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军
罗马作为意大利的首都,是全世界最著名的旅游城市之一,被称为全球最大的“露天历史博物馆”,还被称为“永恒之城”。其中,斗兽场、凯旋门、万神殿、公共浴场、皇宫遗址、犹太教地下古墓、古罗马时期的城墙以及民居废墟遗迹遍布整个罗马老城区。罗马老城区内看不到任何一座新建筑,完好保持着古朴、自然的古罗马风格,政府、法院、写字楼、餐馆、超市就设在这些老建筑中,罗马市民则在这些老房子中工作、生活,令很多游客有种两千年时空交叠的错觉。在一个长期生活于罗马的本地老人眼里,今天的罗马城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罗马城没有什么变化。假设一个两千年前的古罗马人复活,在这个城市里也不会迷路,因为如今的罗马城和古罗马城也相差无几,至少城市格局没有大的变化。罗马之所以在文物古迹保护上做得如此之好,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以文物保护为中心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总体规划上,罗马避免在古城区再建新城。罗马城区建设规划中没有拆除古城,没有在古城中插建高楼大厦,也没有围绕古城“摊大饼”,而是在古城以南6公里外建设新城。罗马新城十分现代化,是“欧洲城市花园”,但古城内没有任何现代建筑,一石一木都受到严格的保护。此外,罗马自市中心向外被划分为三个车辆限行带,限定不同的污染物排放指标。除公交车和出租车外,所有公私车辆必须缴纳城市税、持市政府发放的“历史中心区车辆通行证”才能在限定的时段进入市中心。这样,罗马市中心行驶的汽车数量被压降到最低,有效减少了汽车尾气对古迹的侵蚀。
分类施策的文物保护管理方式
整个罗马的古迹旅游与考古资产都由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旅游部下属的“罗马考古、艺术与景观特别管理局”统一管理。该局对罗马古迹城区实行分片、分类管理。古迹区的西北端作为考古遗址的集中展示区,斗兽场、帕拉蒂尼山、古罗马广场实行付费参观,设置景点联票;帝国广场只接受团队预约参观;马克西姆竞技场成为免费参观区和大型活动场地;距离稍远的卡拉卡拉浴场、尼禄金宫等遗址点由于交通和考古挖掘等因素,在游览管理上相对独立;环绕它们的奥皮乌斯公园、切利奥公园和塞巴斯蒂公园则作为市民公园免费开放。罗马的知名博物馆很多都限制开放时间,调节每批参观的人数,控制参观人群密度。每年举办罗马文化周,活动期间所有公立博物馆、历史悠久的总统府、议会大厦等免费向公众开放。
深入人心的文物保护意识
1964年,《保护和修复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在意大利威尼斯签署,史称《威尼斯宪章》,其中有这样一项规定:“任何地方,凡是传统的环境还存在,就必须保护;凡是会改变形体关系和颜色关系的新建、拆除或变动,都是绝不允许的。”意大利人至今仍忠实地执行这条规定。对于罗马来说,历史中心区必须保持原样,任何原有建筑不得拆除,且必须按年限、常态化维护;内部装饰可以改造,外貌包括颜色不得有任何改动。罗马的学校利用文化遗产资源对学生开展生动的历史、考古、文化和艺术教育,令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渗透到罗马人内心深处。罗马城墙外不远处的加油站,下雨天工人只能打着伞加油,因为搭遮雨棚是不允许的。埃及大使馆位于阿达公园内,是一座没有围墙的使馆,只在小路口立一块不显眼的牌子,提醒过往行人不要误入,原因是这里本来没有围墙,再去筑墙也是不允许的。《中国周刊》有一篇文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曾多次去一位罗马教授家做客,看到罗马教授家的阳台栏杆塌了,却迟迟不修缮,非常费解。罗马教授解释道,要维修需要文物保护的专业队伍来检查,但他们检查后觉得没有大的危险,就只能这么放着了。虽说带来了一些不方便,但这是国家文物保护的规定,个人必须要服从。
最严谨的文物修复方法
在罗马任何一个文物旅游景点,都可以看到繁忙进行着的修复工程。意大利有着悠久的古迹修复传统。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修复工作就有艺术家、雕塑家参与。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就是有名的修复专家,许多教堂保留有米开朗基罗修复雕像的数目清单和当时的工钱单据。就意大利语的“Restauro”(修复)一词而言,不是工匠简单地去补全和复原,它包含考古、历史和艺术的概念。《威尼斯宪章》对文物修复制定了详细的原则,特别强调杜绝任何形式的臆测修复,文物缺失部分的修补要进行美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间的平衡,任何不可避免的添加都要保持整体和谐,并且要有区别或者现代标记,从而使修复不歪曲原艺术风格和历史见证。到了今天,随着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自然科学家和人文哲学家的介入,文物修复早已成为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学科。比如,达芬奇名画《最后的晚餐》的修复由米兰艺术史女教授比宁·布拉姆比拉承担,而对修复方案的论证就有10多位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参与,其技术理念至少要考虑材料上的相容性、美学上的相似性、技术上的可逆性三个因素。
文物保护资金来源的“罗马模式”
意大利中央政府每年用于文化遗产和博物馆文物保护的资金投入总量约占国民总收入的0.16%,且保持着10%的年增长率。其中罗马每年古迹保护和修复工程投入达2000亿里拉(约合9000万美元),但这依然远远满足不了庞大的需求。于是采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主导、多渠道资金共同参与的“罗马模式”。一是发行文化彩票,将收入的8‰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资金;二是企业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赞助可以抵税,例如,意大利菲亚特汽车制造公司就赞助多个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古罗马斗兽场的保护工程由罗马银行出资;三是鼓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共体、国际文化组织及各种形式的基金组织赞助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四是发挥私立文物修复公司、文物收藏组织、艺术品拍卖公司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援助作用。
在使用与传承中保护文物
罗马文化遗产保护的宗旨是“有效保护、综合利用、持续发展”。在对文物实施最大保护的前提下,并不是把满城的老建筑、艺术品放进玻璃罩子里“供起来”,而是發挥其参观、教育甚至日常使用的功能,使古老历史在现代生活中延续生命、焕发光彩。
在罗马,经过修复的古房屋会吸引公司或个人租用,与政府签定详细的合同,实行使用权利与保护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使古房屋进入使用—维护—保护的良性循环。罗马有几百座教堂,其中大多数建于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造型设计及内部的壁画、雕塑、装饰多出自名家之手,加之历年收藏的名家画作、人体雕塑及其他艺术品,一座教堂本身就是一座艺术殿堂。这些教堂今天仍在发挥其作用,对教堂建筑及其藏品的修缮和维护,也主要依靠教堂的资金和力量。归政府部门或议会使用的建筑,由使用单位进行维修和保护。如意大利财政部大楼是17世纪的建筑,大楼会议厅里精美的穹顶、壁画,一些厅室中金碧辉煌的天花板和各种装饰,使用了几百年的典雅家具、吊灯、玻璃窗和护窗板,全都保护得很好。意大利第一任财政部长使用过的一张橡木写字台,散发着四百年历史的包浆,仍被现任部长每天使用着。
(作者系中共南京市栖霞区委副书记、区委改革办主任)
责任编辑:贾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