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公共事件的尺度

2020-04-07 09:19文|李
出版人 2020年3期
关键词:言辞传播学尺度

文|李 想

王少磊 著

河海大学出版社

出版:2019年12月

定价:68.00元

初冬时节,少磊约几位小友围炉小聚并赠新书《“互联网尺度”下的公共事件》。

甫一翻开,扉页上端端正正的小楷“献给我的家人”。这题词是被少磊常打趣为“上届老王”的少磊父亲亲笔书写,老人家治学严谨,一手漂亮的硬朗书法,曾戴了老花镜一字字认真修改批注过书稿;序言是他的哥哥王少东所作,他的上一部书,也请哥哥写了序言,这个据说从小就比他受宠的哥哥,只要一出现,无论是人是文,总是会立即吸引很多少磊的粉丝移情别恋,他常作悻悻发狠要绝交状。

书香世家,家学渊源。他是老师,他太太是老师,哥哥妹妹是老师,父亲母亲都是老师。

兄弟深情,寥寥数笔即可窥见。他最令人羡慕的,不是花园,也不是豪车,是一家人相亲相爱志趣相投的亲密氛围。他哥哥说,“谈论王少磊,或者他的作品,我很难客观理性。就算我极其超脱,努力保持公允,也没人信。夸赞可能出于私情,批判则可以被理解成嫉妒。人就是这样。你跟他的距离太近,对他的观察反而不可靠。”

但是,可靠的标准是什么?一个人在不同人面前总是不同的表现:强悍的人也有脆弱流泪时;虚伪的人也会情真意切;平时桀骜不驯的人,亲近的人才能看到他柔情贴心的一面;而每天义正言辞慷慨激昂的人,私下里却会是个无耻的伪君子。

我们总是根据一些信息,再依据经验做出判断,没人能永远保持客观,理性,公允。我们能做到真心,诚恳对待身边的人,就够了。

在浓浓的文化氛围和柔软亲情包裹下生活的少磊,为人性格,和文字风格并不相同。

这其实是一本传播学研究的专著。

不必研究过麦克卢汉或者费罗姆,不必看过《乌合之众》或者《新闻,政治的幻象》,不必是新闻从业者,只作为一个普通社会人,就立即可以领会到他的观念所在,案例我们大都听闻过,有些时间长了或许有些淡忘,但被从传播学的角度串联起来,对那些公共事件的认识,突然换了个角度和思考方式。

开篇的《内容提要》,一本正经地指出“本书以媒介环境学为主要理论工具,引申推导其经典作家的概念,力图论证互联网作为最新的媒介形式,给时代提供了一个不容错过的观照‘尺度’”。此书提及到了很多公共事件,有些或许曾经被划为敏感词,从出版角度,我非常理解编辑的谨慎甚至保守,而作为一个常被调侃为“不合时宜”个性鲜明言辞锋利的大学老师,对书稿被删改自然内心戏码丰富。

少磊是聪明的。他理解,接受。

互联网有尺度,言论更要有尺度,他比我们更清楚。

能在尽量减少干扰,思想独立的情况下,有相对任性的发言,已是不易。

一本162个页码的图书,参考文献中论文73个,著作83个,更别说注释。光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可看出那个平时看上去玩世不恭的人的认真程度,基本做到了每个事件都有明确出处,每个评论都可以找到引用源头。这是认真负责,更是安全。

这本书更像一部时代的回放机。因为援引的事例都是曾经互联网最热门的新闻事件,“雷洋事件”“日系车主被砸事件”“疫苗事件”“南京出租车罢工事件”等……

他有悲悯之心,高贵的灵魂又常常是孤独的。

游走于互联网与媒体圈那么多年,他深深了解游戏规则,虽然他一直关注公共事件,朋友圈和公号都会言辞犀利深刻,他的行文,有时甚至有些“晦涩”,只有懂他的人才会用心读下去。

他的朋友常引用“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

我们希望,对公共事件的发声,能有更多的抱薪者,让抱薪者不觉孤独,薪足火光大,或许我们身边可以更温暖。■

猜你喜欢
言辞传播学尺度
此刻即是新掬之水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古柏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宇宙的尺度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言辞重复的社会— 认知语用阐释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