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教学,如何让小说“有声有色”

2020-04-02 07:09乐志海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0年3期

乐志海

关键词:小说阅读教学  分角色朗读 情节表演 主题辩论

摘要:小说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当下的小说阅读教学却存在一些弊端,程式化教学,重文本和要素分析,不重视语言的品位。小说阅读教学要根据小说特点,力求教出小说味,才能使课堂活起来。在小说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情节表演,主题辩论等方法,使小说教学丰富多彩,从而使课堂有声有色。

小说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占有重要的地位。小说阅读在高中教材中有专门的单元,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几种常见文本形式。因此,重视小说阅读教学,关系重大。

但是,纵观当下的小说阅读教学,却存在一些弊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程式化教学,着重文本分析和要素解析,一味对小说进行解剖,把一篇完整的小说搞得支离破碎,体无完肤。二是不重视小说语言的品味,却机械生硬地对人物及主题进行品评分析,甚至上成了哲学课和政治课。如此以来,也就使本该生气十足的课堂,变得索然寡味了。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笔者以为,小说阅读教学要根据小说的特点,力求把小说教出“小说味”,小说的三要素中重要的两个要素是人物和情节,而人物的载体是语言,如果能抓住这几点,那么小说教学也就能教出真正的“小说味”,从而使小说教学变得有声有色。

一、分角色朗读,让小说人物活起来

人物是小说的要素之一,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要素。为了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小说在人物描写方面往往笔墨较多,而其中的对话描写占很大篇幅。这些人物语言,往往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形象鲜明。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小说的人物语言做文章,采用分角色朗读,必能使课堂出彩,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中语文课本中收录的现代小说都是经典名篇,如粤教版的必修三有鲁迅的《祝福》,莫泊桑的《项链》,孙犁的《荷花淀》和王蒙的《春之声》,此外还有两篇微型小说《等待散场》和《差别》。在必修四中有《宝玉挨打》、《阿Q正传》等小说名篇节选课文。这些小说,都出自名家手笔,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人物形象富有特征,性格鲜明。在进行小说教学时,我一般会设置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也就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小说主要章节。朗读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负责安排,指定角色。分角色朗读一般是多个小组同时进行,这样各小组可以展开竞争,学生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课堂气氛也会更好。在学生分角色朗读时候,教师不能放任自由,而应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指导,如要学生反复朗读,揣摩人物语言,把握人物性格,注意读出人物语气的高低抑扬、轻重缓急,特别是内在的情感变化。比如在教《祝福》的时候,在小说开头祥林嫂遇到我时询问有无魂灵的那个场景。我和学生探讨了此时人物的内心活动变化及语气,并作出了一些适当的指导。祥林嫂见“我”的第一句话“你回来了?”的口气应该是意外和欣喜,接下来“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语气仍是高兴,但是要缓慢点。而“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就是——”“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此时的祥林嫂语调应是有意降低,语气中显得神秘。“那么,就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此时她听到我说似乎有魂灵,心里应该是意外而惊喜的,精神得到了些许满足,为之一振,因此朗读时语气要适当上扬。经过我的一番指导后,学生朗读时越来越到位,效果越来越好。分角色朗读,能够使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真正活起来,学生从人物语言的朗读中,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物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读懂小说。

二、情节表演,让小说活色生香

小说是有情节的,小说的情节往往曲折变化,摇曳多姿,引人入胜。小说中的一个个场景,往往就是一幕生动的人物活动画面。如果能引导学生对情节进行加工表演,甚至改编成话剧到课堂上表演,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人都喜欢看戏的,何况是学生呢?课堂表演和话剧表演,一定会让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这样的课堂又怎能不受学生欢迎呢?比如在教鲁迅的《阿Q正传》时候,我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理加工,改编成话剧在课堂上表演。话剧表演仍是以组为单位,可以分成两个大组或是三个组进行。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因为要登台亮相表演,此时学生往往会比较投入,会积极主动去准备,研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反复揣摩语言。因为是表演,还得有道具,一些学生会利用身边的东西,如帽子、衣服、小刀、扫把、棍棒等。有的会想办法去制作道具,对现有的工具进行简单加工,如利用纸和旧布制作服装。有的还会来点化妆,使表演更具观赏性。学生也是有着创造力的,他们思维各异,有的会对小说情节进行改编和加工,融合进新的元素,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在他们的表演下也会产生一些变化。对这些,只要是符合常理的,我们教师就要肯定,加以鼓励。同样的,在课本剧的改编和表演中,教师也要作适当的指导。对剧本的改编、人物的表演等方面都可以作指引,提建设性意见。学生在表演前,一定要安排几次排练,发现不足及时予以改进和提高。有时候,教师不妨和加入到学生的表演中去,一边指导一边充当角色,进行示范表演,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共同体验,共同成长。等到各组学生登台表演的时刻,就是学生才艺展示的时刻了。这时候,你会发现,学生们的神色是兴奋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教室就是舞台,课文学习已经换了形式,学生就是主角,他们就是主人。此时的课堂也是欢乐的,是最有活力的。学生们一边高兴地观看者、欣赏着,一边议论着、品评着。一篇小说,在此时来说,被学生们演绎着,展现着,枯燥的文字,此这时变得活色生香的,魅力无穷。

三、主题辩论,让小说意犹未尽

除了分角色朗读和情景剧表演外,在小说教学中还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主题辩论赛。辩论前教师要精心确定辩论主题,设计辩论程序,然后让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展开准备活动。辩论主题难易要适当,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能力,有可操作性。辩论的主题应该是有争议性,能激发学生的思辨。比如在教学《祝福》这一课时,我设计的辩论主题是“有人说,小说中的‘我也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因为是他对祥林嫂有无灵魂的问题不置可否,才使祥林嫂陷入绝望,你赞同这种观点吗?”。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正方说“我”也是凶手之一,因为“我”没有满足祥林嫂的愿望,让她唯一的一点希望彻底破灭,可以说“我”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直接推手。反方说“我”不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最起码我是无意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我确实不好回答祥林嫂的问题,因为关于灵魂的话题是存在争议的,是关于有神论和无神论的观点,“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鬼魂这样一个敏感话题认识是有局限的,在自己都不清楚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我”是不好回答祥林嫂这一问题的,因此“我”当时的回答只能是支支吾吾,不置可否,因此“我”是无辜的,“我”不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在这场辩论中,正反两方辩论得不可开交,各持己见,可谓是热火朝天,课堂气氛也异常活跃。这场辩论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他们的思想在辩论中交锋,观念在辩论中碰撞,语言表达和表演才能也得到了一次极好的展示和锻炼。直到课堂结束,学生们仍兴致勃勃,意犹未尽。

关于小说阅读教学,以上仅是几个参考方法。教无定法,但要讲究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多采用一些新颖的,别开生面的教学方式,那于小说教学是非常有益的,课堂也一定会变得有声有色起来。

参考书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吕叔湘论语文教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3)《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