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霞
《怎么都快乐》是一首儿童诗,共 4 个小节,内容安排从一个人玩到两个人玩,再到三个人玩……最后到许多人玩,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无论怎么玩,无论多少人玩都会很快乐的观念。
依着文脉,课堂教学的展开以玩耍人数的递增为线索。教师先扶着教学第一小节,在学习生字词语中明确一个人可以玩的项目,并在说说聊聊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唤醒、体会一个人玩时的快乐情绪,从而进行有感情朗读。
在总结学法之后,后三个小节的学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大致流程是:
1.读一读这个小节;
2.圈一圈小节中提到的玩耍
项目;
3.说一说自己体验过的游戏经历或感受;
4.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个小节。
全文学完后,教师抛出一个问题:作者说一个人玩,很好!两个人玩,很好!三个人玩,很好!许多人玩,更好!那么到底是几个人玩好呢?学生的说法出人意料:
生:我觉得两个人好,因为两个人刚好,既不孤单也不太烦。
生:我觉得两个人好,人多了这个要玩这个,那个要玩那个,反而不好了。
生:许多人好,因为书上说“更好”。
……
这下子,课堂似乎有些模糊了。
在学生的心中,一个人玩是“孤单”的。而这与前一课《树和喜鹊》一文中的描述是相同的:“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一”这个数字,对于学生来说往往象征着孤单、冷清。一个人玩不能说不好,也只能算一般般,没办法时的无奈。口口声声说要享受独处的安宁与快乐的,只会是大人。
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玩,好不好?学生的回答又一次颠覆了大人的认识:人多主意就多,主意一多容易起争执,一来二去玩的时间和快乐程度也要缩水。是的,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强,“谦让”“退让”对于他们来说远没有“争取”“表现”这些意识更入其心。而两个人玩,既解决了玩伴的问题,又不存在过多的争论问题,是上佳的选择。
你问多少人玩才是好的?孩子们会说,作者说的“许多人玩,更好!”因为作者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 与一个、两个、三个、四个……相比,玩的人越多越好。你能说孩子错了吗?他一点都没错,他把课文正正经经地学习了,也学懂了。
以上想法都没有错,但似乎又有什么地方错了。
课题《怎么都快乐》,其实已经把课文的主旨浓缩并表达:无论几个人玩,都是快乐的。而课文的内容也清楚地表明:“无论几个人,都会有适合的玩耍项目或游戏内容,都是快乐的。”可是,这样的行文逻辑与诗歌本身想表达的有些相左。既然是“怎么都好”,为什么又出现“许多人玩,更好”呢?“更”表示一种更深、更强烈的程度,一写上这个“更”字,便表现出这一个比前面的都要好、要优。按照这样的思路,最后要学生感悟的应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许多人的快乐才是最大的快乐。这与课文的主旨是不相符的。唯一的解决办法是修改为“许多人玩,也很好!”这样处理,顺应了段落之间的并列关系,且隐去作者的情感偏好,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空间。
解决了教材表达的问题之后,我们还要关注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教材意图与学生视角。作者、编者都希望借这首儿童诗来传递一种理念:无论几个人玩都会很快乐。可是,在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不一定完全按照既定的教學思路。课堂上,不少学生都认为两三个人一起玩是很好的, 理由是不用为玩什么而花费过多的口舌。我相信,这一定来源于他们的真实生活和亲身体会。唯有如此,他们才会如此明智,如此果断地作出选择。要硬把他们拽回来认可作者、编者的想法?回答是没有必要。个人以为,无论在怎样的境况下,语文的课堂一定是最能体现人本关怀的课堂,这种人本关怀,是尊重儿童的个性体验,尊重儿童的独立精神。如果一定要加一个前提,那就是这样的个性体验和独立精神一定是充满正能量的,是符合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
当然啦,当学生说到人多了会吵闹起来时,教师可以温和地提醒:“出现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吗?”要知道,学生的聪明超乎你的想象。听,他们说:“我们可以先玩这一项,再玩另一项,这样就可以了。”是的,这样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