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彦玲 张朔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乡村建设行动”是全会的一大亮点。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实践层面,我省乡村建设已涌现出多种模式,淮安市刘老庄镇就是其中之一。
淮安市淮阴区刘老庄镇,辖区96.0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8万亩,人口4.66万人,下辖18个村委会,共11504户,是新四军八十二位勇士以身殉国的地方。近十年来,通过乡村建设行动,刘老庄镇从“天边海外”的落后乡村变成了“红色旅游、绿色农业、群众幸福”的生态宜居小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农业是本体,农民是主体,农村是载体。刘老庄镇的乡村建设之路,始于农房改善,活于土地流转,成于产业发展,谱写了一首民生幸福的“三部曲”。
乡村建设行动三部曲之一:农房改善
农房改善,可以说是2018年之后乡村建设行动的“江苏路径”,而刘老庄镇的乡村建设行动要更早一些。自2012年以来,刘老庄镇利用万顷良田项目、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和九房村适度规模综合整治项目等,围绕“农民向规划居民点集中,农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的目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试点农房改善。截至2019年底,刘老庄镇共完成7255户农房改善。2020年启动农房改善项目3个,总面积约15.1万平方米,改善住房共1044户。
为了解决农村长期以来普遍存在的“三高两难”问题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土地问题,刘老庄镇在分析自身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以乡村建设为契机,明确发展定位,实现经济社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三规合一”,优化镇村体系结构,合理布局农村群众农房改善空间。
中国的农村改革表现出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农民的创造性,二是农民的利益性。刘老庄镇的乡村建设行动,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
群众需求点在哪里,工作就延伸到哪里、落实到哪里。在农房改善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刘老庄镇采取多层和高层楼房集镇安置、联排二层楼房就地安置等多种形式。在搬迁方案确定之前,刘老庄镇成立专项工作组,对项目涉及村进行摸底式走访调查,调查群众支持度、价格接受程度、安置点接受程度、对楼房安置接受程度等多项内容,了解群众的所想所需。同时,在户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召开村民代表会,听取群众意见,仅户型一项就设计了不少于七种方案,结合家庭人口和实际用途,既有方便做买卖兼居住的商住两用房、独门独院的农村别墅,还有适合孤独老人居住及偶尔回村短住的镇贤们居住的小户型别致房屋。
工作重点在哪里,抓手就聚焦到哪里、攻坚到哪里。实施好农房改善,重点是要尊重民意、阳光操作。农民农房改善不是简单地通过行政命令强制赶民上楼,而是要在充分尊重民愿的基础上,让农民成为农房改善的受益者、农房改善的积极参与者和主体。历次的搬迁工作,刘老庄镇遵循人性化的原则,以民意为本,坚持阳光操作。搬迁实施过程中,村组干部、老党员、老干部参与到签约、搬迁工作中去,形成上下联动、协同作战的工作局面。在签约、丈量、选房等重点环节中,工作组贯彻公开、透明原则,实行统一标准,按照向群众宣传的搬迁方案实施。
问题关键点在哪里,措施就覆盖到哪里、关注到哪里。推进农房改善是为了让群众享受现代化的成果,为群众营造宜居幸福的生活环境。刘老庄一方面考虑困难群体的安置问题。对于有些家庭困难且有偿还能力的农户,采取先拿安置房、后分期缴纳差价款的方式缓解其资金压力。对于无偿还能力的孤寡老人、特困户,为其提供兜底帮助。方案确定后,乡、村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不仅宣传搬迁政策和安置的政策,还对搬迁群众离开土地后的生活来源途径进行宣传,如介绍就近务工增收、有创业意向的还可获得金融支持实现创业增收等,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注重基础设施先行和公共服务配套。农房改善点大部分安排在集镇靠近学校、医院、农贸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同时完善文化娱乐设施、服务中心等,实现社区服务功能配套化。
乡村建设行动三部曲之二:土地流转
农房改善实现了土地的集中连片,推进了产业富民项目的实施,既提供了就业岗位、创业平台,又开拓了增收空间,实现了强村富民。刘老庄的八年乡村建设行动,土地流转呈现出流转规模逐步扩大、流转形式逐步多元、流转主体逐步壮大的特点。镇政府鼓励以村集体领办、大户带动、项目推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土地流转。就耕地流转去向来看,农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成为土地流转受让主体,占流转面积的89%。刘老庄镇18个村全部成立土地耕作服务社,带动流转土地和村集体增收;拥有各类经营主体152个,其中100亩以上经营主体110个,50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18个。刘老庄镇还通过成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为服务对象节约成本290万元,进一步激发土地流转的活力。截止2020年6月底,刘老庄镇7.8万亩耕地,已流转6.47万亩,流轉率达到83%。
以刘老庄镇的省定经济薄弱村双庄村为例,双庄村2017年实施农房改善后,拆除老庄台、整理土地增加了耕地1200亩,全部用于分配给村民统一流转,户均达到2.1亩。同时对废沟废塘进行整理,增加耕地400余亩用于村集体经济增收。结合土地确权,双庄村组织农户和村签订委托流转协议,连片土地由村统一流转,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强村富民。实施了2000亩的碧根果项目、300亩的金针菜项目、200亩的循环生态农业项目以及1900亩的优质稻米基地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将流转土地的低收入户吸纳为社员,参与年底分红。其中,村集体领办的金针菜项目,采取与大润发签订订单的方式,打造“项目+村+低收入户”的带动模式,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大幅增收和低收入农户脱贫。
乡村建设行动三部曲之三:产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搬迁要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能致富才是根本目标。刘老庄镇乡村建设行动的八年实践,坚持优化产业结构,把农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结合起来,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目标。为解决离开土地群众的就业问题,刘老庄镇围绕农房改善点进行产业布局,致力于招引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群众就业问题,打造“股金+薪金+分红”的增收模式。利用飞地政策招引企业落户,围绕企业用工需求,开展农户技能培训,向企业输送用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切实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利用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区的平台,重点打造万吨菌菇产业园、万头生猪育肥场、万亩碧根果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年产值超亿元,奠定了三产融合基础。刘老庄镇现有绿色优质稻麦基地3.4万亩、绿色果蔬基地9600万亩、精品花木基地2000亩、设施农业2300亩。刘老庄镇利用扶贫工作队帮扶机遇,通过向上争取,先后实施了碧根果、金针菜、手提袋厂、光伏太阳能等29个产业富民项目。农业产业化收益用于村集体经济增收和低收入户脱贫。
同时,刘老庄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红色品牌效应,打造集爱国教育、旅游观光、采摘体验三位一体的特色产业链。刘老庄突出革命老区旗帜鲜明的红色标志,积极发展农业观光游、研学游,促进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与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的“串珠成链”,加快构建“红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引导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利用刘老庄红色旅游优势,通过差异化竞争、特色化经营,走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的发展道路,以现代农业带动刘老庄镇特色农旅产业发展壮大,年均休闲采摘游客达20万人次。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关键在“村”,核心是“民”。刘老庄镇的乡村建设之路,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谱写了一首民生幸福的“三部曲”。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包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