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信息素养教育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作用与机理

2020-04-07 01:15黄俊锋
图书馆界 2020年6期
关键词:应用型智能人才

黄俊锋,李 容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1 引 言

“信息素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概念。1974年,保罗·泽考斯基将信息素养作为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概念内涵不断拓展和延伸[1]。当下社会正从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变,各行各业都在发生重大变革。从技术发展角度上看,人工智能仍属于信息处理的新技术,尚未完全取代人脑的信息活动,但它将进一步解放人脑信息处理的简单劳动,更凸显人脑信息处理的人文性、思维性和创造性。智能时代对信息素养水平的需求反而是提高了,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以信息人文、信息思维和信息创造为核心的能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2015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推出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以下简称《框架》)采用阈值概念与元素养的理论架构为新时代的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新的风向标[2]。信息素养被认为是未来数字公民的6大核心素养与能力之一[3]。所以,只有厘清信息素养教育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结构与机理关系,才能有效发挥信息素养教育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就业适应性和未来职业发展潜力。

2 智能时代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挑战

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会形成新的技术偏差,使人们需要更强的信息批判、信息认知和信息选择的能力。

2.1 世代特征的变化

“Z世代”又被称互联网世代,是指在1995到2009年间出生的人群。这一代大多受互联网、即时通信、智能移动设备等信息技术普及的影响,在短时间内颠覆了人们生产、生活及情感交流的方式[4]。2018年后,“Z世代”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的主要群体。他们具有互联网原住民的特征:自信而不迷信权威、既独立又自我、充满激情喜欢刺激、渴望成功并成为焦点。虽然他们更熟悉数字化工具与软件,但他们并不擅长信息批判和正确利用信息,在信息活动中传播错误信息、侵犯版权和隐私的情况不断增多[5]。

2.2 信息过载与复杂化

“信息膨胀、多元复杂、真伪难辨”成为当下信息环境的主要特征。作为独生子女一代的大学生,在成长中缺乏独立的是非判断能力,容易受信息多元混乱的影响,理想信念比较淡薄[6]。智能化信息服务具有明显的基于个人喜好的自动推送特征,弱化了个人信息获取的主动性,同一类信息不断被强化形成的“信息茧房”容易导致个人认知的片面性与极端化[7]。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无法识别虚假信息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超过80%的大学生不会识别虚假新闻[8]。所以,智能时代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不仅要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强的人才,更要培养学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能坚守正确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同时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能灵活应对实际工作场景中的各种问题。

2.3 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

人工智能将引爆人才供给侧和人才需求侧的变革。云课堂、VR体验、翻转课堂、人工智能等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教育技术应用逐步进入智能化教育的新时代[9]。智能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英国牛津大学对美国700多种职业的一项调研显示,未来将有47%的职业被自动化智能机器所取代[10]。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既要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又要有自我学习和不断进步的潜力。因此,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利用信息技术在工作场景或社会环境中不断吸取有益信息,更新知识储备实现自我成长,以适应社会环境变迁对职业能力的新需求。

3 信息素养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内涵的契合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如果缺失了信息素养教育将会脱离智能时代发展的需求,信息素养教育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内涵上具有一致性。

3.1 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概况

随着社会技术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兴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在生产或服务一线从事设计和制造、运行和检测、技术开发和革新、指导和经营管理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国外应用型本科教育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如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都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专门人才,促进了二战后经济的迅速恢复[11]。我国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教育部在“十三五”期间投入1亿元支持100所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深化应用型教育改革,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神形兼备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12]。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不断受到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囿于传统办学理念“求大求全求高”、自身资源先天不足、管理体制和机制僵化等的束缚,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工学融合的“双元制”课程设置、教师教学理念与能力、教育管理体制等方面尚与时代需求存在普遍滞后性,导致学生就业存在一定困难,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环境适应能力[13]。目前,西欧发达国家更多采用了“双元制”育人模式,即学徒制与学历教育(本科及以上层次)相结合,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在高校和企业之间交替进行学习和实践,侧重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转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14]。

截至2019年,我国有普通本科院校 1 243 所,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702所,占比56.47%[15]。中国高等教育奠基者之一潘懋元曾指出,应用型人才教育在我国大众化教育中占据着主力的作用。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都是地方性民办本科和新建本科高校转型而成,置身于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之间。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目标,到2022年实现应用型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实现广泛的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提升高水平职业教育人才的时代适应性,培养具有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的智力支撑[12]。智能时代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突显,不仅需要技术应用熟练更需要具有技术革新能力的人才,不断优化产业技术提升智能化机器生产或应用的效益和规模。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技术专业知识,还要能应用信息知识改进技术,为企业谋效益或为社会谋福利[16]。

3.2 信息素养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使人全面社会化,实现职业角色的社会融合,完成人的社会价值贡献。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大学就是要培养人独立的人格”[13]。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学生基础信息技能,辨别并获取有效信息,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独立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塑造。

学习的本质是知识在头脑中的迁移与融合,实现个人知识的增量。知识生产可以认为是头脑中原有知识与新学的知识在人脑中的“知识重构”,即促进原有知识体系的变化而形成新的知识结构。信息素养教育是“知识生产”中“知识重构”的催化剂,它强化了知识间的联系,激发了新灵感、新思想和新创意(见图1)。

图1 知识生产模型

应用型本科人才通常处于生产或服务一线,是企业技术创新和效益提升的第一动力来源。在过去工业化进程的技术革新中,一线工人发挥了绝对的主导作用。未来应用型本科人才依然会是与人工智能的机器生产或服务一线结合最紧密的劳动者。人工智能不仅是一种新的技术也是一种新的信息处理与利用的手段。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职业不仅要熟悉智能技术的应用还要具有革新思维和信息技术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人才具备较好的信息素养水平,所以,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基础。应用型本科人才教育实质是培养那些可以将新科技应用于特定的工作情境并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的人才,是能够将虚拟“智慧”转化为现实“实惠”的人才[17]。信息素养教育延伸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知识半径,锐化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在企业生产或服务中发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保障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实现终身学习不断进步,以适应不同时代或行业对个人职业能力需求变化的综合素质。

4 信息素养教育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一个渐进的有机过程,其间包含基础信息素养、学科信息素养和创新信息素养三个层次[18]。另外,根据“21世纪学习框架”提出未来人才所需具备的18项能力[19],本文总结了信息素养教育作用结构(见图2)。

图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信息素养作用结构

4.1 促进学科知识沟通与人机协作认知

基础信息素养教育通常在大一阶段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学科知识和信息能力。它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起点,未来应用型岗位工作场景的沟通,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人机沟通与协作的能力。人机沟通与协作将成为人工智能时代应用型工作场景的常态,而智能时代的信息能力是衡量应用型本科人才在智能化工作场景中胜任力的重要因素。善于发现和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向智能机器发出正确指令,是智能时代对应用型本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基础信息素养教育,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获取技能,提高学生信息意识,使学生能通过网络、图书、期刊和数据库等资源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概况和相关知识,增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与情感。基础信息素养教育更容易让学生形成“知觉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有助于学生学会信息抽象和分解,并对信息的问题进行界定、数据组织、分析与应用,直至问题得到解决[20]。

4.2 形成专业特色的学科批判能力

培养学生学科信息素养,通常在大二和大三阶段进行。在信息素养教育的进阶阶段,信息素养教育将与专业知识研究、职业技能训练的应用紧密结合。大学期间学生的首要任务是掌握良好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如果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脱离了专业基础知识单纯谈信息素养,或者脱离信息素养教育只看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人才培养都是不完整的。智能时代知识的迭代与更新将会更加频繁,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知识结构。所以,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批判能力是信息素养教育发挥作用的进一步体现。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学会批判性信息吸收,敢于提出问题、合理质疑权威,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信息敏感度,洞察更有价值的信息。

4.3 促进综合应用的创新创造能力

创新信息素养是在学生掌握了专业特色的学科批判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综合应用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用户即创造者”,如今全世界范围内都更加重视知识的创造,而不仅仅是消费这些内容[5]。综合应用的创新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信息素养教育的高级目标。它更强调知识整合与技术创新、专利发明与数据挖掘应用能力的培养。通常应用型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在大四阶段进行,这个时期学生主要任务为毕业论文(设计)和实训实习。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鼓励和支持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技术开发和设备推广的活动,体验“工学结合”的社会实践的氛围,这将强化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技能的培养[21]。这一阶段的信息素养教育,不仅训练学生信息整合与知识创新的能力,还训练学生在应用情境中发现问题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是在学生的信息活动过程中不断激发灵感、拓展学科知识和迭代信息的过程中逐渐养成。

5 信息素养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机理

智能时代人们将面临更复杂的信息环境,信息素养教育应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解决、技能协作与创新能力”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应用型本科教育应更注重学生在实践与合作中掌握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以应对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22]。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是信息素养教育作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最集中的体现。不同于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学习或一般问题的方法论,思维能力更具有情境迁移性和跨学科渗透性[23]。所以,信息素养培养的学科思维对于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就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框架》《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等的分析,智能时代的信息素养应包含有“科学素养、阅读素养、检索素养和创新素养”,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在于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思维、批判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这正契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在不同维度上学科思维能力训练问题(见图3)。

图3 信息素养教育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中的机理模型

5.1 基础维度的机理

大学新生对学科知识具有“无知的确定性”的特点。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新生学习起初是以确定性的专业知识吸收为主。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的起点。任何思维能力都是建立在“有知”的基础知识掌握上,只有对某领域知识有所了解,才能对其产生相应的分析和判断的思维能力。信息素养教育在基础维度上通过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使学生养成自主性的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求知欲望、知识获取意识和科学知识的识别能力。在信息源多元化的动态性知识和智能化信息获取的环境中,自主性思维能力是保证学生个性化学习、独立思考和知识综合应用的关键,能促使学生扩大知识积累、激发灵感碰撞、诱发好奇心和研究兴趣。

自主性思维是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求知态度、知识主动获取意识和知识识别能力的内在动因,是打破智能时代“信息茧房”的束缚解放思想的重要思维方式。1921年,爱因斯坦曾被问到“声音的速度是多少”,他当然知道答案但却拒绝回答。因为任何一本物理学教科书都可以找到答案,人并不需要记住所有的知识。大学的学习不再是中学的强监督、被动式的知识识记,而是弱监督的、更自由和开放的主动式的知识获取。信息指数倍增,智能化信息处理已成必然,知识更新也日新月异,具有自主性思维的人能更加从容地应对信息环境的变化,把握自身知识积累和职业变迁的主动权。

5.2 发展维度的机理

随着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入,学生开始了解各种学派的观点对立。在发展维度上,多元知识的增加使学生陷入“有知混乱性”的状态。学生通常会感觉到各种说法似乎都有道理,无法判断谁的观点更真实[24]。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中,学生知识判断出现相对混乱的现象是正常的。要消除这种混乱性的认知,需要培养学生客观的批判性思维。爱因斯坦曾说“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很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大脑会思考”。训练大脑思考就是要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批判思维,信息素养教育要加强文献阅读的兴趣、方法和相关知识的培养。批判性阅读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也是必经的学习过程,它能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对知识的吸收能力,让学生在真理和谬误、科学与迷信之间越辩越明。所以,批判性思维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在智能时代的学习过程中应对“有知混乱性”的有效途径。

5.3 应用维度的机理

检索素养以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技能、信息伦理法规和信息检索意识为主要内容,它能够将学生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有效结合。检索素养不仅是要培养信息检索高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25]。例如,在构建检索策略过程中,近义词、同义词和相关词的选取需要学生充分考虑各个关联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表达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训练学生发散性、收敛性、关联性的思考逻辑。因此,检索素养培养本质上是一种逻辑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当代思维科学的研究也证实:信息搜集、信息存储、信息运用等的信息技能都是不同信息情境下的思维活动[26]。应用型本科人才通常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竞赛等方式训练各种工作场景下的实践应用,体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会的“默会知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通常都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和方式方法。在此过程中信息检索素养水平和逻辑性思维能力将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应用和技术水平产生影响。

5.4 创新维度的机理

智慧城市将成为未来都市社会的主要形态,需要人们具备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以驾驭复杂和变化的社会需求[27]。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应用型本科教育最终的目的都是输出“适销对路”的人才。智能时代对人才创新能力将有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人才教育中不够重视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中国学生在欧美的留学阶段,头几年的知识考试基本领先,但到了后期前沿科技创新与研究阶段,中国留学生就没有了优势,这是中国历来重知识学习而轻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结果[23]。

创新是一种信息知识迭代进化的结果,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前一小步的突破。而创新思维是创新素养教育的直接结果。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创新素养培养注重灵活思考去发现问题,强调用知识更新和迭代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略,拥有对权威质疑的创新精神和对问题刨根问底的研究勇气。这些都契合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在创新维度对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培养探索精神和知识整合的要求。知识的创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思维是一种破除思想认识的旧惯性,依托既有知识结构,不断激发新理念形成独特的见解,创造新事物和新理论的思维模式或精神。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的创新性思维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好地应对智能时代不确定性环境至关重要。

6 结 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信息素养教育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信息素养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四个学科思维的轴线形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信息素养教育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它强化了学生与应用型知识能力的关联,在不同的信息素养教育阶段形成不同的思维能力。信息素养教育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则为信息素养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目标和方向。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在不同的培养阶段要配套相应的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内容,以全面提升应用型本科人才在智能时代的适应性。

猜你喜欢
应用型智能人才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