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课题 课程

2020-04-02 17:17王小丽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3期
关键词:恐龙蜗牛课题

王小丽

[摘要]在课程改革中发现问题,问题引发生成课题,课题研究促进课程的实施,改进课程又为课题服务。以教育科研引领课程实施,这样一个互相循环促进的过程,使幼儿园的教育科研越来越被重视,通过课题研究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越来越强,幼儿的深层发展需要越来越得到满足。

[关键词]问题;课题;课程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09-0095-02

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以来,我们以“关注幼儿,关注生活,关注游戏,关注经验,追随发展需要规划和生成保育教育活动”的课程观为指导,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课程实施经验。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实际问题,产生诸多困惑。如何解决问题?我们通过“问题——课题——课程”这些关键词,以教育科研引领课程实施,引发了一些思考和行动。

一、课程中发现问题。申报课题

从幼儿园层面:课程改革初期,学安吉游戏,撕掉所有环创标记,但提供的材料没有跟进,盲目跟从;学理论,不联系班额大的实际,让教师无所适从;否定所有教材的主题活动,实施班本课程,教师的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能力无法跟进。从教师个人层面:怎么利用资源改造环境?如何不去示范讲解让孩子获得发展?抛开现成的教材怎么开展主题探究活动?无论从幼儿园层面还是教师个人层面,总遇到一系列问题和困惑,怎么解决问题,很长一段时间迷雾重重。

问题是研究的方向和目标,我们在课程探索的道路上只有依靠学习寻找方法。我们从书籍中寻找源头,在学习中我们发现这些字眼“持续捕捉并记录儿童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儿童个体在日常情境中的行为”。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是在情境、行动中学习的,教师要尽可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联系实际,情境教育是李吉林老师开创的教育理论,我园地处南通地区,是情境教育的发源地,也是情境教育实验幼儿园,南通市教科所设立了情境专项课题。以往幼儿园的课题申报是园领导的事,跟一线教师离得很遥远,也似乎无关。然而看似无关的课题研究,很多问题却真实存在于教师的身边。面对课程实施中的这些问题,我们在学习、观察、思考、实践、调整、反思中,向教育科研伸出援助之手——申报课题,这是一线教师围绕教育生活的“真问题”展开的“真研究”。

二、课题立项。引领课程实施

基于问题,以情境创设为突破口、以儿童绘本为源泉,根据实际情况探索有效可行的幼儿园主题活动的想法孕育而生,申报的课题《情境创设在幼儿园绘本主题活动中的实践研究》被南通市教科所立项后,一些迫切想要尝试课程改革的教师自发成立了课题小组,从学习情境理论开始,以开题论证时专家的指導意见为引领,思考从情境出发,解决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研究从“官方”走向“民间”,从被动走向主动,从习惯听园长讲到自己寻找方法……

首先课题组分工协作,开学初课题主持人组织召开课题组会议,学习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制定学期课题研究计划,课题核心组成员和参与人员修改通过计划,分配本学期研究任务。确定了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着手以绘本为载体,创设情境,形成相应的班本化课程。制定了研究措施,课题组所有成员分配了研究任务。

接着我们从学做研究者开始,我们发现,课题研究的过程:提出问题→分析实然和应然状态→预期目标和内容→实施阶段→成果总结。课程实施线索:发现幼儿的兴趣点或问题一解读、推断幼儿想法一设想、执行课程计划→辅助(鹰架)实施→总结、进入下一周期。课题研究和课程实施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先设想好然后再去做,做的过程中再想,即“想好了做,做好了想”。

成为一名研究者意味着教师要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其开展的所有活动:要有好奇心并对感到好奇的事物进行探究,要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根据头脑中的问题来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得出结论,深入思考这些结论的应用前景,并思考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三、课程实施。为课题服务

带着目标和任务,进入了课程实施阶段。

1.关注幼儿的兴趣

以班本课程“恐龙”为例。开学初,中一班在微信群对本学期幼儿所带绘本做了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每人带三本以图为主的绘本。小朋友们纷纷从家里带来绘本后,班级阅读区投放了一本巧虎的《恐龙世界》图书。一天小白指着书中的图画问我:“王老师,这个恐龙有二十个小朋友的长度,有四层楼房高啊,二十个小朋友排成一排有多长呢?”旁边的小朋友说很长很长,大家纷纷来看图书,纷纷地议论起来。于是我们来到室外,大家数二十个小朋友排成一排,又找到了幼儿园四层高的楼房,大家一起惊叹:“原来恐龙这么大呀!”“书上的恐龙叫腕龙,那还有哪些恐龙呢?”“现在怎么看不到恐龙了呢?”带着一系列疑问,我们踏上了恐龙的探究之旅。

2.关注情境的创设

幼儿教师经常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对情境教育的内涵思考较少,处于“常做不思”的状态。在课程实践中我们从情境出发。

拟真情境吸引幼儿参与课程。恐龙生活在什么时候?生活在哪里?它们吃什么?为什么灭绝?孩子们用卡纸、颜料、树叶、报纸、稻草等材料模拟再现了白垩纪时期的大树、草丛、河流、火山、恐龙等。在自己喜欢的恐龙小组里,孩子们发挥着无限创意:画大恐龙挂成吊饰、橡皮泥捏恐龙、塑料积木搭恐龙、纸盘制作恐龙……

问题情境推进幼儿探究课程。“你喜欢什么恐龙?”“为什么喜欢恐龙?”孩子们说:“好玩。”“我喜欢恐龙化石。”“它的尖牙齿很厉害。”“尾巴可以甩敌人。”“我想要个恐龙蛋。”哪儿能找到恐龙蛋呢?一个个问题推进“密谋”了一场挖恐龙蛋的计划,给了孩子们一个大大的惊喜。恐龙化石是什么样儿?霸王龙的牙齿有多大?尾巴有多长……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们携带记录工具、测量工具、照相机等来到常州恐龙园实地探究,想要把恐龙研究个透。看地图、找恐龙、玩游戏项目、探究测量恐龙、考古恐龙、观看表演……恐龙园之旅让孩子们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游戏情境拓展课程。孩子们特别喜欢看常州恐龙园的大巡游表演视频,一天夏俊杰带来一个自制纸箱恐龙,在表演区,玩起了大巡游表演,孩子们羡慕极了,个个跃跃欲试。一个不够,接二连三孩子们带来了好多亲子制作的形态各异的纸箱恐龙,自主游戏时孩子们自己装饰。走廊的恐龙表演总是吸引楼下大班孩子的观望,有孩子提议:“我们去表演给大班的哥哥姐姐看吧!”接下来,我们把视频发到班级QQ群,孩子们自己选角色,制作邀请函,邀请小朋友、老师、园长、保安、保健医生、厨师等观看我们的大巡游。周一升旗后,我们的恐龙大巡游表演吸引了全园的老师和小朋友的眼球!

恰逢幼儿园开展亲子诵读活动,宫西达也的恐龙绘本是孩子们喜欢和熟知的,大家决定表演其中的《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家长和孩子们自己分配角色,戴上恐龙道具,把有趣的恐龙故事搬上了幼儿园的舞台。

生活情境延伸课程。从恐龙园回来,常听到孩子们这样说:“我知道,我是1米15,恐龙园有个项目不可以玩,要1米2以上的。”“有个项目要1米3以上的。”1米3是多高呢?我们制作了一个恐龙身高测量图贴在门口,每天孩子们都要量一量自己多高,数数有几格。搭的积木也量一量有多长,该怎么算。

正值幼儿园开展垃圾分类活动,孩子们说恐龙园的垃圾箱上是霸王龙和三角龙标记,大家决定用霸王龙作为不可回收垃圾标记,三角龙为可回收垃圾标记。每人画标记,最后投票選出5号和7号作品,作为分类标记。

3.备课改革

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园教师的备课关注的是引发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能让幼儿真正去感受、体验、发现和表达,教师要考虑先让幼儿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做,在哪里做,再做什么,然后做什么。因此,幼儿园教师的备课不只是书面写作的过程,必须包括物质环境和材料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幼儿教师写下的不是自己准备讲什么,而是一个幼儿的行动方案,即幼儿该做什么,教师如何支持和引导幼儿的行动过程。”在实践中,我们的教案从讲稿逐步转化为行动方案,同事之间互相分享想法,通过头脑风暴式的探讨制定计划。

4.课程的改变

在开展中班主题活动“我找到了春天”,以科学活动“蜗牛吃什么”为例。以往开展集体活动的环节如下:师幼共读绘本《蜗牛日记》,初步感知蜗牛习性一欣赏蜗牛食物的各种图片→幼儿在《幼儿画册》上绘画记录蜗牛喜欢吃的食物。幼儿被动感知、端坐静听、浮于表面。

在课程要回归自然、回归生活、回归经验、回归过程的指导下,我们的科学活动改变成:幼儿园里找蜗牛(没找到)→回家找(找到的带到幼儿园)→猜想蜗牛吃什么并记录→讨论怎么喂蜗牛→大家决定分组喂,一天投放-种食物,每天更换,小组成员轮流准备→统计每组的发现一记录蜗牛喜欢吃什么。

在课程中发现问题,问题引发生成课题,课题促进课程的实施,改进课程又为课题服务。这样一个互相循环促进的过程,使幼儿园的教育科研越来越被重视,通过课题研究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欲望越来越强烈,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越来越强,幼儿的深层发展需要越来越被满足。

(责编:韦淑红)

猜你喜欢
恐龙蜗牛课题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蜗牛说
小蜗牛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蜗牛(共3则)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