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护理对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

2020-04-05 21:39柳欣瑶靳蕾刘凤彩
健康必读(上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术后康复

柳欣瑶 靳蕾 刘凤彩

【摘 要】目的:分析体位护理对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2018年1月到12月以我院部分接受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80患者为例进行研究分析。在患者入选时以掷骰子方式进行分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治疗,常规组提供常规体位,实验组严格落实体位护理。总结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溃疡愈合疗效情况。结果: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实验组的溃疡愈合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结论:体位护理对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突出,可以显著提升患者术后康复质量,值得普及推广。

【关键词】体位护理;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术后康复;临床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2-0210-02

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属于临床中相对普遍的一种手术方式,已经成为消化道早期肿瘤、癌前病变以及黏膜下肿瘤疾病的常规治疗方式,和以往的开腹手术相比,不仅具备更低的肿瘤复发率,同时还可以有效的控制并发症,手术治疗风险比较小,对于患者的影响也比较小,患者恢复速度更快[1]。但是,因为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仍然会导致患者的黏膜遭受损伤,所以术后患者往往会形成人工溃疡,再加上术后需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与胃粘膜保护剂进行治疗,此时需要禁食禁水,从而导致术后风险的异常提升[2]。对此,为了更好的降低术后康复风险,本文以对比总结方式探讨体位护理对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患者的康复影响,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者提供理论性帮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8年1月到12月以我院部分接受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80患者为例进行研究分析。在患者入选时以掷骰子方式进行分组。80例患者中胃底、胃体、胃窦黏膜以及黏膜下病变患者分别23例、19例、20例、18例,病灶直径0.5到3cm,平均(2.0±0.2)cm。分组后两组分别80例患者,实验组当中男性患者23例,常规组中24例,年龄平均分别为(64.54±5.66)岁、(65.13±4.88)岁。实验组与常规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差异不明显,对比结果无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手术治疗,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为患者提供常规护理,涉及到禁食禁水,实行72h胃肠道减压,常规补液,同时提供抗炎、止血以及抑酸等处理。

常规组提供常规体位,以术后去枕平卧6h为主,之后随意调整体位,卧床3天。

实验组严格落实体位护理,按照手术人工溃疡的具体位置,采用相关体位卧床休息3天。如果患者的手术部位在胃底部,则需要交替应用右侧、半坐体位。如果患者的手术部位在胃体近小弯位置,在术后需要交替应用左侧卧位、半坐卧位。如果患者的手术部位在胃体近大弯位置,在术后需要交替应用右侧卧位与半坐卧位。如果患者的手术部位在胃窦,则需要在术后采取左侧卧位。

1.3疗效评价标准

总结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溃疡愈合疗效情况。

溃疡愈合在术后8周时进行检测,溃疡和周边炎症完全消失判断为显效,溃疡缩小50%以上判断为有效,其他患者判断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软件实现统计分析,在数据录入后进行对比总结,采用定量、定性的方式对不同类型数据进行处理。采用离散型或连续型方式实现对数据的录入处理,对于定性的数据不采取分类处理。数据的检验方式应用T值进行,百分比数据应用x2进行检验。数据对比中P值<0.05则代表数据差异突出,满足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良反应对比

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不良反应对比

2.2溃疡愈合有效率对比

实验组的溃疡愈合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溃疡愈合有效率对比

3 讨论

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属于内镜微创治疗方式,在治疗胃肠道肿瘤疾病方面具备许多的优势,尤其是在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方面具备比较突出的优势。另外,在手术之后存在比较深的创面,创面的修复时间比较长,这也是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的关键因素。当前临床中修复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溃疡的主要方式是以质子泵抑制剂与胃粘膜保护剂结合方式为主,但是有研究发现,人工溃疡在不同PH值环境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愈合效果。对此,做好溃疡环境的保护显得非常重要。在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之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手术部位采取合理的体位护理可以更好的提高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按照患者胃操作位置以及人工溃疡的位置,采用限制性的体位,可以有效的控制溃疡和低PH值环境的接触时间,可以更好的推动溃疡愈合,提升患者综合康复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整体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明显,对比结果有意义。本次研究结果充分论证康复护理对于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术后偏瘫患者有着较高的干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的身心舒适度,同时还可以更好的适应患者个性化需求,提升临床治疗综合水平,值得作为临床常规干预方案。

综上所述,体位护理对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突出,可以显著提升患者术后康复质量,值得普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建荣,兰安妮.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的全面护理效果观察及临床意义评价[J].贵州医药,2017,14(23):411-412.

[2] 赵琰,郭旋,胡晶.七氟醚麻醉在冠心病胃癌患者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J].实用癌症杂志,2017,31(4):61-62.

猜你喜欢
术后康复
早期快速康复护理对原发性肝癌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团体健康教育对肝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分析
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腹腔镜治疗卵巢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自拟中药方剂对痔疮术后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心理干预护理对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围术期全期护理对肛肠外科患者术后康复及自护能力的影响观察
标准化护理在股骨颈干加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观察
心理干预护理对直肠癌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
护理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分析
剖宫产产妇术后应用护理干预的康复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