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创业者:《一点就到家》碰触时代兴奋点

2020-04-01 20:26岳振
电影评介 2020年20期
关键词:咖啡

由陈可辛监制、许宏宇导演,刘昊然、彭昱畅、尹昉、张琪等主演的小成本电影《一点就到家》,以夸张、奇幻的喜剧风格,讲述了三位青年从城市到云南小村寨“黄路村”的创业故事。魏晋北(刘昊然饰)的电商梦、彭秀兵(彭昱畅饰)的快递梦、李绍群(尹昉饰)的咖啡梦以及“村长老爹”(张琪饰)对普洱茶的坚守,被阴差阳错搅在一起,塑造出一个矛盾重重最终云开雾散、皆大欢喜的“活力乡村”。

致敬创业者,可能是《一点就到家》的题中应有之义。陈可辛在谈论《中国合伙人》时曾说,通过一个人的命运折射出大时代的激荡,让他感到兴奋。许多网友有同感:《一点就到家》让人想起多年前陈可辛执导的《中国合伙人》。这样的感悟,对处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大背景中的个体命运而言,当然是莫大的激励,因此,从故事背景和励志情节来看,《一点就到家》的主旋律色彩也更加厚重。

一、乡愁叙事:返乡创业是“家”的“情感归属”

《一点就到家》的“点”,很容易让人想起“点子”和“点击”这两种互联网环境中的创业元素。“点子”由电商、快递、农特产品(咖啡或茶)构成,而“点击”则是现代市场构建买卖关系的关键步骤。没有“点击”,电商、快递、产品出山或商品进山都只可能是空想,不能成为改变生产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有效方式。

“家”的含义,在影片中更像一种“情感归属”,无论从城市到农村,还是从农村到城市,能够实现梦想的地方就可称作“家”。当然,这个“家”,显然也是农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这本身也蕴含着一种天然的归属情怀。缺少了这样的情怀,也不会出现“返乡创业”的社会潮流。

影片以浪漫主义手法表达主旋律背景,且能取得良好的市场口碑和上座率,是佳作无疑。同期成功案例还有《我和我的家乡》,更有网友称《一点就到家》是《我和我的家乡》的“一个单元”。二者稍有不同的是,《我和我的家乡》有些单元带着农民企业家创业致富的叙事风格,《一点就到家》具备青春偶像片元素,也融入了当下“带货网红”的身影,并以主角“铁三角”的流行创作手法来讲述创业故事。

同样是农村题材,近年来,纪录片也是其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类型。与商业影片要争取最大程度市场认可不同的是,农村题材纪录电影追求的是一种近乎学术价值的有限领域的认可。

笔者曾分析评价由焦波执导的电影记录片《出山记》的乡村叙事价值,认为其表达了贫困群体在寻求改变过程中的内心纠结与生存矛盾,“出山”所表达的思想变革与生活方式转变,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思考当下乡村变迁的观察窗口。[1]作为商业片,《一点就到家》注重银幕喜剧观赏效果,对乡村转型议题的关注相对比较隐蔽;作为纪录片,《出山记》就直接让观众体验了贫困中的焦虑与乡村变迁的曲折,但二者都有直观而生动的让人思考乡村转型的文本价值。

《一点就到家》很明显地呈现出乡村转型中比较微妙的元素:乡愁。其实不管是16岁与父亲争执后离家外出闯荡、10年后选择回乡的李绍群,还是希望在北京干一番事业的彭秀兵,他们的共同點是读书不多,但都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己和身边人的命运,重塑自己的家乡。

彭秀兵对乡亲们说:“在城市我们靠的是努力拼搏,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这是肺腑之言,他希望通过创业带领、吸引外出村民回乡,以弥补“没有一个完整家庭”的乡村之憾。而李绍群则是以与父亲在生存理念上分道扬镳的坚定态度,躲进自己的小世界,但他最终选择的还是自己家后山,不是城市地下室或城中村的简陋出租房。如果不是乡愁牵引,乡村衰败态势可能就难以挽回。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身上所散发的乡愁之光,在许多农村外出务工年轻一代身上有共同的热度。

二、传统被颠覆:两代人生存模式的对撞与融合

在科技革命和市场节奏推动下,互联网与快递业态把乡村与城市紧紧联系起来,乡村与城市的某些价值互通就成为现实,青年一代的创业梦想也正是以这样的价值互通为桥梁和基础,虽经历曲折但总归是一步一步变成现实。

“城市的道路太干净了,留不下我的脚印”,这似乎是农村青年进城打拼普遍感悟到的漂泊感,而满脑子创业理念、却总是不能走上理想畅途的城市青年魏晋北,变得压抑、焦虑失眠,以李绍群为代表的返乡理想主义者,则“砍掉茶树种咖啡”,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轮替中,与老一辈的矛盾难以调和从而躲进深山,大家“就当他死了”。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这样被艺术地呈现出来。

城市与乡村,究竟哪里才是年轻人的归属?单从《一点就到家》的叙事逻辑里,其实很难做出单项选择,毕竟故事的发源地很难简单定位在高楼大厦或写字楼,也很难说起源于与北京有千里之遥的云南小乡村。当外出务工村民回村骑着摩托做起乡村快递员,他们的服务对象显然已经不仅仅是乡邻,更大的人群在大山之外的城市里。年轻的创业者失败于城市,成功于乡村,但价值兑现依然要靠城市,即使巨无霸企业的资本力量没能撬动乡村创业青年的家乡情怀,但那些寄托着他们情感和乡邻致富希望的咖啡,最终还是要在潜力群体所在的城市市场和更具国际化的专业领域才能获得认同。

从上述角度看,城市与乡村的界限被一些共同价值——比如影片所强调的普洱咖啡“远山树林的味道”——抹掉了,但是物理界限和商业理念差别,依然是双方都需要鼓起勇气跨过的沟沟坎坎,否则,共同价值就会永远被挡在门外。

传统与现代,哪一个更重要呢?这在《一点就到家》以外是很难厘清的问题。至于影片中所呈现的传统与现代,分别寄托着两个时代的农民的生存和梦想追求。外出务工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至少在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程中,农民已经把务工求生存变成了一种传统,当下,农民工回乡创业正在成为一种潮流,这样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在外出务工群体中可能也经历了许久的纠结与思虑,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乡村的相对闭塞与资源匮乏、就业空间小,从而难以让劳动力有合理的资本回报,但是在短时间内——至少在一两代人的时间里,举家进城对不少人来说又几乎只能是梦想。

因此,进城务工还是坚守故土,往往成为很多农民家庭的生存抉择,而一旦乡村就业空间被打开,具备财富积累的机会,城市是很难留住农民的。《一点就到家》中的返乡农民工干乡村快递员就内含着这样的寓意。同时,农业是不是也要跟着市场风向改变?这在影片中也有思考,其答案是:很有必要改变。对于一个拥有千年普洱种植传统的小村庄,突然被年轻一代的产业理念颠覆,改种更具市场广度和竞争力的普洱咖啡,对于这种改变,是势所必然,虽然一些“传统”农民的接受过程很是曲折,但拥抱新理念和新市场,是几乎没有选择余地的时代要求。

理想与现实,在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每一个群体的生存与生活空间里,都往往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老家已“父子反目”而苦苦钻研咖啡的李绍群,最后也不得不走出自己“不近人间烟火”的情感空间,走进都市市场;到北京住地下室送快递近10年的彭秀兵,勤劳而不怨天尤人,但终究还是没有底气在“无法留下脚印”的大都市继续拼搏,他希望以他积累的快递业务经验,在老家闯出一片天地,其实这个理想并不奢侈。对于创业失败的魏晋北而言,理想的力量在大城市坍塌,最终在乡村让他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这怎么看都像一场意外,但是这样的创业故事,一定是存在的。

三、“双创”隐喻:年轻一代造就乡村变革力量

以商业片风格来表达宏大政治叙事,其最大优点是故事容易被观众记住,在竞争激烈的电影市场也能博得一席之地,特别是青年演员的明星“吸粉效应”,更能够锁住很大一部分新生代观众的眼光,让主旋律声音被大家记住。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这个宏大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治理结构变化、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革,都可看作是《一点就到家》所要表达的核心话题。

如前文所述,是继续坚守普洱茶种植还是打破传统改种“普洱咖啡”?这是影片中最为精彩的理念与行动的故事冲突。这种冲突,在现实的乡村層面,是时代洪流中产业迭代产生的涟漪。尽管都是通常意义上的经济作物,茶和咖啡也都是市场潜力巨大的农产品,但要让茶农砍掉茶树种咖啡树,这样的转型,如果没有相当实际的利益驱使,是很难实现的。老一代茶农对普洱茶有浓烈的生存依赖,情感所及,肯定难舍。影片中老茶农“村长老爹”那句“你们年轻,失败得起,乡亲失败不起”所表达的保守与求稳观念,与年轻一代敢于冒险、希望尝试的创新气质格格不入。也正是这样的理念碰撞,深刻反映了另一了重要的乡村话题:乡村治理模式变革。

乡村治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话题,但在《一点就到家》中体现得比较明快。“在地者”(留守儿童和老人——笔者注)中的老年人往往秉承乡土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身上的“乡下人”气质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革之间,势必发生种种碰撞。[2]与此相关,影片有几个情节值得玩味。

一是在劝“村长老爹”不要再设置换种咖啡障碍时,彭秀兵说,“你只是李绍群的爹,不是大家的爹”,言外之意,这个村子是该告别“一个人说了算”的时代了。面对普洱茶的市场困境,还是应该听听大多数人的意见,特别是在外打拼多年回乡创业的年轻人的意见。老一代茶农面对“普洱咖啡”这样的新生事物,由陌生感催生的焦虑感,其实和年轻人的创业焦虑并无差别,但因话语权需要轮替,就一定各有其辞。

二是彭秀兵在乡村广播站发表的动员演讲,非常勇敢而真诚地透露了年轻一代的变革心声,他们需要一种新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是集体协商后的自愿行动,是市场主导下的利益驱动,尽管加入了浓烈的市场要素,但年轻一代并没有彻底丢掉传统的乡村情感,这可能是“家”的核心价值所在。有“家”作为情感维系的基础,治理模式的变化就不会丢掉乡村特有的亲情自愿,依然会有一条情感主线贯穿变化始终,这一点难能可贵。

乡村集市的衰落,是村民生活、交流方式的一个重要变革。比如乡村老人在适应数字化变革前,会有很多留恋,但是他们也并不排斥二维码。影片最后这个情节,“有着意义较为深刻的内核,呈现了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现代科技如何让村民们不再为了温饱必须背井离乡、骨肉分离”。[3]这样极具戏剧性的情节安排,让《一点就到家》的电商与快递创业故事变得更加流畅。“老少皆宜”的数字化交易模式,可以说是为乡村老人和20多岁的返乡年轻人搭建了交流通道,这是乡村生活融入现代化轨道的一种理想化隐喻,如仔细考察乡村现实境况,或需另当别论,但要缩小城乡差距,填平数字鸿沟一定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岳振.乡村转型与变迁的脱贫叙事——电影纪录片《出山记》价值评议[ J ].电影评介,2018(12):16-18.

[2]周仲谋.西部乡土变迁与“在地者”乡愁的诗意影像呈现——论李睿珺的乡土电影创作[ J ].艺术评论,2018(12):

68-75.

[3]隋明照.《一点就到家》:现代与传统碰撞 梦想与现实交融[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10-14(08).

猜你喜欢
咖啡
关于咖啡的9个真相
Coffee time手磨咖啡器设计
101咖啡
京都好咖啡
咖啡慰我心
一颗咖啡糖
“啡”我思存
咖啡
墙上的咖啡
两块结婚的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