.2%;S4等级的县域比重为13.87%,人口比重为13.6%,粮食产量比重为8.6%;S5等级的县域比重为13.87%,人口比重为13.6%,粮食产量比重为5.4%(表5)。综上所述,河北省粮食供需状况整体较好,供需平衡较为稳定。
表4 研究区域县域人均粮食余缺量与县域粮食余缺量矩阵表Table 4 Matrix of grain surplus and shortage per capita and in county level in Hebei Province
表5 河北省分县粮食供需平衡分级评价结果Table 5 Evaluation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in counties of Hebei Province
2.3.2 粮食供需平衡空间布局 对137 个县域粮食供需平衡空间布局分析可知,S1~S3等级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该地区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包括燕山山麓平原、滨海平原和冀中、冀南低平原等地区;S4~S5等级的县域主要分布于非平原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坝上高原、冀北燕山山地、冀西北山地和太行山山地(图5)。
图5 河北省各县粮食供需平衡等级空间格局Fig.5 Spatial pattern of grain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level of counties in Hebei Province
通过计算县域人均余缺量、县域粮食余缺量,构建人均粮食余缺量与县域粮食余缺量矩阵,对河北省137 个县域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 河北省137 个县的人均粮食盈余量为163.16 kg,S1、S2、S3等级的县域比重分别为56.93%、3.64%、13.87%、13.87%。粮食供需平衡总体状况较好,能够实现省内粮食自给自足。(2) 通过对137 个县域粮食供需平衡空间布局分析可知,S1~S3等级的县域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的平原地区,该地区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包括燕山山麓平原、滨海平原和冀中、冀南低平原等地区;S4~S5等级的县域主要分布于非平原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坝上高原、冀北燕山山地、冀西北山地和太行山山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