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 陈立敏(通讯作者)
(1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 云南 昆明 650000)
(2云南省肿瘤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在ICU(重症监护病房),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被临床广泛用于治疗中,针对重症患者输液时应用PICC导管,可降低因药物因素损伤机体血管的几率,从而减轻反复穿刺带给患者的痛苦[1]。本文分析2017年8月—2018年7月间,我院ICU中全部PICC置管患者置管的情况以及拔管原因,具体如下。
2017年8 月—2018年7月,选取在我院ICU接受治疗的215例患者,其中10例为外院带入,205例为本院留置。159例选择贵要静脉穿刺,48例肘正中的静脉穿刺,8例头静脉穿刺。期间40例PICC拔管者,19例因死亡或自动出院,2例因患者烦躁而意外拔管,19例为被迫拔管。被迫拔管中,7例肺部感染,2例颅脑创伤后,3例脑血管意外,7例重症胰腺炎。
原始资料为我院2017年8月—2018年7月PICC并发症的记录单,分析被迫拔管原因和发生几率。
ICU置管期间,215例PICC患者中19例出现被迫拔管,占8.84%。
拔管原因,见表1。
表1 19例拔管患者中拔管原因构成统计
本文中因CRBSI(导管相关性的血流感染)而被迫拔管者9例。感染原因可能与换药和治疗操作时、无菌技术操作未得到严格执行、患者免疫力低下、自身感染性疾病。经实验室血培养结果和对导管微生物学的检查,9例患者中培养菌株合计15株,其中8株为革兰阳性菌,6株为革兰阴性菌,1株真菌,见表2。
表2 感染菌群的构成
本文中导管堵塞4例,应用技术无法将其溶解,被迫拔管,其原因可能因高渗性药物、输注血制品、冲封管的技术不当等因素有关。
本文中因血栓形成被迫拔管的管着2例,其原因可能为血液的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机械性的静脉炎常与穿刺48h~72h后发生,好发位置在穿刺点上方的8cm~10cm处,其发生率约为15.15%。本文被迫拔管患者中2例在第2天,上臂均出现静脉炎表现,如疼痛、硬节、红肿等,治疗时应用薄型泡沫敷贴,7d内仍有脓性分泌物出现。其原因可能因自身感染性疾病有关、反复插管等有关。
本文中外院带入PICC置管患者中1例出现严重的四肢水肿,需泵入维持血管活性药,置入导管后,当天床边胸部的X线片定位未实施,与补液直接连接进行滴注。第二日转至我院ICU病房,主诉上肢出现酸胀感,床边检查X线片,显示PICC导管尖端在腋静脉内发生异位,请求立即会诊,经血管超声引导,专科护士对其实施2次位置调整,将导管在上腔静脉置入,与补液连接,滴入不畅,回抽血存在较大的阻力,防止加重患者上肢的酸胀感,立即将导管拔出[2]。
在本次治疗中,发现PICC导管外露连接端的透明敷贴里面有液体渗出者1例,连接端的导管出现明显裂缝,通过会诊,将其断端用无菌剪刀剪去,应用PICC连接器减压套筒连接导管密闭式的静脉留置针嫁接软管,输液继续,2d后仍有渗液在连接处渗出,向上级医生请示后,将导管立即拔除。因导管材质为聚氨酯,其断裂原因可能因上肢具有较高的肌张力,长时间的肢体屈曲,反复折叠导管的连接段有关[3]。
对PICC质量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全员加强培训。需培养专科的护士,将置管和拔管的流程规范。导管的维护需规范化,同时将质控资料完善。对导管实施早期的评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健康教育应予以加强,同时将护理文件的记录工作完善。
本次研究显示,各种并发症均可导致PICC被迫拔管,如导管堵塞等。预防策略实施后,降低了我院ICU中PICC被迫拔管的几率,导管的留置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减少,满意度提升,患者生命安全得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