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兰
(青海省西宁市第三人民医院 青海 西宁 810005)
外科门诊换药是临床外科手术患者,创伤患者的日常常规护理操作,其主要内容为对伤口的处理及更换敷料,将伤口集聚的分泌物及脓液,坏死组织等进行有效清除,维持该处通畅的引流,更换敷料以有效控制局部感染,并为伤口的愈合创造有利条件[1]。对于患者而言,疼痛是换药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尤其首次换药或换药的前期阶段,患者的伤口并未愈合,加之原发病的影响,使患者的心理易出现紧张,害怕等情绪[2]。为此,笔者对183例外科门诊换药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旨在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在改善外科门诊换药患者疼痛程度的影响,为后期外科门诊换药模式提供参考,现汇报如下: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期间至我院外科门诊换药的成年患者366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中男107例,女76例,平均年龄22~61(44.62±7.29)岁;心理组中男102例,女81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3.37±6.58)岁,两组门诊换药病例在性别,年龄,手术类型,伤口部位,文化程度等各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患者换药均由笔者进行,初次间隔2~3天换药一次,2周后根据伤口愈合情况确定换药间隔时间,换药过程严格无菌操作,均给予常规换药护理,健康指导和体位指导。换药完成后对伤口愈合情况,期间注意事项,饮食,下次换药时间进行指导,告知患者按时换药的重要性。心理组183例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心理状态评估,患者换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健康与痛觉敏感性评估,并详细了解患者心理变化,鼓励患者述说心中所想,全面评价患者心理状态。②健康指导,对患者伤口恢复情况以及愈合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述,对患者换药次数,换药作用,换药时的疼痛进行正确讲述。着重对首次及前期换药可能出现的疼痛进行说明,消除患者心中对疼痛的恐惧和对愈合的疑虑。③心理情绪护理,换药时直接刺激创面神经末梢,易引起疼痛,患者看到伤口脓血时易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嘱患者放松心情,头偏向一侧,不要观看换药过程。换药时根据患者伤口有无渗血及粘连情况,更换敷料时及时给予患者无痛心理暗示,言语温和,操作轻柔,娴熟。④行为护理,保证换药室整洁,干净,温度适宜,合理使用灯光,给予患者舒适的体位,对患者提出的要求,以积极温和的态度予以满足。
①护理前,首次护理后,护理2周后疼痛状态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SA评价患者疼痛状态,VSA评分标准[3]:作0~100mm刻度直线,患者根据自我疼痛感觉进行评价选择。0表示无痛,100表示剧痛,标注的位置越大表示疼痛感越明显。②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效果进行评价。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和心理组患者护理前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首次护理后、护理2周后两组VSA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护理前 67.54±12.33 69.27±11.42 1.393 >0.05首次护理后 74.35±9.67 63.42±10.62 10.294 <0.05护理2周后 41.63±8.27 23.17±6.32 23.882 <0.05
常规组和心理组护理满意率分别为72.86%和90.16%,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相关研究表示,痛觉感受器属于游离的神经末梢,在致痛物质(K+,H+,组织胺,5-羟色胺)的作用下可引起疼痛[4]。而疼痛可导致患者出现心理应激反应,患者易造成紧张,害怕甚至恐惧,抵触的心理,明显影响患者遵医行为,如何降低患者换药过程中的疼痛感对患者的恢复乃至外科门诊换药室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换药期间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一方面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能够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对门诊换药室的认可,加速患者伤口愈合,缩短患者换药周期。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心理组两组患者,换药前疼痛感均较明显,两组V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通过心理护理干预,首次换药后,心理组患者疼痛感下降,而对照组患者则升高,考虑疼痛感主要来源于换药过程中接触伤口出现的疼痛,提示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患者换药过程中的疼痛感。护理2周后两组患者VSA评分均下降,说明疼痛感降低,主要考虑患者伤口已接近愈合,但心理组患者VSA评分更低,进一步证实心理护理在缓解换药患者疼痛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门诊换药患者疼痛具有明显的缓解效果,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