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视域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批判*

2020-04-06 15:25:22
观察与思考 2020年8期

刘 燕

提 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内含客观性、辩证否定、偶然性与必然性相统一以及阶段性与全面性相统一的具体原则,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重要思想武器。历史虚无主义的惯用套路是以主观假设为基础、坚持绝对否定而非辩证否定、以偶然性否定必然性、以鸡零狗碎否定主体认同。历史虚无主义违背科学研究的根本原则,旨在达到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抵制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化人民群众的认知图式,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加强对舆论的引导监督和管理,抓好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①《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新华网,2015年7月31日。。这一论断进一步突出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的重要作用,为认识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了科学指南。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是辩证思维的重要方法,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旨在解决历史过程与认识过程的矛盾关系,切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源和关键,对于深入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彻底肃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的基本内涵和内在要求

在阐述哲学与哲学史关系问题中,黑格尔最早阐释并运用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为唯物辩证法确立了现实根基,形成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

(一)基本内涵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是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把握客观实在的运动事实和过程,形成更符合客观世界本来面貌的思想认识的研究方法。其中,历史是指客观存在发生的现实过程,具体包括客观世界、认识和实践的历史过程。逻辑是指人类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等抽象过程,形成对历史过程的概括反映。历史的本质属性是客观现实性,是第一性的内容;逻辑的本质属性是主观思维形式和理论形态,属于第二性范畴。从根本意义上说,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正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具体运用。逻辑的使命在于揭示历史的运行机制,反映历史的运动主线,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从而引导实践的积极走向。

(二)关系结构

逻辑与历史是对立统一的,逻辑指引历史,历史实现逻辑。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本质的统一,不是现象的统一。逻辑来源于历史,取决于历史,是对历史的反映。只有从客观历史出发,才能真正把握历史的内在联系和发展机制。“逻辑的发展完全不必限于纯抽象的领域。相反,逻辑的发展需要历史的例证,需要不断接触现实。”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5页。逻辑依赖于历史的补充而不断完善,依赖于历史演绎而确证自身。反过来,如果离开逻辑的引导,历史也只是个别事实的简单堆砌,没有任何普遍价值。只有通过逻辑抽象,才能形成关于历史事实的普遍性认识、客观性认识,才能适应历史发展的过程,参与历史的发展进程。当然,逻辑与历史是相互区别的,逻辑具有相对独立性。逻辑不是对历史的简单镜像,是修正的历史,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全面把握。逻辑不仅要厘清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次要性联系,而且要把握最重要、最基本、最稳定的历史联系,在修正中科学再现历史的规律性。

(三)具体原则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强调逻辑推演与历史过程相符合,具体原则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尊重事实和过程的客观性

黑格尔颠倒了客观世界与思想认识的关系,把逻辑与历史都看成绝对精神的产物,最终使得逻辑与历史的方法流于形式。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事物的方法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历史是具体的、生动的、丰富的,“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页。。科学思维能够如实反映客观现实过程,科学的实践活动能够推动逻辑在历史现实中展开,但前提是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过程。逻辑的论证要从具体事实和过程出发,强调充分地占有客观材料,全面地分析材料之间的内部联系、稳定联系、普遍性联系及发展走向。人类在与客观事物的交互作用中,感知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并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不断深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2.辩证否定

辩证否定包含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意指同一性,是事物自我维系、自我延续的内容。否定是一种差别、对立的关系层次,是事物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动力。没有否定的肯定,只能在同一性的循环中沉寂。没有肯定的否定,则无法形成普遍性的认识,陷入不确定性的漩涡。“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作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29页。否定中包含着肯定,旧事物中包含着合理的因素、有价值的因素,在批判和改造旧形式的过程中孕育新形式,即为辩证否定的实质。否定与肯定在彼此相依中确证对方存在的意义,构成历史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逻辑与历史发展的必经过程。

3.偶然性与必然性相统一

偶然性与必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必然性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决定历史的发展方向。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的思维都存在普遍必然的现实形式,这个普遍必然的现实形式作为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构成事物发展的运行机制,形成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偶然性是由外部条件引起的,涉及经济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展现为瞬息变幻、纷繁复杂的历史联系。偶然性中包含着必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对历史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现实性是具有必然根据的东西,经验的东西往往是偶然的存在,只有合乎必然性的联系才是现实。历史是客观事实的如实生动展开,既遵循客观规律,又充满各种曲折性、跳跃性。“科学、特别是哲学的任务,诚然可以正确地说,在于从偶然性的假象里去认识潜蕴着的必然性。”②[德]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304页。贯彻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既要科学把握历史发展的宏观趋势,又要充分重视偶然性的作用。

4.阶段性与全面性相统一

任何一事物都必然经历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现实过程。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其运动形式都会呈现不同的状态,在不同的领域所遵循的规律具有不同的内容,如自然规律、思维规律、社会规律等;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所遵循的规律具有不同的特性,如普遍规律、一般规律、个别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之间是相互贯通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凝结,包含着合理性因素。典型的事件和现象往往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集中体现,是普遍矛盾的特殊展现。“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3页。逻辑在镜像中寻找真实的历史,既要统筹兼顾不同阶段的联系,又要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把握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和历史事实的多方面联系。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分析谬论

历史是现实的基础,人类社会发展是在以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开拓进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考察历史过程,为认识复杂的历史问题提供了重要理论工具。相反,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臆想的原则来分析世界、考察世界,孤立地看待历史、现实、未来的关系,其论证逻辑是站不住脚的。

(一)历史虚无主义以主观假设为基础否定历史的客观性

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要求,在探索社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和过程的客观性,厘清历史联系,把握历史脉络。相反,历史虚无主义凭借主观臆想、抽象推测,将历史任意打扮剪裁,以假设为基础,形成抽象的线索,得出预判的历史结论。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虚假的,如果每一个人都以个人好恶假设历史必然得出不同结论,没有任何意义。“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①《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64页。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真正“虚无”,而是信守对资本主义全面肯定,对社会主义全面否定的评价标准。在对历史事实、历史事件的评判中,坚持对资本主义吹捧,对社会主义玷污的套路。他们崇拜崇信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体系,对待西方资本主义历史采取从美化现实到美化历史的方法,竭尽所能洗白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甚至颂扬侵略有功。与之相反,在对待中国历史问题上,他们习惯用显微镜、放大镜寻找疑点,通过个体事件、个别细节否定中国几千年文明,并主张重新研究、重新评价,甚至重写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刚呼吸几口资本主义空气就以为读懂了资本主义,将资本主义描述成自由王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枪击案、自杀率、失业率、金钱政治选择视而不见。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他们对美国转嫁国内危机、逃避国际责任的做法置若罔闻,反过来对中国政府高度负责的精神百般苛责。尽管资本主义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充斥着对资本主义奴颜婢膝的赞美,缺乏最基本的辩证认识。

(二)历史虚无主义坚持绝对否定而非辩证否定

辩证否定主张内部否定、相对否定,通过否定旧世界开拓新世界,通过否定不合理之处,进而推进社会制度的完善与超越。辩证否定以社会整体为关注对象,科学揭示了历史发展阶段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统一。相反,历史虚无主义主张外部否定、绝对否定、抽象否定,视否定为目的、为信仰。通过否定过去进而否定现在和未来,走向批判的终结。历史虚无主义聚焦于历史发展的不稳定性,钟情于碎片化的叙事形式,是一种典型的错误思想。历史虚无主义的套路和做法都是非常低级的,诉求的目标也非常明确。它通过采用错误的历史研究方法,任意剪裁、扭曲、编造历史,从而为主观预想的历史结论做铺垫。通过双重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而颠倒是非、美丑、荣辱标准,攻击主流价值观;通过否定历史规律,否定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和本位基础,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否定文化历史,贬低传统文化,抬高西方文化,以此扼杀民族精神,散播民族自卑情绪;通过否定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等基本理论,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和发展史,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通过将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割裂开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质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历史虚无主义以偶然性否定必然性

一部历史涉及的联系多种多样、错综复杂,融合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在诸多偶然事件中形成必然的发展趋势。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既强调把握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又重视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复杂性、反复性,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93页。相反,历史虚无主义割裂偶然性和必然性、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肆意扩大偶然性的作用,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他们以个体性质疑整体性,以微观叙事质疑宏大叙事,以不确定性颠覆确定性,并以此戏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过程。他们否定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渲染革命破坏论,实质在于否定革命的意义,贬损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自强精神,意图摧毁民族的历史记忆,动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通过否定中国人民的奋斗过程,鼓吹西方普世价值和资本主义道路的优越性,诋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见,历史虚无主义以偶然性否定必然性,旨在否定历史变迁的客观性和规律性,颠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实现特定的政治意图。

(四)历史虚无主义以鸡零狗碎否定主体认同

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评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点要分析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不能因为细枝末节或者捏造事实来颠倒历史结论。要在整体联系中把握客观事物,综合把握历史发展的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重点剖析普遍性联系、稳定性联系、新出现的联系、异常状态的联系,从而形成客观公正的逻辑结论。“真正养成正确分析这个问题的本领而不致淹没在一大堆细节或大量争执意见之中……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考察每个问题都要看某种现象在历史上怎样产生、在发展中经过了哪些主要阶段,并根据它的这种发展去考察这一事物现在是怎样的。”②《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3页。相反,历史虚无主义以偏概全,以细枝末节否定主流意识形态,甚至竭尽全力栽赃捏造、丑化贬损。他们致力于挖掘新材料,事实上只对歪曲、否定历史的材料感兴趣,并企图以碎片化的材料肢解历史的整体性。在评判历史人物时,他们否定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过度使用心理分析的方法,用抽象的人性评定历史人物,通过汉奸卖国贼的开脱之词洗刷其反动行径,用领袖和英雄人物的生活瑕疵否定其民族大义。他们热衷于挖掘历史细节、夸大历史细节,意图利用碎片化的细节歪曲历史事件、历史过程,以此否定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三、抵制与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现实路径

历史虚无主义不仅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而且其所使用的错误逻辑方法极具危害性。要抵制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必须推进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和舆论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提升。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化人民群众的认知图式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十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深邃思想和精辟见解相比,历史虚无主义的浅知拙见是不堪一击的。要肃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必须适应新时代新需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第一,创新阐释,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理论只要说服人[ad 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 hominem]。”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具有完整而科学的理论体系和理论内容,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成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理论研究层面看,必须认真梳理、研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义,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应积极关注时代问题、实践问题,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提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从宣传层面看,应统筹权衡受众认知结构、心理特质、经济状况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将深邃艰涩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内容,促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生活常识的对接,促进马克思主义方法内化为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思维模式,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判断力,以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认同。

第二,创新表达,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③《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86页。。基于时代条件和历史任务的新变化,巩固意识形态宣传阵地,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负面影响,必须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转型。从叙事内容看,应深入时代发展最前沿,立足群众、贴近群众,汲取群众智慧,以提炼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打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风格与形式。从叙事逻辑看,应坚持政策话语、学术话语和生活话语相融合,既发挥宏大叙事的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优势,又主动适应全媒体宣传语境,发挥微观叙事的多样性、灵活性,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效果。

第三,创新宣传体例、开拓宣传渠道,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从“淘宝体”“校内体”“TVB体”到“知音体”,各种流行语体层出不穷,对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带来更多挑战。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必须适应时代语境和新兴媒介的传播特征,精心打造新颖独特、生动活泼的宣传体例。综合利用语言、图像、文字、声音等表达符号,探索运用沙画、绘画、壁画、涂鸦、雕塑等艺术形式,精心设计更具画面感、更具吸引力的宣传内容,真正占领意识形态宣传的新兴阵地。在继续利用墙体喷绘、报纸、电视、广播、期刊、灯箱等传统媒介形式的同时,也利用网站、微博、微信、APP等新兴媒介以开发新阵地,灵活使用动漫、抖音、标语等载体形式,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四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和研究“四史”④“四史”是指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为了传承智慧和力量,坚守初心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①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求是》,2020年第13期。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互动的现实过程,也是确证马克思主义历史逻辑和方法论原则的发展过程。历史虚无主义惯于以“还原历史”为名,否定“四史”。抵制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在“四史”研究中的指导地位。

其一,从客观历史事实出发把握“四史”。历史虚无主义是卑劣的历史唯心主义,企图以历史假设否定历史事实。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主要特征是“实践性”,强调“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4页。。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必须尊重历史事实和历史逻辑,从物质实践出发分析历史过程和历史问题。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必须全面占有历史材料,既重视材料主体,又认真挖掘细节材料,从而更精准地再现历史,为“四史”研究提供更充分的史实基础,使历史研究和历史故事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考证。

其二,坚持用全面、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把握“四史”。历史虚无主义擅长利用碎片化的解读方法,在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历史事实上做文章,以肢解历史、歪曲历史、否定历史。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秉持辩证性思维,主张推进历史事实的真实呈现、全面呈现、客观呈现。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则认识历史条件,考察历史过程,探索历史规律。既尊重历史的内在联系,牢牢把握历史的主线和本质,阐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又厘清微观历史联系,完善历史细节和历史过程,丰富历史图景和历史故事,以还原历史、再现真实。

(三)加强对舆论的引导、监督和管理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正极大地改变宣传主体与客体的连接方式,使话语权趋向市场化、扁平化和全球化。尤其是网络信息膨胀,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给受众的判断力带来较大干扰。历史虚无主义正是利用全媒体环境的传播特点,肆意散播负面信息,影响整个舆论环境。抵制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必须抢占舆论宣传阵地,加强对舆论的引导、监督和管理。

其一,积极引领思想论争。真理越辩越明,思想层面的论争宜疏不宜堵。在现实生活中,既对历史虚无主义保持高度警惕,又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泛化。科学界定历史虚无主义的边界,提高对意识形态领域的驾驭能力,正确对待思想交锋,积极引领思想论争。充分调动理论工作者的力量,积极组织学术研讨、基层宣讲,勇于发现不足,不断完善历史研究和历史叙事。揭开历史虚无主义的真面目,在思想论争中武装全党、教育群众。

其二,加强舆论的监督和管理。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健全舆情监控系统,完善舆情预警机制,科学认识舆情的影响因素、表现特点和传播规律,正确把握舆情关键节点,积极引导舆情走向。同时,通过完善立法、严格执法,科学划定舆论表达的法律边界。必须充分利用法律的威慑力量,对诋毁、污蔑、丑化英雄名誉,损害党和国家形象以及危害国家利益的违法行为给予制裁。

(四)抓好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历史虚无主义经常拿“贪污腐败”“道德失范”等负面问题做文章,以此抹黑中国共产党的整体形象。无论是否定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历程还是否定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必要性,无非是想“西化”“分化”中国,动摇社会主义的根基。对于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必须坚决反击。与此同时,也要抓好自身建设。抵制和克服历史虚无主义,最终靠事实说话,必须进一步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将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反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优势。

第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党员队伍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判断力。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更加复杂、更加隐蔽。只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才能增强政治本领,提高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和水平。必须明确学习目标,规范学习内容,创新学习方法,健全学习机制,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通过学习党史国史,提高精神修养,坚定政治立场;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第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持续抓好党的作风建设。“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①《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42页。必须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针,规范组织生活,落实民主评议,根除“四风”顽疾。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资源,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锤炼党性修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第三,严肃党规党纪,不断增强制度执行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制定、修订并清理了多部党内法规,为严肃从严治党提供重要依据。只有将党的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才能维护制度的威慑力、影响力。具体而言,必须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完善考核内容和考核机制,明确制度执行的主体责任,引导全党自觉维护制度权威。同时,强化监督检查,严肃追责问责,使违规者得到纪律惩戒,使违法乱纪行为得到法律制裁,从而最大化地消除各种负面影响。总之,坚持不懈优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综上所述,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兴风作浪,我们不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更要运用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武器,抓住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予以坚决反击,坚决守住守好意识形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