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银银 邓志英
(湖南工程学院经济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4)
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 《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为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2017年12月,湘潭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农业为基础,通过产业联动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人才、资本、自然资源等要素进行集约化配置,使销售与餐饮、休闲、娱乐等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收入增加[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差距,借助新技术和互联网,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改变了整个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构建了完整的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从而增强了农业竞争力;通过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夯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载体,不断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石[2]。
湘潭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充足,雨水集中,年均温16.7℃~18.3℃,年均日照时数1584~1885小时,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与生长。目前湘潭形成了湘莲、槟榔、沙子岭猪等特色产业,2018年湘莲全产业链产值达81亿元,占全国80%;槟榔总产值约238亿元,占全省的70%以上;肉类加工年产值80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69.5亿元,环比增长2.9%,产业集群产值达850亿元,产业集群规模逐步壮大。湘潭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向好,不仅产业集群规模逐步壮大,而且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
2.1 农业产业链纵向融合。农业产业链延伸是指产业链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包括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部门、组织机构及关联公司以价值链、信息链、物流链、组织链缔结的有机整体的延伸[3]。2019年,广州酒家集团在湘潭县投资4.5亿元建设湘莲食品加工基地;嘉博文集团与湘潭县政府合作成立湘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参与湘莲产业链开发;湘潭市实施湘莲“1+2+3”的发展模式,打造生产、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产业体系,年销售额达54亿元,占全国湘莲市场销量的90%以上。湘潭市肉类“1+2”发展模式,生猪养殖以及肉类加工总产值均居全省首位。湘潭市还将深入挖掘“1+3”梅林产业带动效应,围绕“春看油菜、夏赏荷花、秋摘葡萄、冬观梅林”四季景观规划,打造更为精美的休闲梅林。
2.2 功能拓展型融合。功能拓展型融合以农业为基础,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提高传统农业与旅游、休闲以及文化产业的融合,以其他产业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湘潭市大力推动农业与旅游的结合,打造盘龙生态特色小镇,打造全球品种最全的杜鹃花博物馆,凭借4A级旅游景区的金字招牌,投资6.3亿元,建成集花卉游乐、户外体验等于一体的长株潭休闲旅游首选地,打造花石湘莲小镇,打造全国最大的湘莲生产和集散中心,凭借“全国特色小镇”和“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名片,投资15亿元,建设湘莲产业园和湖湘村落田园综合体。2017年以龙凤庄园、湘之坊农庄为代表的休闲农庄,通过发展旅游服务业,自营湘莲基地300多亩,带动周边发展湘莲种植面积近2000亩,带动农民增收200多万元[4]。
2.3 技术渗透型融合。技术渗透型融合是以农业为依托,通过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的结合,以农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农业的发展。目前,在湘潭市体现为“互联网+农业”,通过互联网快捷、便利以及智能化的服务,实现供求的有效对接,为解决农产品“难卖”找到出路。目前,湘潭市着力规范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村电商,推进电商扶贫,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构建农村电商发展体系,电商扶贫成效显著,全年建设农村电商示范网店459个,实现农村电商销售额9亿元,其中贫困村农产品电商交易额达到1300万元[4]。大力推进电商服务体系化,引导湘莲企业用好“淘宝特色中国馆·湘潭县馆”、农村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推进湘莲产品线上销售体系建设,2016年湘莲企业网购平台年销售额达2亿元以上[5]。
湘潭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供需结构不优、综合效益不高、品牌不响、产业链条不长、融合程度不深,油茶、竹木加工大而不强、多而不精、产品附加值不高等现象。
3.1 农村三产融合力度不足
3.1.1 农业特色产业挖掘力度不足。2018年湘潭市粮油、畜禽、槟榔和湘莲、蔬菜水果、花卉竹木“3+3”现代农业产值达到850亿元,但经营分散、粗放,集约经营、精深加工不足,高附加值等产业化发展缓慢,综合效益不高。生猪、粮食、湘莲、蔬菜等保持传统经营销售方式,更多在农贸市场上直接出售,缺乏将优势资源转化成品牌优势的载体与平台。粮食产业总产值不高,没有一家企业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生猪产业销售收入最大的企业主营业务和非主营业务收入总和才勉强过20亿元;湘莲产业没有形成统一产业链,各自经营为主,产业分散发展,内部恶性竞争,“湘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并争取商标回归,但使用的企业不多、鱼龙混杂,“湘莲”商标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中国湘莲之乡”的品牌优势没有充分挖掘利用;油茶产业规模最大的企业产值没有过4亿元,各企业加工能力总和远远大于茶籽生产能力,产能严重过剩[6]。
3.1.2 农业产业链有待于延长。湘潭市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年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还没有,农业上市公司较少。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9家,但只有4家国家级、30家省级龙头企业。2018年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产值分别只有55.34亿和361.6亿,龙头企业支撑带动作用还不强。由于规模不够大,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人数有限,增加农民收入的能力以及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有限。精深加工产品总体数量还不多,整个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加工平均产品利润率较低。由于龙头企业进行农产品加工,很多环节免税,所以纳税较少,实际纳税远远比不上工业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县市区、乡镇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积极性。
3.1.3 产业融合空间有待提高。农业产业中第一产业占比较大,农产品加工及农业观光、农村旅游休闲等服务业的比例还不够高,“2+3”模式的发展空间还很大。长期以来,湘潭市农业是“粮猪型”二元结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以垂钓、餐饮、棋牌“老三样”为主,同质化严重,对村落民宿、农耕文化、生态旅游、民俗礼乐、科普教育等多功能开发不足,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农旅一体化发展中富有创意的精品较少。
3.2 产业融合的外部环境有待提高
3.2.1 人才缺乏,科技支撑亟待加强。人力资源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保障。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对科技水平要求提高。2017年湘潭市城镇化率62.0%,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老龄人口占比21%,提高0.5个百分点。2018年湘潭市城镇化率62.9%,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老龄人口占比21.3%,提高0.3个百分点。湘潭市出现人口老龄化比重增大、劳动力外流等趋势,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对发展农村三产融合所需要的擅长创意、懂技术、会管理、知营销的复合型人才相对缺乏。湘潭市科研开发、推广网络不健全、力度不足,如撤消了食品科研所、包装研究所等导致人才缺乏,科技的支撑力度不足。
3.2.2 融资难、融资贵,产业融合发展受约束。一方面,由于湘莲、槟榔以及生猪养殖受到天气、温度、日照时长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农业生产效益低、风险高、劳动力成本高、投入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难。另一方面,湘潭市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年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还没有,农业上市公司较少,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29家,但只有4家国家级、30家省级龙头企业。2018年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产值分别只有55.34亿和361.6亿,农业企业规模小,实力较弱,有效资产缺乏,农业农村资源性资产尚未完全盘活,无“有效”抵押,银信机构难以提供贷款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业领域的意愿较弱,致使产业融合发展难以壮大。
4.1 突出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好处其一就是能在第一时间把产品的信息准确地传递给消费者,品牌就是品质,消费者通过品牌认可增加购买意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营销成本。实施品牌建设有利于推动农业品牌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差别化与特色化,也有助于提高品牌信任度与忠诚度、提高附加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整体竞争力。推动九华红菜薹、湘潭矮脚白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加大财政支持,有利于农业品牌宣传推广,特色品牌建设。重点支持湘莲、沙子岭猪提升产业规划,开展品牌宣传,鼓励支持农业园区大力发展培育区域品牌,持续开展湘潭农产品十大品牌评选活动,支持争创湘潭市“十大农业特色品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2 加大农村三产融合力度。重点发展槟榔、湘莲、生猪、粮油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推动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全面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着力打造韶山、昭山两大民宿旅游板块,从而加大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力度。坚持优先支持发展重点园区、重点产业、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原则,坚持加工主导、品牌引领、科技支撑、融合发展,全力打造“3+3”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提升“潭”字号农业品牌影响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湘潭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开展主导产业提质、园区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升级、农旅一体化、现代农业+互联网“五大行动”,推进湘潭市特色种植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3 加大科技人才及资金支持力度。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离不开科技及人才支撑。加大对电商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农户用好农村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借助农村电商、产业园区等平台,创造农村新业态新运营模式,为推进全民创新创业创造条件。加大农村职业人才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经营主体运用信息化技术的能力,提高创新创业水平。
发挥龙头企业的助推作用,推动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家庭农场之间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业联合体,完善产业链条,从而发挥龙头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优势。积极培育懂农知农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并且给予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加大资金扶持,积极开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对于想要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融资租赁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