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民族复兴使命及新时代实践策略*

2020-04-06 15:25
观察与思考 2020年8期

文 丰 安

提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为中国走向崛起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通过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复兴使命的提出和发展进行梳理,阐述新时代党的民族复兴使命的理论建树,分析新时代党的民族复兴使命的实践策略,以期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更快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党的民族复兴使命的提出和发展

新时代,要不断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迫切需要我们党从理论上来作出新的科学回答,并对新时代如何做到民族复兴的实践提供遵循。及时有效地总结党领导和带领人民创造的一系列新经验,不断开辟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需求。

(一)党的民族复兴使命的提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和不懈追求。①参见金民卿:《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经济日报》2019年10月10日。近代以来,围绕民族复兴这一事业中国人民进行了反复思考和不懈探索,为今天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了有益启示。民族复兴战略思想,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理论创新和不断实践的成果。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研究国际形势和世界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民族复兴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与具体实践,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对如何实现民族复兴又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不断升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②参见白健:《中国共产党民族复兴思想研究》,硕士论文,中共陕西省委党校,2014年,第29页。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84页。因此,实现民族复兴,理应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历史、人民和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凝聚着全体社会成员的梦想。从那时起,全党全社会乃至全世界都高度关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问题。民族复兴是党中央对我们党和国家未来发展提出的政治号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②参见仰义方、陈沛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引领民族复兴的历程、经验及现实启示》,《理论导刊》,2020年第3期。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它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化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和鲜活元素。

(二)党的民族复兴使命的发展

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对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积极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新的内涵和意义。

1. 完成“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衡量标准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章中,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进程概括为两步: 一是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 二是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起来。他认为,大约用了100年多一点的时间完成了国家独立,由此可见,也应该需要100年或更久的时间来完成民族复兴。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在21世纪中叶最终实现。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也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始终不移地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和以人为本,要更加关注发展质量,且积极关注民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对民族复兴论断的继承和发展,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中长期目标,统一全国人民思想为国家进步努力奋斗。通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2. 坚持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出发点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宗旨

民众支持是中国梦实现的力量源泉,只有人民,才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具体承载者、积极实践者和实际享有者,因此,在社会实践中要始终以人民需求为导向。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更好地满足人民对教育、工作、收入、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居住条件和环境等方面的期盼。③参见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6日。说到底,实现民族复兴就是要着力构建一个人民群众基本物质精神生活需求得到满足、社会稳定和谐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幸福社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人民在党的心中始终是第一位的、始终是最重的。因此,实现民族复兴的逻辑归宿必然是人民,它必须是为人民设计的,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结晶,新时代民族复兴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观点,在它的指导下,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对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3. 遵循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原则

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根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的根本要求,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自此,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这三个方面的根本要求,就成为实现民族复兴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坚定中国道路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条件下,实事求是,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族复兴道路。中国道路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辩证统一。①参见祝黄河:《中国道路的理论基础、历史进程与价值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年第1期。这条道路有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两个含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深刻阐明了只能走中国历史向前发展的必由之路来实现民族复兴,开创了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对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积极探索。②参见范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框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标志之一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成功。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必须坚定不移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③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11年第20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容应对来自国内外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风险,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④《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6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环境下,将这一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让其走向现代化的同时,努力让党、国家和人民共同追求的民族复兴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2)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包含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两方面含义。邓小平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要加强物质文明建设,也需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方面。他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统一体。⑤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103页。对于民族复兴历史伟业而言,必须实现传统精神、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世界精神辩证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其创新性发展,对于凝聚和提炼中国精神必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极具生命力的时代精神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全国各族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引领之下,一定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凝聚力,向着理想的未来不断前进;必须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来弘扬中国精神,促进民族复兴事业的发展。

(3)团结中国力量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基于中国革命领导力量和指导思想的转换, 阐明了实现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基本动力是人民大众。邓小平认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我们的事业一定能胜利。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利益出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35、459页。这是对党的统一战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国家、民族、个人、世界力量应有机融合,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向不断努力、奋勇前进。第一,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可或缺的标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必须依靠香港、澳门、台湾同胞的共同努力。第二,每个人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②《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235、459页。每个人要在一个正确航向的指引下,明确自我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三,坚持和平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看到其蕴含的世界意义。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我国将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继续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4. 夯实物质基础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支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物质基础是重要保障之一。在新时代,我们党仍然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大丰富物质文化,实现我国的繁荣昌盛。现在,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二,但是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任务依然艰巨,全面赶超发达国家的道路依然漫长。今天讲民族复兴,就是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建设,争取再经过近30年的奋斗,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腾飞,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新时代党的民族复兴使命新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深刻阐述了我国发展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提出了富有创见的执政理念和兴国方略,③王高萍、刘燕荣:《论习近平的战略思维——以治党上的具体运用为视角》,《传承》,2016年第6期。提出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复兴使命新的内涵。新时代党的民族复兴使命,是指引我们党成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是引领我们党胜利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旗帜。

(一)继续推动经济建设

党的领导集体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围绕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紧密相连的新观点,有力指导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作出科学研判,准确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主动适应、把握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引领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稳步前进,进一步夯实民族复兴使命的经济基础。

经济建设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法。继续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坚持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向世界科技强国迈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优化产业结构,振兴实体经济,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化解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围绕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因素,加大财政投入;制定科学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把农村发展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在经济全球化新形势下,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重点是转变外贸和利用外资方式。一方面树立新型对外经济合作模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另一方面加快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不断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产品出口。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重点是发挥好外资在产业升级方面的积极作用,统筹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总的来说,统筹多边区域开放合作,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而为综合国力稳步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二)持续加强政治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方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途径,为实现民族复兴使命提供了政治保证。进一步强调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为国家发展进步确立正确的方向。通过民主集中制原则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党的领导形成统一意志,避免国家治理碎片化。在涉及道路、理论、制度等根本性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提高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独特优势。不断加强法治中国建设,注重发挥法治的作用,维护法律权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的权威之上。增强党运用宪法和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权有责、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进一步简政放权。在人民民主方面,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目标的贯彻落实,不断拓宽人民民主的范围和途径,丰富人民民主内容和形式,确保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的有机统一,确保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权利。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制。

(三)不断注重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定文化自信,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实现民族复兴使命提供了思想舆论保障。在文化自信方面,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贯彻到各行各业,化为每个公民报效祖国的精神支柱,使之成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巨大动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①参见任平:《筑牢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人民日报》2019年12月30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62页。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中国科学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通过内容调整、表达形式创新、传播方法手段的与时俱进等,转化为国外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感染力和解释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特别是发挥好新兴媒体的作用,阐释好中国特色,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魅力和影响力。在加强意识形态方面,一手抓党的理论建设,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一手抓理论成果宣传普及,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影响力,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使命而团结奋斗。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新活力,净化文化市场生态,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产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展新的文化阵地,切实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深入推进社会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作为社会建设的两大根本任务,目的在于将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落实到人民群众身上,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为实现民族复兴使命提供稳定的外部条件。保障和改善民生,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更加健全基本民生保障制度,持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更有质量的生活。高度重视社会民生保障工作,健全更加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着力解决好人民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健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始终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将就业作为人民群众最大的民生问题来对待。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继续推行“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事业,始终将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各民族最高利益,推进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创新社会治理方面,不断完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着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加快建设立体化、信息化的防控体系,有效防控社会风险。继续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推动平安社会全民共治共建共享,提高社会治理的法治化、现代化、专业化水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五)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的台阶,为实现民族复兴使命奠定了生态基础。在资源节约方面,发展循环经济,支持低碳产业、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绿色创新力度,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绿色水平。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生态修复制度,建立生态文明考核及奖惩机制。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抓好重点生态建设和修复工程。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好蓝天保卫战,持续改善人民生活环境。继续加大对自然生态空间的管控力度,为民族复兴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继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调整空间结构,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在国际环保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进全球气候治理进程,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持续展现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业中的担当,构建科学合理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三、新时代党的民族复兴使命的实践策略

民族复兴观作为一种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它能迸发出推进中国持续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励中国人民积极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因此,民族复兴使命在新时代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实现民族复兴必定是一项长期的过程,科学总结其中蕴含着的诸多关于社会建设的思考,有利于丰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

(一)一切从国情出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

经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综合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但我国正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并未改变。因此,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向着未来发展,因时制宜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把握住新的时代特点,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一是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如一地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新时代我们党必须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决条件。

二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科学分析时代背景,实事求是,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民族复兴道路。这条道路有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两层含义。因此,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中,应从我国实际出发,体现出中国特色的特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与人民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从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团结人民,将人民群众作为坚实的依靠力量。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二)注重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明确党在现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方针政策,统一全党思想,推动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特色的民族复兴事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在实践中实现其协调而全面发展,保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顺利完成。

一是着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前提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发展。总之,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需要实现发展理念、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战略性转变,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二是着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在新形势下,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论述和理论观点为指导,克服障碍,发展更加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展更广泛、更充分、更健全的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建设,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建设进程,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时,更注重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总的说来,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充分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要更加积极地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三是着力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的文化,是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且能够对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也表现在民族以及国家的历史之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国精神,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其创新性发展,对于凝聚和提炼中国精神必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新时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就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借鉴国外的一些优秀文化成果,大力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坚持抓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发挥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是着力建设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当今世界新的发展方向 ,必须要抓住这个历史发展的大机遇,采取积极而有力的措施,大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在思想上,充分全面而正确地认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牢固树立发展建设环境与发展经济是并重的意识,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在政策上,着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全局来着力,从根本上将环境保护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源头上减少环境问题;在措施上,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包括建设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等;在行动上,明确环境保护是全民族、全球的事业,紧紧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力量齐心协力地保护环境,建设好美丽中国。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一是从价值角度上体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理想社会的价值目标。因此,作为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进程中理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民族复兴应体现和落实在中国人民和中国家庭的成功与幸福上,每个人都应该参与到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来,放飞青春梦想。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物质文化条件相辅相成的,人实现全面发展的进程就是物质文化水平越来越高的过程;而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又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进入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上坚持贯彻党的富民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的条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努力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精神生活水平。

二是政治上关注民生。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投入,把主要财力、精力集中到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社保、环保、就业、稳定等民生问题上来,从“经济型”转向“民生型”,通过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使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实现其自身发展的同时主动参与到民族复兴事业中来。

三是文化上满足人们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维护和实现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真正地全面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主体条件和精神动力。

(四)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基础

一是维护国家的完全统一和领土完整。如果没有国家的主权以及领土完整,根本谈不上完全意义上的民族复兴。维护国家的完全统一作为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我国才能以团结奋进的姿态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中华民族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需要加快推进国家统一。

二是实现国家统一,用合适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祖国统一大业最后待完成的部分,实现国家统一,必须解决台湾问题。两岸有着共同的愿景,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国家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坚持共同的政治基础,即“九二共识”,在一个中国的立场上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第二,树立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祖国的繁荣和安全离不开台湾的发展,台湾的发展本来就是祖国繁荣和安全的应有之义,两岸同胞应携起手来,加强两岸合作,不断为两岸的前途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两岸携手,才能更好地共创民族未来。我们应有责任感,更应有紧迫感,从现在做起,以有利于祖国统一的小事做起,一定能够早日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大业,把我们共同的家园建设成为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五)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关系日益密切,民族复兴具有世界意义。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任务之一。

一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继续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①参见李景治:《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科学社会主义》,2017年第3期。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立足于本国国情探索出的一条新型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这条道路的成功既需要中国人民坚持不懈努力,也需要外部世界理解和支持,为和平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前景。②参见王高萍、刘燕荣:《论习近平的战略思维——以治党上的具体运用为视角》,《传承》,2016年第6期。在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时,倡导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积极参与国际安全对话与合作。

二是扎实推进同各国的务实合作。当前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程度空前加深,在这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合作共赢越来越成为共识。中国坚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合作开发、互利共赢,并致力于开创一条新型大国共处之道。

三是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的背景下,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③参见《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人民日报》2012年12月28日。总的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与世界发展是共通的,都依存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各国共同发展中,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与世界向前发展的辩证统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只有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才能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以及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发展进程中,坚持健康的发展格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是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数百年的强盛之路,中国走向崛起,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强调用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使我们党真正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激发中华儿女的责任感、使命感,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做好全面推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