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女娃信仰与习俗

2020-04-01 15:13徐小芬
炎黄地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馓子女娃领会

徐小芬

“女娃节”即“女娲节”,其实是“女娲节”在静宁成纪一带的习俗中,有“女娲节”给女儿送“虎肚兜”和做蛤蟆、蟾蜍面食的习俗。在女娃节当天,女人们都给女娃制作了“花肚兜”,上面绣上老虎,也叫“虎肚兜”,主要是贴身穿戴,用来表示对先祖的怀念。

女娲,作为中国民族信仰中显赫的一位古老女神,自有关文字记载以来,至今以流传两千余年,不仅广泛分布在多个地域,神话种类繁多。人们崇拜女娃的超自然神力,同时使女娃在民间信仰中占据了长期尊崇的地位。

关于女娲的民间信仰和习俗也很多。庙会是其中一种人们对女女娃信仰的直接反映。人们在庙会上对女娲的信仰,也得益于人们对女娲神话,比如造人、补天、制乐等对民间传说的理解,以及一些民俗习惯,比如祭祀。庙会是在庙里或庙附近举行的供神、娱乐、集市等群众的集体活动。女娲作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女娲信仰,不同时代的统治阶级也在不同的情况下为女娲献祭。

女娲,作为一母之神,历来享有国家和人民的崇拜。统治者提倡春节促进人口增长和粮食繁荣。陇城是女娲的故乡,同时具有著名的大地湾遗址和三国时期的古战场。陇城女娲信仰氛围浓厚。当地人自古就崇拜女娲。现在的女娲庙位于陇城镇娲皇村。这是附近村民在1989年建造的。其庙会主要由略阳村、洛黄村、龙泉村联合举办。女娲庙的正殿是女娲殿,女娲的塑像是由甘肃省的雕塑家何燕锷女士塑造的。女娲庙东侧是大母庙和五圣殿,供奉当地神灵。

女娲寺庙会从农历正月初一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农历新年期间,周围的村民拿着香、裱、炮,向女娲庙献上水果、燒香。正月十五,是庙会的主要日子。当天周围数百里群众前来迎接女娲,邻近县城的回族同胞也会前来卖货、观看社火、演出、取乐。他们邀请大戏秦腔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演唱。在庙会上,人们为女娲和女娲娘娘敬香。祭祀结束后,他们会花了2元钱参加“吃会”,也就是花2元钱买女娲庙的祭品。这些供品“会长们”不能偷吃,否则会受到女娲的惩罚。据当地人说,带回的水果可以用来治病,没有生病的人可以保证四季的安全。

据史载,女娲风姓。风沟、风台、风茔等陇城的地名,女娲出生在风沟,生长在风台,埋葬在风茔,当地人们对此深信不疑,所以每到庙会,人们都要到风沟、凤台、风茔等地给女娲娘娘烧香磕头。

与其他人对女娲的信仰不同,当地人总是把女娲当作始祖来崇拜。他们不抽签,不算卦,不向女娲许愿,也没有人问女娲问题。主要原因是当地神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古今西番寺还有一对孙娘娘专门负责生孩子,并于农历正月十九举行庙会。据当地人说,非常有效。

陇城女娲庙的“领会”习俗是女娲庙会的一大亮点。关于领会的由来,据说是先人传下来的,具体情况不详。然而,对炸馓子的整个制作过程和领会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人们在正月十四就准备好了。会长们会利用上届庙会的结余和从略阳、娲皇、凤尾三个村收取的会费购买了油、面、蛋等,并选择成为庙会主席之一。请做一个馓子人员做馓子。做馓子的过程中不能偷吃,否则会受到女娲的惩罚。馓子做好后,把它们分成小块,放在塑料袋里。供奉女娲的馓子叫“会”,买馓子叫“领会”,正月十五,周围的人来到女娲庙,为女娲和当地的神灵烧香。之后,他们去领“会”。村民拿到馓子后,可以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功绩簿上,写下的钱数只能多不能少。人们可以花越来越多的钱买馓子。你可以把庙里收到的馓子拿来直接吃,也可以带回家给全家吃。在女娲庙会上,当地人会互相“领会”。他们觉得吃一顿丰盛的馓子可以让全家一年四季平安快乐。

“补天节习俗”。正月二十日为“补天日”,又称为“补天节”。女娲补天的日子正好是正月二十,所以人们称这一天为“补天日”。为了纪念女娲补天的能力,人们在这一天做薄饼,模仿女娲补天。据了解,这一习俗在古代广泛流传于陇城民间,后来慢慢消失。这种风俗在静宁县的威戎乡和庆阳的西峰地区仍然存在。今天早饭后,家家户户都要烤圆而薄的面食,叫煎饼,又叫补天饼。挂在屋檐下,是为了补天,祈求一年内有个好天气。人们献上薄饼后,一般都要烧香,把一块薄饼撕成小块,再在空中撒上几块,象征“补天”,把几块撒到地上,象征“补地”

猜你喜欢
馓子女娃领会
当代年轻人不能领会之痛
慈悲
常吃常香常想的“馓子”
女儿们的永生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活力课堂源于有效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