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耀荣,赖庆奎,许忠俊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伴随时代的发展,我国农业边缘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逐渐演化成新的“三农问题”。同时,我国农业将进入一个加速转型期,在此期间需要大量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基于此,我国在2017年1月29日正式提出新型职业农民作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举措,从此新型职业农民诞生。通过对321 篇新型职业农民相关文献进行数据整理及分析,以期为新型职业农民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2020年2月16日在“中国知网”选择“中文核心期刊”“CSSCI 期刊”“CSCD 期刊”,检索年份设置为2012~2019年,检索式为“篇名=新型职业农民”进行高级精确搜索,共检索到331 篇文献。通过对数据进行剔除与清洗,最终得到有效文献321 篇。
采用CiteSpace 软件的可视化和统计功能[1],对321 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深入分析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热点及发展前沿。
2012~2019 年有关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文献数量呈波动增长趋势,具体分为快速增长期(2012~2013年)、平稳发展期(2014~2016年) 和波动回升期(2017~2019年) 3 个阶段(图1)。2012~2016年在我国政策的引导下,学者们开始关注新型职业农民并开展了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呈快速增长态势,2016年发表的文献量达到峰值;2017~2019年随着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广度与深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图1 2012~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相关文献发文量Fig.1 Publication volume of literatures related to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from 2012 to 2019
对321 篇新型职业农民文献的作者进行汇总,结果(表1) 显示,85%的作者发文量少于4 篇;发文量前3位的作者分别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吴易雄,以及江苏理工学院的张胜军和马建富。吴易雄发表的15 篇论文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与对策研究——基于湖南省平江县和醴陵市的实证分析》[2]被引频次最高,通过实证数据分析了湖南省平江县和醴陵市“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种地为谁”的问题,认为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管理和培育成果的宣传是化解问题的关键;张胜军发表的9 篇论文中《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制度建设》[3]被引频次最高,提出不同角度的制度建设可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健康发展;马建富发表的5 篇论文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职业教育责任及行动策略》[4]被引频次最高,提出运用前瞻性的政策体系拓宽新型职业农民的来源渠道、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模式以及优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环境。
表1 2012~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文献发文量前3位的作者Table 1 Top three authors of literatures related to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from 2012 to 2019
对321 篇新型职业农民文献作者相互联系进行分析,结果(图2) 显示,共有36 个网络节点,17 条网络连线,网络密度为0.027,新型职业农民相关研究领域呈现整体分散、部分聚集的特点,缺乏完整网络体系的局面。吴易雄、张胜军、马建富等研究团队合作发文量均≥5 篇,分别从机制体制建设、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以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进行多维度研究。米松华、张水玲、吕雅辉、吴兆明、代良志、闫志利和李毅等研究团队合作发文量为2~4 篇,重点探讨新型职业农民的历史演进、现状特征、职业能力结构、培育评估指标体系,分析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的因素、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子女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意愿等领域的现实问题。徐辉、赵丹、孔韬、束剑华、陈景红、欧阳忠明等为独立研究学者,侧重研究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生产效率、绩效评估、电子商务创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院校定位与转型、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型过程中的学习研究等领域。
对321 篇新型职业农民文献的研究机构合作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图3) 显示,共有40 个网络节点,15 条网络连线,网络密度为0.0192,研究机构间存在合作关系,但缺乏深层次交流与合作。主要合作机构网络为江苏理工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各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北方的北京市、天津市、陕西省、河北省、山东省、吉林省、河南省等地区,南方的上海市、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四川省、江苏省等地区。江苏理工学院发文量最多,其次是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并列第3位的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图2 新型职业农民研究发文作者合作图谱Fig.2 Cooperative map of authors in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图3 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Fig.3 Network map of cooperatives among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结合二次文献内容查证,通过对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可视化分析,结果(图4) 显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历程划分为研究萌芽期(2012年)、研究发展期(2013~2014年)、系统化研究期(2015~2019年)3 个阶段。
图4 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Fig.4 Network map of cooperatives among research institutions in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关新型职业农民的论文共计7 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其特征、培育模式和培育经验方面。郭智奇等[5]基于新型职业农民内涵及现实需求基础上,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是具有高文化素质、精专业技能和强竞争意识的专业化农业生产经营群体;王秀华[6]提出通过订单培养、委托培养和一贯制的教育培养模式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杨慧芬[7]基于日本、韩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经验,认为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充实职业农民的队伍,从而走培育和吸引力相结合的道路。
随着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开展,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逐步深入,并且发文量快速增长(119 篇),研究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意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途径、保障措施等。
3.2.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现实意义 陈蓓蕾等[8]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战略选择,更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胡林招[9]认为要使农民致富,最基本的路径就是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沈红梅等[10]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破解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期出现的农地撂荒、明日谁来种地等重大现实问题的根本出路。胡小平等[11]认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和解决农业劳动力后继者缺失问题的关键。
3.2.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途径 石骏[12]认为创建培训资源平台、提高农民职业素质和能力,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途径;张新民等[13]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的利益诉求,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多元化的培育内容和方式来满足新生代农民的诉求。盛子强[14]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应将培养、使用和支持相统一,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开放系统、以学历教育为载体加强职业实践培养等举措。
3.2.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保障机制 张胜军等[15]通过采取现代学徒制培训方式成功解决“工学矛盾”,提升了培训管理的有效性;李俏等[16]认为引入“参与式”培育理念,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民赋权过程中的自我发展;叶俊焘等[17]提出应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不同培训目标,精准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保障机制,以保证培训的有效性。
系统化研究期有关新型职业农民文献量为305篇,重点对新型职业农民的组织形态、平台构建、对农业经营收入的影响等领域进行了系统研究。李逸波等[18]认为新型职业农民组织形态包括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职业经理人之家、发展协会、创业协会、产业联盟和家庭农场主联盟;高春娟等[19]认为构建移动学习平台可以打破学习时间限制,化解偏远地区农民培训不便的困局,搭建农民与教师的交流互动桥梁,延长服务链条,整合并高效利用各类培训资源。霍生平等[20]认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云平台可以引导具备农业创意和创业能力的创客与拥有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生产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进行跨时空耦合对接。陈建伟[21]利用倾向值匹配法指出新型职业农民对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具有正向影响;童洁等[22]运用层次分析法,从职业文化素养、职业技能、职业薪酬、职业认同和职业行为规范5 个维度构建了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化一般发展水平权重指标体系。
对321 篇新型职业农民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共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进行统计,结果(表2) 显示,新型职业农民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分别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职业农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型职业农民是研究主题检索词,所以不能作为研究热点。2003年是研究的起始年,关键词“职业农民”在2012~2014年被重点关注,研究重点包括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不同、推进职业农民建设的现实意义、加快职业农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等理论研究层面。2015年至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关键词主要侧重于培育的原因、类型、影响因素及对策4 个方面的研究。在114 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相关文献中,以“现状—问题—对策”等解决问题型文献占比为82.5%;以政策演进、制度设计、培育机理、平台构建、运行机制、绩效评估、跨领域合作和地方政府角色等研究主题相关文献占比为17.5%。由此可见,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领域中,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为主,深层次理论探讨为辅;定性分析占比较大,定量分析占比较小。
表2 “新型职业农民”有关文献关键词出现频次和中介中心性统计Table 2 Statistics of occurrence frequency and intermediary centrality of keyword i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
通过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2012~2019年“中国知网”321 篇新型职业农民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 2012~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研究的文献数量总体呈波动增长趋势,研究广度与深度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2) 研究领域呈现整体分散、部分聚集的特点;研究机构间存在合作关系,但缺乏深层次交流与合作。
(3) 跨学科研究发展迅猛,已深入到农林经济管理、教育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以及法学等多个学科,并衍生出多个交叉学科主题。
我国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相关领域的研究多为理论性研究与定性研究,实证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较少,研究视角单一,缺乏全局性研究。有鉴于此,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继续扩展研究视角,加强实证研究,使所得结论更具科学性、前瞻性、普遍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