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碧金
摘要:新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授一门新课程的时候,充分地将思维导图分别应用到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以此帮助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过程中,更加容易吸收历史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减轻学业上的压力。本文针对初中年级段历史课堂,思维导图的应用做出相应研究。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年级;历史教学;应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适用于广泛的思维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也适用于各个年级段和各个年龄的学生。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通过思维导图的灵活运用,可以提高教师传授知识的效率,降低课堂内容的难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习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对知识内容的吸收程度,理清学习思路和知识框架。本文研究在初中历史的授课中,思维导图是如何应用的?
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课前预习
许多教师因受到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影响,认为教师的任务只是将课本上的知识,系统地教授给学生,而忽略了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这一方面。学生在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时,除了教师课堂上的讲授,课前对新知识的预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师在开始讲授新知识之前,可以向学生展示部分思维导图,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提前预习新课的内容。
例如,关于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东汉的兴衰》这一课,教师在开始讲授这一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展示部分的思维导图,其中,展示的方面包括,中心关键词:东汉的兴衰,可以用一个方框把关键词框出来,再从主题开始向四周引出数条短线也就是各个分支主题: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相关人物、具体事件、衰亡原因。让学生根据展示出的这些方面在课前对课本进行仔细研读与思考,并在相应的分支主题后总结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中的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相关人物和具体事件推测出东汉衰亡的原因,对于重要的需要记住的信息,教师可以用其他颜色标注,通过色彩的刺激来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经过课前预习,学生对于新课程的主要内容会有大致的判断,知道这节课教师将要讲的内容是什么,会在教师授课的时候,更加容易地去吸收和理解教学内容。并且,因为在预习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内容和观点,学生在正式授课时也会更加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以判断自己课前预习时的思考内容是否正确。
思维导图帮助学生锻炼思考能力
思维导图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锻炼人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时,通过灵活运用思维导图,也会有效地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教师在对历史知识进行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和学生进行互动,从而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关于《东汉的兴衰》这一课,教师在课前已经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这节课进行了一个完整地预习,在课堂上讲授这一课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用不同以往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课堂的活动氛围当中,比如,在教师讲解东汉衰亡的真正原因时,学生会因为想要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或者全面而认真听课,教师在讲解完原因时,也可以叫几名学生进行重复,学生在此过程中,也同样是一个动脑思考的过程或者是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内容学习或者掌握程度画出自己理解的思维导图,可以是树型图、括号图、圆圈图等。
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通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这个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到学生大脑思考的能力,还可以使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引起学生对初中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
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课后复习
在许多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依赖性,有些学生在教师讲授知识时的思路是清晰明了的,但是在课后,失去了教师的帮助,有些学生的学习思路会容易产生思维混乱的情况。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帮助梳理思维的工具,能够使学生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情况下,依旧保持思路清晰。
例如,还是关于《东汉的兴衰》这一课,学生在课前进行过预习,已经清楚这节课的主要关键记忆点,分别是:发生时间、发生地点、相关人物、具体事件和衰亡原因。在课堂上,通過教师对历史知识内容的讲授,学生可以将思维导图进行一个完整的绘制,教师在课堂的最后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完整的思维导图。因此,在课堂结束后,学生也能够根据已有的思维导图对知识框架进行梳理,有能力的同学也可以自己根据头脑中的知识,重新绘制一篇思维导图,这个过程是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思维和知识内容的,加深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然后做出相应的评价,查缺补漏,进行相关的补充,在评价的过程中也是复习的过程,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讲授初中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导图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应用到课堂中去。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的内容,也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和复习的活动。学生在掌握思维导图的运用之后,可以有效地帮助与提升自身学习。
参考文献
王秋松.思维导图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J].试题与研究,2019(31).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