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应用型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思考

2020-04-01 15:08化磊杜方张艳
教育与职业(下) 2020年1期
关键词:科研能力应用型高校辅导员

化磊 杜方 张艳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实现日常思想教育的组织者与管理者,其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力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与实践育人水平。文章分析了应用型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原因,指出应用型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科研意识较弱、科研氛围不浓,知识储备不足、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条件不足、缺乏培训指导三大问题,并阐述了提升应用型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从政府和高校层面、辅导员自身层面提出了提升应用型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

辅导员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能力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现实需要。辅导员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能力是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是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之一。辅导员要努力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参加相关学科领域学术交流活动,参与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或项目研究。

一、应用型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1.科研意识较弱,科研氛围不浓。部分应用型高校领导忽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不能将辅导员队伍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部分专业教师认为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和任务是管理和服务学生,搞科研是专业教师的事情,辅导员搞科研是偏离主业、不务正业。部分辅导员也认为科学研究是专业教师和科研机构的事情,没有意识到科学研究对指导学生工作的重要性。有的辅导员安于现状,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主观上不重视不努力,陷于“经验主义”;有的辅导员满足于事务性工作,醉心于行政职务晋升,不愿意在科研方面投入时间和精力,将搞科研视为畏途。以青岛理工大学为例,在全校87名一线专职辅导员中,主持申报过国家级基金项目的占2.3%,主持申报过省部级科研项目的占6.8%,主持申报过厅局级项目的占13.7%,从未申报过基金项目的占36.8%,近三年从未在学术期刊发表过论文的占45.9%。从整体来看,应用型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和水平整体较弱、科研氛围不浓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知识储备不足,科研能力不强。高校辅导员专业背景较为庞杂,学科基础参差不齐,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知识储备不足,这也是影响和制约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的重要因素。以青岛理工大学为例,全校一线专职辅导员专业背景来自理、工、农、艺类的占55.6%,与辅导员工作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占34.8%。此外,辅导员工作繁杂琐碎头绪多,经常值班加班、参加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等,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不足;还有一部分辅导员将辅导员工作视为进入高校工作的“跳板”,进入辅导员队伍后对工作缺乏热情和兴趣,期盼转岗分流,没有立足本职从事科研工作的长远规划,以致辅导员队伍整体科研能力不强。

3.科研条件不足,缺乏培训指导。部分应用型高校对辅导员的职业规划和科研能力提升缺乏统筹规划。高校尤其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对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缺少激励机制,既没有针对辅导员队伍的科研培训和提升计划,也没有政策、资金、场地等配套支持,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多处于单兵作战、各自为战的状态。此外,輔导员需要对接校内许多部门的工作,工作要求高、压力大,长期超负荷运转使许多辅导员无暇顾及科研工作。教育部规定本专科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不低于1∶200,但许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难以达到此标准,甚至有些高校辅导员岗位常年处于缺编状态,辅导员经常被职能部门借调或参加挂职锻炼等。

二、提升应用型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科学研究能力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能力之一,有利于摆脱经验主义和思维定式,有利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也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1.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这是教育部首次以文件形式确定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也是指导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17年8月,教育部公布修订后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该文件详细规定了辅导员工作要求和主要工作职责、配备与选聘、发展与培训、管理与考核等。这是教育部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颁布的又一纲领性文件,该文件既是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也是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行动指南。两个制度性文件都对包括科研能力在内的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家高度重视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辅导员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能力是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加强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

2.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的现实需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辅导员从事一线学生工作,只有在人格魅力、学识修养、品德涵养等方面感染和引导学生,让学生信服,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实效性。科研能力是知识学识的重要外在表现,从为人师的角度来讲,辅导员要具备科研能力,只有科研能力强才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敬佩,开展思政工作时才更能打动人心。科研能力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提高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利于克服职业倦怠,破解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也可以为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开辟新天地和新领域。近年来,各高校纷纷成立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并以此为平台组织辅导员开展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选树辅导员先优模范人物,举办各层次辅导员素质能力比赛和年度人物评选,挂牌组建辅导员名师工作库和思政名师人才库,发挥工作室的示范引领和带动辐射作用,增强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业务素养,提升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

3.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贯彻落实中央和教育部有关规定的重要环节。教育部有关辅导员的文件规定、通知要求和指示精神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教育部在全国部分高校设立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鼓励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设立高校辅导员专项,许多省级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设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专项,鼓励辅导员开展课题研究。教育部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实行“双线晋升”,职称评审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这是对辅导员队伍的亲切关怀。辅导员应将“双肩挑”视为光荣使命,充分利用政府支持鼓励这一有利条件,努力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有所建树,成为“双栖型”“双肩挑”的复合型人才。

4.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增强社会认同、塑造职业形象、提高社会地位的重要保障。增强职业的社会认同感,关键要确立职业概念,明确工作对象和范畴,提升职业地位和社会公信力。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和精英人才荟萃之地,无论从事教学还是管理工作都应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辅导员的能力结构可以分为基础能力、关键能力、核心能力三大方面,其中,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能力和“看家本领”,而科研能力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应有之义。科学研究能力是辅导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不仅关系到高校辅导员的个人发展,更关系整个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形象和社会地位,是辅导员塑造职业形象和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也是辅导员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价值的现实需要。

三、提升应用型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有效路径

当前在校大学生均为“90后”,他们朝气蓬勃、思想活跃、个性鲜明、性格迥异,是辅导员的直接工作对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身的理论思维,善于透过表面现象发现特点规律,将其提炼为规律性认识,进而形成理论或实践研究成果,更好地指导和开展实践工作。

1.政府和高校层面。第一,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厘清工作界限,为辅导员工作减负。社会分工的客观规律表明,一种职业只有实现专业化才能获得社会认可和职业声望,进而实现职业化。辅导员作为承担学校各部门任务的基层工作人员,需要面对很多部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就是这种状况的形象比喻。工作界限的不清晰,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不高,导致许多高校将辅导员视为“救火队员”。大量事务性工作影响了辅导员的核心工作,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应为辅导员工作减负,使其更好地聚焦和回归主责主业。教育部门和高校要探索“理论+实践”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和辅导员队伍两支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有机融合,将思政课优秀教师资源引入辅导员科研工作并给予指导,从而实现共融共享,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合力。此外,高校还要增强对辅导员的人文关怀,改善辅导员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有条件的省市可以参照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单独设立辅导员专项的做法,在本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设立高校辅导员专项,实现项目单列、单独评审,以区别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设立辅导员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辅导员开展理论研究、课题申报,并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等。

第二,完善制度保障,研究制定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支持鼓励政策。政府和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的政策措施,是指导辅导员队伍前进方向的“指挥棒”,要充分发挥政策的引领和导向功能,实施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政策措施。2007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21个教育部挂牌的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随后许多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也纷纷设立了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大幅提高了辅导员的参与面和受益率。目前,全国已经形成全国、大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三级纵横交错的辅导员培训和研修体系,基本做到全面覆盖。自2009年开始,教育部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增设高校思想政治专项,单独增加辅导员骨干项目,并给予科研经费支持,旨在鼓励基层辅导员申报科研项目。近年来,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主管部门也先后出台支持鼓励辅导员搞科研的政策,如有的地方设立辅导员科研基金,增加面向辅导员队伍的科研经费投入和课题数量,举办提升科研能力专题培训,为辅导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等。这些有力措施充分调动了辅导员的积极性,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开展科学研究的热情。

第三,健全三级培训体系,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科研培训是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有效环节之一。我国要健全教育部全国性培训为示范,各省市专题、岗前和骨干培训为重点,各高校系统培训为基础的三级培训体系,在每一级培训体系中设立提升科研能力专题。高校学工部门、科研部门和人事部门可以联合制订本校辅导员学术发展支持计划,对辅导员在职攻读高级学位、研修访学、学术培训、科研奖励等做出明确规定,从而调动辅导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增强其开展科研的能力和信心。高校要支持和鼓励辅导员申报科研项目,组织举办辅导员工作征文、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对获奖辅导员给予公开表彰奖励;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整体规划,统筹安排,保证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还要充分考虑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切实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要求,对专职辅导员科研评价和职称评审实行单列计划、单设标准、单独评审,从体制和机制方面为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解决后顾之忧,使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辅导员,通过自身努力成為在学术方面有所建树的研究型、专家型辅导员。

2.辅导员自身层面。辅导员要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研究,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提高自身理论和实践研究能力。第一,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理论联系实际并学以致用。辅导员开展理论和实践研究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领航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既是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领。其辅导员能否扮演好“领航员”,事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马克思主义为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提出方案提供了一整套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辅导员既要“进得去”深研精读,学习其精髓和方法论,又要“出得来”,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既要加强理论学习,又要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努力成为“又红又专、一专多能”的多面手。辅导员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不仅要善于读书,做到博采众长、厚积薄发,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也要通过读书学习,增强思维能力,提高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此外,辅导员还要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方面下功夫,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育部门决策咨询、指导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量生动、丰富、鲜活的思想政治工作案例,为辅导员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藏。这些工作案例是开展科学研究的“源头活水”,辅导员要认真研究,透过现象总结经验,进而发现工作中的规律性,并综合运用总结、归纳、提炼等方法将工作经验上升为理论,运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同时,辅导员要多参加省内外和学校举办的学术沙龙、工作论坛和素质能力大赛,关注理论热点和学术前沿动态;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理性的思辨能力,带着问题意识开展工作,实现由事务型、经验型向研究型、专家型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将辛苦转化为成果,将经验上升为科学”。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有意识地锻炼提高自身的学术思维、逻辑论证等能力,实现政治话语体系向学术话语体系的范式转换,也要提高逻辑思辨、抽象归纳、凝练概括等运用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第三,确定研究方向,组建或加入科研团队协同攻关。实践证明,研究团队有助于提高协同攻关能力,有助于提升團队成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辅导员要确定学术旨趣和研究方向,组建或加入科研团队,共同承担研究任务,从而促使研究团队和个人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辅导员要经常关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教育部人文社科、省级社科规划办、省教育厅文化厅科技厅等纵向研究项目发布平台,重点关注项目申报指南,瞄准学术研究前沿,找准学术兴趣点。在确定研究项目和论文选题时,辅导员要本着“开口小、切入深”的原则,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既不能大而无当、面面俱到,也不能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研究方向就是主攻方向,辅导员确定学术研究方向后,要广泛阅读该领域专家学者的著作论文,寻找和发现学术“矿藏”,只有深入挖掘和持续不断地钻研,才能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辅导员还要积极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思想政治教育学会、研究会等学术研究机构和团体组织的主题征文、学术成果评选活动,争取自己的研究成果获得更高层次和平台的认可,从而增强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自信心、成就感和获得感。

第四,积极参加科研培训和对外交流,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请进来,即邀请高层次科研项目负责人到校对辅导员队伍进行指导培训或举办学术讲座,在选题论证、文献检索、研究方法、统计分析、项目申请书填报、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撰写等环节进行重点指导。走出去,即有条件的高校应选派具有一定理论功底和研究基础的辅导员外出参加专题培训、访学研修、挂职锻炼、岗位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学习经验、开阔视野、交流心得。辅导员要广泛研读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权威专家的著作和论文,密切关注领域内重点期刊和学术名家的研究动态,从而汲取学术营养,提升理论素养;还要多参加科研能力提升培训会、专题研讨会、学术年会等活动,着重提升自身科研工作的格局和视野。

科研是一种职业态度, 更是一种职业生活。有志于科研的辅导员只有坚持多读、勤写、多练,才能厚积薄发。辅导员不仅要从撰写论文、申报课题等细节入手,时刻谨记学术规范,培育学术道德,培养学术思维,更要树立严谨求实的科研精神,在科研实践中辛勤付出,从而收获学术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柏路.关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8-81.

[2]刘德才,张增森.地方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2):121-123.

[3]沙军.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13(5):90-93.

[4]袁慧兰.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4(1):71-72.

猜你喜欢
科研能力应用型高校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徐州技师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新途径研究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现状及对策
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高职院校教师提升科研能力途径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