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余纪成
核心提示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边疆治理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明确提出“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进一步凸显了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加强边疆治理和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有利于为新时代国家战略的持续稳步推进提供现实支撑和营造良好环境。
边疆的安全与稳定、繁荣与发展,历来是一个主权国家繁荣稳定的指示器与风向标。“治国先治边”,边疆治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理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边疆治理摆在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出台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作出“强边富边”等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新时代边疆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特别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强边疆治理,推进兴边富民”,对如何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明确的时代要求。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边疆治理的重大战略部署,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努力提升边疆治理效能,不断推进边疆地区治理现代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新时代边疆治理现代化,需要统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方社会组织等多个治理主体,以形成社会整体环环相扣、系统推进的有机治理局面。边疆治理现代化在实践过程中的多维联动,有赖于各治理主体彼此相契的共同心理文化认同,进而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首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必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边疆治理的国家战略,并将边疆治理的方略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的内核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汲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成果,凝神聚力,并将之运用于实践当中。在新时代的边疆治理中,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工作体系。
其次,要继承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边疆治理而言,良序政治和高效治理机制的建立,离不开社会成员对公共事业和政府施政行为主动积极、深刻且正面化的社会认知。在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实践中,必须将内在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外在具体治理行动进行有机结合。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
在凝练形成卓越的边疆文化后,还需要把其从抽象的观念形态、思想形态内化为各族群众的情感认同、内心信念和思维方式,并进一步外化为各族群众的行为自觉和行为习惯,最后化育成弥漫于整个边疆社会的良好风尚。
边疆治理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民生事业,因此要不断致力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其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就是要促进边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视为新时代边疆治理整体性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新时代边疆治理事业,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为边疆社会全体成员所共享。
第一,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推进边疆经济社会发展事业,要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
第二,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完善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政策,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第三,应当实现边疆治理与“兴边富民”行动的协调推进与有机结合。开展“兴边富民”行动要兼顾“国内”与“国外”两个层面的问题,既重视解决我国边疆地区的发展,也要充分利用与周边国家的有利条件,实现资金、技术、资源、人员的互补。
第四,在新时代边疆治理的具体推进过程中,还应当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边疆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民团体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因此,需要建构新时代边疆群团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边疆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在实践中,社会组织应当做好党和政府的助手,充分发挥自身专长,推动社会公共资源跨越具体部门、区域和社会群体的局限自由流动。为党和政府制定大政方针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参谋,提高党和政府治理行为的科学性;及时补位,弥补政策失灵,解决党和政府难以处理或者处理成本过高的问题,做到到位而不越位,帮忙而不添乱。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国的资源分布呈现出“西多东少”的特点,边疆地区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空间依托、资源依靠。我国边疆地区地理位置特殊,面积广袤,拥有丰富的源头性生产要素,在全国生态系统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对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生态屏障的作用。与此同时,边疆地区既是资源富集区,也是生态脆弱区。因此,新时代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就需要在治理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边疆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就要求边疆地区尽可能地合理利用边疆资源禀赋,实现“三大效益”相统一,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以提高治理主体积极性,以及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开展合作等推进生态治理,维护国家安全。
以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推进和落实边疆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和完善党对边疆治理的全面领导。
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制度体系是一系列制度的集合和彼此间的互联互动。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等六个制度构成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具有规范性、强制性、明确性和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制度的执行力产生制度权威性。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是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根本要求和战略任务。
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创建边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创建边疆地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推进和落实边疆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建”是基础,“共治”是要义,“共享”是目标。在新时代边疆地区的治理格局中,党的全面领导是多元治理的中心,处于主导和统领的地位,共建共治共享是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和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一元主导、多元参与的合作型结构与治理模式。
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党的全面领导是推进和落实边疆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好家乡、守护好边疆,关键在党的坚强领导,关键在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必须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必须紧密结合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实际,积极推进党自身执政能力、领导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和思想政治建设,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形成发挥党的独特优势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互促同进机制,才能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推动和保证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边疆地区的统筹推进和协调推进。
要加强制度创新,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推进和落实边疆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从边疆地区的实际出发,以更强烈的使命感、更大的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敢于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加快建立健全边疆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边疆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制度,及时总结实践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把成熟和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形成“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一致共识,更好满足边疆地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共同富裕。■
相关链接
加强边疆治理,是一个既需要顶层设计又需要实践探索、既需要路线和方向选择又需要制度安排、既需要政策制定又需要政策实施的过程。党是边疆治理的领导核心,边疆党建特别是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为推进边疆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规划设计大政方针,并通过边疆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保证这些大政方针、制度政策得到有效执行。边疆党建是边疆治理现代化最有力的政治保证。边疆党建始终确保边疆治理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边疆党建与边疆治理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