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强龙
摘要:“学生越来越不好教”和“创新人才匮乏”为大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新时代的挑战。解决问题之道应首先转变教育理念。举凡著名的大家以及创新型人才,无不是通过长期“培养”及非模式化“教育”而终有所成。所以,真正好的大学教育,应该类似于一个好的家长:充分的爱与尊重,培养而非管教,注重主体精神和独立能力,甚至是一定的“放任”,这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基本要义。
关键词:大学理念;教改;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0-0309-03
一、引言
“現在的学生越来越不好教了……”“社会越来越浮躁了,对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学生也变得更加功利了;认真听课读书的越来越少了……”这是近年来一些大学教师表达的感受。不仅如此,科学网上的一篇博文也道出了一些大学教师面临的另一难题。《大学教学之两难:把关还是放水》一文中谈道:“从教十一年来,虽然自己对教学内容越来越熟悉,教学方法和技巧也不断改进,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降低了难度,减少了内容。尤其考试题目越来越容易,但学生的成绩却越来越差……一切均表明,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没有听讲!更为苦恼的是,如果和个别大学教师一样,考前指指重点,甚至给出有答案的复习题让学生考前突击背一两天,考试时大家轻松过,师生皆大欢喜,这很容易做,也很轻松,真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但是真正的知识无法通过考前一两天的突击复习得到,必须要有平时的点滴积累。[1]”
的确,这显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然而更棘手的是,这仅仅是棘手问题的一个方面。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消息,近年来我国人才工作长足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成绩显著。但当前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对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来说还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2]。显然,创新人才不足和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甚至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习近平主席也曾关切地指出:人是科技创新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3]
笔者认为,分而论之,“学生越来越难教”的问题属于微观层次,涉及教学模式、方法等教学教改问题;“创新人才匮乏”属宏观问题,涉及国家的人才培养机制、政策方面。两个问题看似距离遥远,无甚关系,其实不然。实质上,二者的指向是一致的,都为大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挑战。
二、重建主体性与教学理念革新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其特点是能够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中国教育更多的是倾向于事实性教育,注重已有知识的学习以及遵从固有的秩序。而创新教育更加注重和保护个体的差异化,把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相融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教育的问题,最终是意识形态问题,因为脱离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在应对“学生越来越难教”“创新人才不足”等问题,应该从教育理念上来探索对策,如果一味地在具体的教学技术技巧上做文章,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治标不治本。
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这个群体确实不可与以往同日而语。一是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感染;二是随着扩招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也进入了大学的校门,尤其对于二三类院校更是如此:学生的学业基础不好,学习习惯不良,上进心不足,自主性不强是常态,因此,作为教学者应该调整理念。对此,笔者查阅了一些相关的教学教改论文,其中绝大部分都潜意识地把教师的讲授技巧,如课堂如何活跃、教授内容如何编排、考核如何制定等作为研究的重心,单方面地强调了教的一面。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教师是秉持一片良苦用心的,但反思一下,如果说高中以前的教学这样做是必要的,但大学之后,这样做还有必要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是在知识信息泛滥且易得的情况下,自主能力,信息的检索、分辨能力,遇到具体问题现学现用的能力,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效率性和准确性,等等,成了“大学习”“泛学习”“终身学习”理念中的核心议题,尤其是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现代社会已不再是一个知识匮乏的时代,而是一个知识、信息泛滥的时代。知识匮乏时代,教师如何“传授”知识自然成为核心议题;然而在现代知识、信息泛滥,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网络社会,学生已经可以通过各种简便易得的方式获取海量信息,甚至可以轻易掌握和教师同等的教育教学资源,因而自主学习变得完全可能和可行。所以,如何甄别、筛选、分辨,或者更加有针对性、有效率地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成了问题的关键。相应地,教育者的作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更多的是充当一个“传授者”的角色,现在则更倾向于充当一个“助手”的角色。在这方面,正如有论者所指出的:人类正步入学习化社会,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是生活在学习化社会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为此,作为培养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的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成为当下教与学改革的重心[4]。
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相对于传授其课本知识,如何引导其兴趣,培养激发其自觉性、思辨性和批判意识,才是大学教育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使命。在此过程中,充分尊重和激励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性和主动性才是解决多种现实困难的根本之道。什么是好的大学教育?我们固有“非大楼之大”的名论,然而好大学,更应该像好父母、好家庭:充分的爱与尊重,培养其主动性、独立性,甚至是一定程度的“放任”,这才是大学教育的必要义理。
所以,所谓教学,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其核心以及目标绝非是单纯地研究怎么教,而是要研究怎么不教——不必再教,也无须再教,因为学生已经完全能够主动、自觉地去学习已知,探索未知了。因而,教学的目的也不是简单地完成规定动作、书本内容、照本宣科,而是应从被教育对象最终的自我完善上来定义,否则就可能造成虽然一学期甚至是四年的本科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了,然而学生却知之甚少或知而不能,即有学历,没能力;只知抬头看天,不知道低头走路。总之,教育本身的定位应该是帮助学生成长和学习,使其自主地探索自己的前途和道路,而不是将其取替,更不是将其放在一个模子中进行流水线式的工业化生产。
或许这样的逻辑会引起一些人的质疑:如此一来,放松管束,学生自己又不能好好学习,最终成了社会负担又如何是好?我们来看一个基本的事实和规律:无论是社会还是自然界,都无法违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与其学生在日后进入社会四处碰壁,怎如早早自立,练好本领!
对于什么是主体性,学界基本同意如下观点:主体性应当包含自主性、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毫无疑问,主体性这四个方面对一个人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并使其能进行自我教育,成为自主发展的社会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性是教育的重要目标。[5]”可见,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学会根据环境要求自主选择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以最终健康、积极地适应环境。
印度教育科学家苏迦特·米特拉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1999年,他去了印度的很多偏僻乡村,那里的人既不懂英语也没有见过电脑。苏迦特·米特拉在孩子们经常聚集的街头的墙上安装了连接互联网的电脑屏幕,配了鼠标,然后离开了那里。几个月后,他又回到了那里,发现孩子们无师自通,学会了使用电脑。在以后的十多年里,苏迦特·米特拉在印度、南非、柬埔寨、英国、意大利等地还进行了类似的以生物、数学、语言等为内容的教育实验。结果表明,在不需要教师或科学家输入逻辑和程序的情况下,学习者可以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这就是“自组织学习”。
三、对新闻传播学本科教学的反思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个人利益和欲求是采取漠视甚至是否定态度的,这种文化从根本上抑制了个人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和主体性的发挥和发展。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是我国学生主体性缺失、创造性枯萎的文化根源。如果说个人的主体性未能在家庭中得到培养已是莫大悲哀,再要错失大学,那就更为可怜了。如果说孔子作为私塾教育的先导,其教育思想中有以培养一个“完人”为最终目标的成分,那么进入封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后,尤其是随着科举大兴与官办教育的开展,教育的目的就开始逐渐转为培养一个“适合使用的人”了。不论是传统社会的大小官员还是现代社会的职业人,其共同特点是听从某种外力的驱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主体精神,这一点表现在大学教育中,就是“要我学”和“我要学”的矛盾。显然,我们的教育要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在信息技术大革命的今天,规训与教化要撤退,支持和服务要推进,教育的本质是对学习者的服务与支持。
對于笔者长期从事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本科教育来说,自学是成才的根本之道,而阅读则是不二法门。相对于自学来说,大学课堂的教师讲授,仅仅是起到一个引领的作用,真正具体丰富的知识内容是需要自学来获得的。而自学的方法中最主要的就是阅读,尤其是阅读本专业的经典文献。因为文科的大部分知识都是以文献资料的形式存在的,这一点不同于理工科需要很多实验的环节,同时也是其在实践当中无法获得的:实践可以获得经验,但人文性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理想主义的以及德行情操的东西容易被冲蚀无踪,通过实践是很难获得的。在现代社会,少一点“工具人”和形式主义,多一点认真精神,甚至是较真精神,事情都会好得多。正如怀特海所言:所谓的教育,就是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那一部分,才是教育。
参考文献:
[1]彭美勋.大学教学之两难:把关还是放水![OL].2015-07-17.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0250-905952.html
[2]尹蔚民.我国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 创业能力不强[OL].中国经济网,2010-11-29.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1129/09489024085.shtml,
[3]习近平.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OL].央视网,2016-04-17.
http://news.cctv.com/2016/04/17/ARTI4pCbGxhabjYmS1524vGM160417.shtml
[4]寇冬泉.学生主体性的彰显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追求[J].教育导刊,2011,(11):5-8.
[5]张涛,王振存.论我国学生主体性缺失的文化背景及教育的应对策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
Return the University Back to Students:On th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Journalism and Commutation Major
LV Qiang-lo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Chengdu,Sichuan 610046,China)
Abstract:"Students are getting hardly to educate" and "insufficient creativity talents" pose a new era of challenges for the university education model.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should firstly change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Almost all famous people and innovative talents will eventually achieve success through long-term "cultivation" rather than stereotyped "education".Therefore,a really good university education should be similar to a good parent:full love and respect,cultivation rather than discipline,focus on the spirit of the subject and independence,and even a certain of "letting alone",which should become an essence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Key words:subjectivity;reform of teaching;conception of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