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宏,严 华
(武汉市第三医院光谷院区:1.检验科;2急诊科,湖北武汉 430073)
肺炎克雷伯菌(KP)是临床主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主要引起医院获得性肺炎及血流感染性疾病,尤其在新生儿、老年人、肿瘤患者等免疫力低下人群,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人群中易感[1-2]。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因其抗菌谱广,稳定性较好等优点而被用为治疗临床感染的首选药物[3]。但随着该类抗菌药物频繁使用,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逐渐增多。研究发现部分KP可产生荚膜,形成高黏液表型,具有高毒力,高耐药率等特点[4]。荚膜是KP重要的毒力因子,其种类多变,主要由酸性脂多糖组成,与病原菌的毒力有关。薛娟等[5]研究结果显示,感染CRKP患者较其他病原菌感染患者病死率显著增加。因此,对本院分离的CRKP菌株血清荚膜进行分型,研究其具体耐药机制,有利于对CRKP感染患者进行针对性用药,减少患者病死率。
1.1菌株来源 收集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本院各种临床标本(血液、尿液、痰液、腹腔引流液等),排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重复标本,共获取KP 316例,其中CRKP 126株,男性患者80例(5例患者从不同部位分离到菌株),女性患者38例(3例患者从不同部位分离到菌株);痰液中分离菌株82株,血液中分离24株,尿液中分离7株,腹腔引流液中分离13株。质控菌包括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 BAA-1705、肺炎克雷伯菌ATCC BAA-1706。本研究所有菌株均采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鉴定。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仪器与试剂 主要包括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及配套药敏卡、细菌浊度仪、凝胶成像系统、PCR仪、ABI-PRISM 3730测序仪、DYC-6C电泳仪。PCR反应试剂盒购自日本TaKaRa公司。
1.3方法
1.3.1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 本研究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分离菌株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规定标准[6],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标准[7]判读替加环素敏感性,进一步确定CRKP和不耐药的KPN(non-CRKP)。
1.3.2黏液丝试验 将菌种接种于血琼脂平板,35 ℃培养过夜,以接种环轻轻挑起菌落后,黏液丝长度≥5 mm为试验阳性,重复三次以上均阳性者为黏液菌株。
1.3.3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 (1)改良Hodge试验:将配制好的0.5麦氏浊度的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菌液稀释,将菌液均匀涂布于MH平板,3~5 min后,在培养基中央放置美罗培南纸片,挑选3~5个待测菌种纯菌落垂直于纸片,自纸片外缘向平板边缘划线接种,以ATCC BAA-1705为阳性对照,ATCC BAA-1706为阴性对照,35 ℃培养孵育16~18 h。评价标准:待测菌株与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抑菌圈交界处出现向内增强生长,抑菌圈不规则,表明该待测菌种为碳青霉烯酶菌株。(2)碳青霉烯酶抑制试验(CIM):以ATCC BAA-1705为阳性对照,ATCC BAA-1706为阴性对照,将待测菌种混入1.5 mL无菌双蒸水内,加入亚胺培南纸片(10 μg),35 ℃培养孵育4 h,将配制好的0.5麦氏浊度的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菌液稀释,将菌液均匀涂布于MH平板培养基,取出孵育好的纸片贴于MH平板,35 ℃培养过夜,观察结果。结果评价标准: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生长不受抑制,为产碳青霉烯酶菌株;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生长受抑制,为不产碳青霉烯酶菌株。
1.3.4PCR检测血清荚膜、耐药基因及高毒力基因 利用PCR法检测扩增菌株K1、K2、K5、K20、K54、K57等常见荚膜基因型,常见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KPC、NDM、VIM、IMP、OXA-48,β-内酰胺酶基因TEM、SHV、CTX-M,膜孔蛋白基因Ompk35、Ompk36,AmpC酶基因DHA,常见毒力基因magA、rmpA、rmpA2、aerobactin、wcaG、mrkD、iroN、allS,引物、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参考文献[8],序列见表1。
续表1 扩增基因的引物序列
注:F代表上游引物;R代表下游引物。
2.1药敏检测结果 本研究共分离出CRKP 126株,占39.87%。126株CRKP菌株中,对头孢菌素类、酶抑制剂类、碳青霉烯类、单环类药物耐药率最高,显著高于non-CRKP菌株(P<0.05),替加环素类耐药率最低,与non-CRKP菌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结果 改良Hodge试验阳性106株,阳性率33.54%;CIM试验阳性117株,阳性率37.03%。见图1。
2.3血清荚膜分型及毒力基因 12株CRKP为黏液丝试验阳性,均未检测到K1、K2、K5、K20、K54、K57血清型。所有CRKP中,检测出K1血清型10株,均携带黏液表型调控基因rmpA基因,K2、K5、K20、K54、K57血清型均未检测到,尚未分型116株。126株CRKP均检测到毒力基因fimH基因,比例最高(100%),见表3。
表2 药敏试验结果的比较[n(%)]
续表2 药敏试验结果的比较[n(%)]
注:A表示改良Hode试验,B表示CIM试阳。图A中,1为ATCC1705,2为ATCC1706,3为阳性菌株;图B中,1为ATCC1706,2为阳性菌株,3为ATCC1705。
图1碳青霉烯酶表型检测
表3 毒力基因的分布
2.4耐药基因及膜孔蛋白检测结果 126株CRKP中,检测出A类碳青霉烯酶KPC基因117株,NDM基因6株,IMP基因3株;β-内酰胺酶基因TEM基因53株,SHV基因100株,CTX-M基因112株,膜孔蛋白Ompk35基因缺失50株,Ompk36基因缺失94株,其中,缺失Ompk35膜孔蛋白基因的菌种均同时缺失Ompk36基因。见表4。
2.5CRKP携带耐药基因情况 CRKP中携带4种不同耐药基因的菌株数目最多,共64株,携带6种及不携带耐药基因的菌株数目最少,仅有1株。见表5。
表4 耐药基因及膜孔蛋白检测结果
表5 CRKP携带耐药基因情况
KP作为临床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其对主要的抗菌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率不断上升,CRKP比例不断上升,部分地区有暴发流行趋势。已有研究表明,CRKP感染患者病死率显著增加[5]。CRKP引起患者死亡主要与其多重耐药、毒力表达有关[9]。目前研究结果显示,CRKP主要耐药机制为菌体产生碳青霉烯酶,可水解抗菌药物[10]。此外,还有研究报道,其耐药性可能与AmpC酶合并外膜孔蛋白通透性改变有关[11]。本研究从本院患者临床标本中分离出CRKP 126株,占39.87%,其中对头孢菌素类、酶抑制剂类、碳青霉烯类、单环类药物耐药率最高,显著高于non-CRKP菌株,替加环素类耐药率最低,与non-CRKP菌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CRKP对多类抗菌药物耐药,本研究结果提示,临床可对CRKP使用替加环素治疗。
荚膜作为KP重要的毒力因子,主要由酸性脂多糖组成,其中甘露糖与荚膜毒力有关,研究显示,高毒力KP可产生大量荚膜多糖,荚膜呈高黏液表型,是重要的致病因素[12]。本研究通过黏液丝试验表明,分离得到的126株CRKP中,共有12株为高黏液丝菌株。根据K抗原分型,目前荚膜有80多种血清分型,常见的主要是K1、K2、K5、K20、K54、K57。以往研究表明,K抗原在高黏液性毒力KP上检出率高达85%[13],在本研究检出的12株高黏液菌株中,均未检测到K抗原,与冯晓静等[12]研究结果不符,推测原因可能为该12株菌株表达为其他未检测荚膜分型,或是获得耐药性后荚膜基因表达减弱。126株 CRKP中,检测出K1血清型10株,均携带黏液表型调控基因rmpA基因,但均未表现出高黏液表型,目前关于rmpA基因与高黏液表型的关系仍未得到阐明,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分析。在本研究中,各种毒力基因均有不同程度表达,毒力基因fimH基因比例最高。陈妍妍等[14]报道发现,菌毛黏附在细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fimH基因是介导Ⅰ型菌毛的基因,与王欢欢等[15]报道KP中普遍存在Ⅰ型菌毛一致,提示fimH基因是CRKP中重要的毒力基因。
碳青霉烯酶主要分为A、B、D类,A类酶主要包括KPC、SME、NMC、IMI、GES等基因,B类酶又称为β-内酰胺酶,包括IMP、VIM、NDM、SIM、GIM等基因。KPC作为我国目前流行的A类碳青霉烯酶,可水解大多数青霉素类、头孢素类抗菌药物。本研究采用改良Hodge试验及CIM试验检测菌株碳青霉烯酶表型,结果显示改良Hodge试验阳性106株,CIM试验阳性117株,其中CIM试验检测结果与PCR结果一致,推测可能是由于部分菌株产碳青霉烯酶量较少,致使结果判断出现假阴性。PCR结果表明,检测出A类碳青霉烯酶KPC基因117株,NDM基因6株,IMP基因3株;β-内酰胺酶基因TEM基因53株,SHV基因100株,CTX-M基因112株,膜孔蛋白Ompk35基因缺失50株,Ompk36基因缺失94株,其中,缺失Ompk35膜孔蛋白基因的菌种均同时缺失Ompk36基因,提示本院分离到的126株CRKP中,主要耐药机制为产碳青霉烯酶,同时合并有部分菌株膜孔蛋白通透性改变。本研究统计分析发现,分离获得的126株CRKP中,以携带4种不同耐药基因的菌株数目最多,提示在临床工作中要采用不同方法对菌株的耐药机制进行检测,选择合适药物进行治疗。
本研究分离获得的CRKP主要耐药机制为产碳青霉烯酶,部分菌株合并有膜孔蛋白基因缺失,但关于CRKP荚膜血清分型尚不清楚,将进一步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