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困扰

2020-04-06 15:54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语言性口吃学界

到目前为止,口吃的发生机制仍然是个谜。

口吃是指说话时以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为主要症状的语言障碍,在儿童中比较常见,一般都是在5岁前形成,也最容易在幼儿期矫正,如果不及时矫正,则可能伴随终身。不同的人,口吃的方式也不一样。从根源来说,口吃主要有3种:语言性口吃、显性口吃和隐性口吃。

所谓语言性口吃,即3~12岁的儿童口吃患者,从专业上来看,他们还算不上真正的口吃者,只是语言上有明显的口吃现象,心理上几乎还没有任何问题,这是口吃发生的最原始状态,也是实践中最容易矫正的一类口吃者。

而显性口吃是语言上有明显的口吃问题,同时心理问题也形成了,表现在语言和心理两个方面。这是实践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大部分的口吃患者都属于这种类型。

隐性口吃者在实践中比较少见,主要体现在女性身上,男性比较少,其主要特征就是语言上口吃不明显,口吃主要表现在口吃者的心理方面,即心理问题很严重,语言问题比较轻。

关于口吃的发生机制,学界主要有4种看法:遗传因素、疾病原因、心理因素以及器官异常。

一些研究表明,父母都口吃,孩子有60%的可能出现口吃。同时,小孩在患了百日咳、流感、麻疹、猩红热或大脑外伤以后,大脑功能受损,也容易发生口吃,时间久了便可形成习惯。

心理因素也是口吃发生的重要原因,儿童在受到惊吓、严厉的训斥惩罚;突然而强烈的精神打击;遇到环境变化,如上幼儿园、与陌生人相处时就容易产生紧张和胆怯情绪,说话时就会结结巴巴,时间一久就会形成口吃。

语言神经中枢发育不良或受到损伤以后,会造成功能性障碍,即与发音、对语言的理解甚至读书写字有密切关系的神经系统会发生障碍,导致发音器官出现抽搐性运动与肌肉痉挛,出现口吃。

除了这些器官的异常,学界认为,脑功能和脑结构的发育异常可能会对口吃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在口吃的脑机制问题上,还有一个重要的争论。有人认为,口吃者的脑机制异常主要反映了其发音前的准备不足,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口吃者的脑功能异常跟其发音器官的运动协调性异常有关。

学界提出过大脑半球言语功能偏侧化异常假设。但近期,发展性口吃的神经成像研究在支持这一假设的同时,还发现负责言语监控的额叶系统和负责言语运动控制的额叶系统与皮层下脑结构存在功能失调,这可能损害言语产生时的精确时间控制。

口吃不是某种单独的因素造成的。在进行口吃矫正之前,一定要明确有无器质性病变,只有将原始的病因及器质性病变纠正以后,才能有效地矫正口吃。

猜你喜欢
语言性口吃学界
“维生素”大口吃
学界亮点
孩子口吃,家长巧应对
语言性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艺术研究
高中英语教学中时效性资源应用论析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
论语言批评的社会历史向度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