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4-02 05:56张晓娟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12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大学生

张晓娟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网络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 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改革中,高校劳动教育经历了大起大落,而近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劳动教育一直未被足够重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首先是部分高校劳动教育的缺失,仅用智育、技能性教育取代劳动教育,这也导致一些学生形成“唯技术论”“唯学习论”等观念,于教育实在是莫大的损失;其次是劳动教育的错位,劳动经常性被用于惩罚学生,导致学生对劳动产生抵抗心理,看不到劳动的真实价值;再次是忽视劳动的育人功能,劳动不等于劳动教育,在高校的劳动活动中,劳动的育人功能并未得到突出体现。

学术界对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几乎没有争议,近年来,劳动教育的学术研究也越来越多:从理论框架到时代价值,从实践模式到复归路径,从立德树人到价值观的培育等。特别是檀传宝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研究,在今天很有时代意义。檀传宝[1]认为,理解和把握劳动教育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要正确理解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同时要设计好劳动教育的思路。这一研究既在劳动教育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培育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大学生为研究主体,从问卷调查着手,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价值观等,旨在找出矛盾和问题,并以问题为出发点,探析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成效的策略。

1.2 高校劳动教育的时代意义

任何实践活动都要在它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施行,劳动教育更是如此。高校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1.2.1 个体层面: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养

首先,高校劳动教育能推动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健全的人格既要以知识为基础,还要依赖持续的劳动。人格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青年大学生的人格健全是国家和社会之本,通过劳动让大学生找到自己内在的稳定价值,增强自信,提升自我价值,促进青年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整体稳定、健康发展。其次,高校劳动教育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通过体力劳动,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培养自主生活的能力,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的生产技能,拓宽他们的专业视野,为就业和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再次,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一种美德,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道德层面的体现,是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原动力[2]。

1.2.2 教育体系层面: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

首先,“德智体美劳”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它们本身就是一体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缺失。自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教育在高校的缺失和错位,严重影响了教育目标的预期。因此,劳动教育在高校的回归,可推动教育目标的体系完整。其次,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联系密切,符合教育规律的劳动教育定能推动大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方面的成长;而“德智体美”的培育又能进一步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

1.2.3 社会层面: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首先,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阶段,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必然选择。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是关键,创新型人才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新是改变未来的决胜力量。其次,创新作为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主要内涵就是更新、创造和改变,劳动教育的目标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标是一致的;在劳动过程中,通过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和手脑一体的开发,使学生在劳中学,在学中总结,这也是一种创新,为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创新之路奠定基础。

1.2.4 国家民族层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百姓的生计、生活在于勤劳,勤劳则物资就不会匮乏。无论是远古的先人,还是当今时代的弄潮儿,无不用他们的辛勤劳动一再证明这一真理。辛勤劳动不仅能让个人安身立命,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口号,需要强大的物质基础作后盾。作为新生代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不仅要懂得劳动创造财富的道理,还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一点一滴努力创造[3]。

2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2.1 调查步骤

第一步,确定调查对象。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2018级和2019级的学生作为此次的调查对象。该校本学期2017级学生已外出实习,2018级学生课业繁重,故此次调查虽然2017级、2018级和2019级学生均涵盖在内,但以2019级学生为主。

第二步,科学设计问卷。依据此次的调查目的分析出需要调查的内容,再把内容进行问题细化,确定问题的类型。问卷初稿形成以后经过调研组的反复修改和打磨,并进行了试调查,确认没有问题才形成定稿。

第三步,发放和收集问卷。该问卷以链接和二维码的形式发放给学生,简单便捷好操作,共收回357份有效问卷,有效率100%。

通过样本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男生占比为60.22%,女生占比为39.78%,80.11%的同学来自农村,68.63%的同学为非独生子女家庭,该调查问卷的数据具有代表性,信度较高。

2.2 统计结果分析

此次调查的内容涵盖了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及劳动价值观等,调研组依据调查问卷,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2.2.1 大学生劳动观念的调查及分析

劳动观念属于认知部分,有了认知才能有后续的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对劳动的认知是劳动教育中最基础也最核心的内容。因此,对于劳动观念,调研组设计了两个相关问题,问题一:您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如何?问题二:您认为当前大学生的劳动素质(包括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如何?调查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1 目前大学生的劳动观念

图2 目前大学生的劳动素质

由图1和图2可知,该校学生对劳动教育观念是总体认可的,占比达56.87%,在劳动素质(包括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劳动能力)的调查上认为“大多数良好,少数较差”占比45.1%,认为“整体一般”的占比48.18%;但也能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劳动教育观念淡薄,占比43.14%,在劳动素质上认为“大多数较差,少数良好”的占比6.72%。这也说明当前大学生在劳动教育观念上急需正面引导。

2.2.2 目前大学生劳动实践的调查及分析

对于大学生来说,应不应该劳动是一回事,而有没有劳动、劳动的成果怎么样就是另一回事,对此,调研组也设计了相关问题。问题一:您参与最多的劳动是什么?问题二:您平时在家做家务占总家务的比重是多少?问题三:您在宿舍多久做一次打扫或整理?问题四:您是否愿意参加志愿活动?调查结果如图3、图4所示。

图3 大学生参与最多的劳动

图4 大学生做家务占总家务的比重

由图3、图4可知,66.11%的大学生参加最多的劳动是家务劳动,工作实习、公益性劳动及其他占比33.89%,由此能反映出当前劳动教育的主力仍在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当前大学生做家务的比重总体不错,做家务达到30%以上的占比75.35%,而做家务在30%以下的只占24.65%。

问题三的统计结果反映出大学生在打理宿舍问题上,能做到一到两天一次的占48.18%,三到七天一次的占42.58%,一周以上的仅占9.24%。问题四的统计结果则反映了大部分的同学都有意愿参加志愿活动,高达93%。

总之,这四个问题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上参与比较多的是生活劳动,特别是家庭生活劳动,也反映出青年大学生有极强的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但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上的参与度不高,这需要学校和社会的联动。

2.2.3 对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调查及分析

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是高校劳动教育顺利施行的根本保障,针对这一内容,调研组设置了两个相关问题,问题一:教学过程中老师进行过有关劳动价值观的教育吗?问题二:您认为高校应该增加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吗?

由调查统计可知,大部分老师在课堂上提及过劳动教育,占比95.8%;而大部分的同学也认为应该在高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占比80.39%。大部分同学对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是有需求的,他们希望能从学校和老师那里得到关于劳动教育更多更正向的引导。

2.2.4 对劳动价值观的调查及分析

当今时代发展如此之快,劳动有没有意义,值不值得,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劳动也是要调查的内容。据此调研组设计了相关问题,问题一:您认为劳动的目的在于?问题二:您觉得开展劳动教育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由调查统计结果可知,大学生对劳动目的的理解是比较全面和利他的,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占比53.22%,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于劳动有正向的价值观认识;而在开展劳动教育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时,积极性不强、动手能力差两个选项分别达78.15%、75.35%,这反映出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意识、观念以及价值观趋于正面,但在要动手操作时却出现了自信心不足、动手能力差等问题。

2.3 劳动的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今天的劳动和以往的劳动又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劳动资料,它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今天的劳动在生产工具、土地、道路、河流等一系列生产资料上与以往有很大区别,这对劳动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次是劳动对象,外延无限扩大的劳动对象不断冲击着劳动者的视野,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和生产率;最后是劳动者,作为未来建设者的青年大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时代特点和个性需求,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有劳动意愿、社会责任心和奉献精神,也急需增强劳动技能,但是以何种方式展开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则需要仔细探讨,认真研究。

2.4 社会环境的分析

人是社会中的一员,劳动者也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目前,虽然仍有一些矛盾没有解决,但矛盾和冲突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当前,我国社会安定,政治稳定,国家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正带领全国人民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并与全球一体化接轨;文化繁荣自由、法制建设不断完善、高新技术突飞猛进。总的来说,当今我国正处于近两百年来最好的历史时期。

3 高校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成效的策略

3.1 文化氛围上营造热爱劳动的价值观

3.1.1 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学原理认为:劳动形成人的本质,劳动是人全面发展的最重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教育观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劳动的本源性价值。劳动创造了一切,劳动是推动人类物质世界和人类历史前进的动力。第二,劳动的经济性价值。劳动是所有社会财富的源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都离不开劳动。第三,劳动的教育性价值。人在劳动中能受到教育,成长自我,完善人格[4]。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的本源性、经济性、教育性价值应该成为中国特色劳动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在大学生中大力宣传,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首先,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要进课堂,通过专兼职老师的授课讲解,让大学生真正理解其内涵;其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讲座、辩论、演讲、劳动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大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魅力。

3.1.2 宣扬劳动精神

十九大报告中着力提出了“劳模精神”“大国工匠精神”,旨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这些劳动精神创造着新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今天更应该大力传承和弘扬。可以通过劳模讲堂、劳模报告会等形式组织知名劳模或大国工匠,引导大学生向劳模和大国工匠学习,养成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价值观,以及精益求精、敬业守信的职业道德观,以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建立一支创新型劳动大军[5]。

3.2 学科建设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3.2.1 必修课与实习实训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首先,高校劳动教育要设立必修课程,如有可能,尽量设专任教师,这样可以保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环节以及课程质量的有效性,大学生也能从课程上体验到学校的重视;其次,劳动教育要与实习实训相结合[6],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不能仅局限于生活劳动,考虑到就业的紧迫性和压力,把劳动教育与实习实训结合很有必要,这就需要设置兼任教师。兼任教师可由专业课老师承担,因为他们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经验上有绝对优势。通过实习实训的生产性劳动,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生产技能,从而提升他们在劳动上的自信。

3.2.2 建立劳动实践基地

劳动实践基地对于高校劳动教育来说必不可少,它是高校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物质保障。首先,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选择建立校园劳动实践基地,可方便、快捷、安全、高效地为学生提供了近距离了解自然和社会的机会;其次,也可以选择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当然,这可能需要合作方或相关部门的支持,但是它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更开放的环境,更易提高学生的劳动兴趣。最后,还可以建立公益平台实践基地,从问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对公益的热情非常高,但是公益行为却很少,如果高校能利用自身的优势,特别是借助大数据网络平台,建立网络公益实践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将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其中受益最大的将是大学生。

3.2.3 严格把关假期社会实践活动

很多高校一直有寒暑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但是往往重视不够,学生也草率了事,导致假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很多时候只是盖个章、写个总结、收收材料,完全没有达到社会实践应有的育人之意。假期时,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参加社会实践,体味劳动,品味人生。高校应从制度上规范程序,严格把关,设置回访模式,确保每一位大学生的假期实践报告都真实可信。

3.3 育人模式上形成家校社统一的协同育人体系

3.3.1 家庭发挥基础作用

对于大学生来说,落实劳动教育离不开家庭,孩子动手能力差,主要责任在家庭。尤其是大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技能,家庭要继续培养,补缺补差,分阶段、层层递进,支持和鼓励大学生逐步掌握生活劳动技能;同时家长还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7]。

3.3.2 学校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的引导作用可从三个方面理解: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入“劳模精神”“大国工匠精神”等,从文化氛围上构建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其次,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树立在劳动上的自信心;再次,可以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真正参与到集体劳动中,引导学生在劳动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实现自我价值。

3.3.3 社会发挥支持作用

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社会各方的支持和保障。首先,群团、党团组织及公益组织等要积极与学校联络,搭建平台,支持大学生深入社区、基层,参加公益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心;其次,公司、企业、农场等要履行社会责任,为大学生劳动实践提供场所,这就需要政府的协调和支持。

总之,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由家庭、学校、社会互相携手,以学校为主,整合家庭、社会的资源,为大学生服务,助他们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创新劳动等品质。

3.4 评价机制上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3.4.1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高效的评价机制一定是多元化的,这样才公平合理。建立多元化的高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就是要把劳动过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都纳入评价体系,既要有教师评价,也要有家长评价;既要有同辈评价,也要有自我评价;既要有社区评价,也要有实践单位评价等,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校情、地域、专业特色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评价体系。

3.4.2 评价内容的多维化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至少有7种智能[8]。评价劳动教育不能只单纯看劳动。劳动成果是显性的,而由劳动所促成的在语言、人际关系、自我认知、身体运动、空间智能等方面的成绩则是隐性的,而这些隐性成就是劳动教育目标很重要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3.4.3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评价主体和内容的不同,评价可采用不同的方式: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总的来说,高校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既要能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又要有可信度和客观性。

4 结 语

本研究因为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有以下局限性:研究时间较短、研究群体不多、个人能力和思维的局限等,可能会对本次研究产生一些影响。当今大学生有一定程度的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意愿,但缺乏自信,动手能力不强,需要高校着力营造热爱劳动的氛围,打造合理的课程体系,并协同家庭、社会的支持和鼓励,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引导大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观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热爱劳动
大学生之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