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美虹
摘要: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式是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类型,是目前国际上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通用模式。文章首先对我国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产生进行分析,总结了既有关于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国内研究。在此基础上,文章分析了目前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挑战,并根据这些问题,以经济学科为例,提出了完善我国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一些参考建议,即构建硕博连读研究生“五位一体”培养体系。
关键词:硕博连读;培养体系;五位一体;教学改革;经济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11-0009-03
博士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质量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反映,是我国学历教育层次的最高级,是衡量一国科技发展水平及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志[1-2]。从博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来看,目前我国博士生培养模式分为两类:贯通培养方式和阶段培养方式[3]。前者主要包括直接攻博、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三种,核心思想是将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阶段作为整体统筹计划安排;后者与前者相反,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两个阶段相互独立。在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中,硕博连读是一种独特且重要的培养模式,其主要指的是在导师需求和学生意愿双向选择的原则下,以考核等方式将优秀硕士研究生转入博士研究生进行培养工作。因此,本文围绕硕博连读这一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展开讨论,首先回顾硕博连读的起源,并简要阐述关于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国内研究。其次针对我国现行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进行分析,最后以经济学科為例,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完善硕博连读体制的若干建议,即从选拔机制、导师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共五方面出发,构建硕博连读博士生“五位一体”培养体系。
一、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起源与既有研究
1.起源。目前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贯通式培养模式都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通行培养模式,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1]。硕博连读全称是“硕士学位研究生与博士学位研究生连续进行培养”。对于我国来说,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最早于1986年起源于医学院校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在理工科专业进行试验[4]。2001年9月,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做好2002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为标志,我国硕博连读等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进入正式发展阶段。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2014年招生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规定招生单位拥有对博士生招生工作的全面负责权利,这体现了国家给予硕博连读培养工作极大的自主权;截至2015年,我国具有硕博连读招生方式资格的院校(或单位)共337家[2]。
2.既有国内研究。随着硕博连读贯通式培养模式逐渐被各高校重视并广泛使用,近年来有关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研究和讨论不断增多。例如,王子成等(1999)[5]不仅对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阐述,而且据此对“学硕连读”培养模式进行了讨论。胡文续和廖文武(2005)[6]认为在硕博连读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加强过程管理、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吴琼华(2008)[7]重点围绕我国农林类院校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对象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7所高校,并根据实施情况提出了优化硕博连读培养机制的建议和措施。卓炯和汪勋清(2014)[4]以6所“211工程”农业院校为例,从学制、选拔程序、规模、考核形式等方面,对其硕博连读培养机制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基于这些院校实施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经验,提出相应完善和改革建议,例如实行弹性基本学制、由学院负责硕博连读考核等。
二、国内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实施的困难与挑战
在前文总结分析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内涵以及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围绕国内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实施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关键难点进行讨论。
1.选拔机制。保障招生质量,建立有效完善的生源甄别机制,对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非常重要,在硕博连读培养过程中是首当其冲、十分关键的一环。从各学科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实践操作来看,硕博连读的学生来源大致分为三类[5]:一是在硕士生入学之初,便通过申请或考核直接转为硕博连读生,开始学习博士生专业课程;二是在硕士生开题报告或中期答辩时,表现优异者转入博士学习阶段;三是在硕士生论文答辩时,通过推荐免试的形式转入博士学习阶段。无论是哪种类别,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往往会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最终确认学生是否转入硕博连读培养模式,以及进入哪位博导的团队从事科研学习工作。对于考核单位和导师来说,如何选拔具有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这一问题在硕博连读生源甄别工作中显得尤为关键。总的来看,国内外学者指出导师团队主要从动能水平、学术能力以及研究动机等角度对潜在博士研究生进行科研素质的考察[8]。但不容否认的是,一些院校硕博连读的选拔方式和标准仍不明确,高素质和培养潜质优秀学生的选拔工作仍面临一定困难和挑战。
2.导师机制。既有研究指出,硕博连读培养模式中的一个严峻问题是,由于硕士和博士分属两个阶段,导师难以为学生制定一个系统的、全面的培养计划方案,硕士和博士学习阶段容易相互割裂、缺乏连贯性[1]。例如,如果一名学生硕士阶段跟随一位硕导进行科研学习,申报硕博连读培养方案时目标博导团队的研究方向可能跟硕士阶段有所差异,这无论对于博士生导师还是硕博连读学生来说,转换研究方向都需要精力投入和时间成本,这便是缺乏连贯性的一个典型表现。
3.培养机制。许多发达国家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具有很高的淘汰率,相比之下我国高等教育中,“淘汰”似乎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9]。虽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博士研究生是否要被分流淘汰的观点并不统一,但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对于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重视中期考核、加强过程管理,这是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但在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中,还是容易产生重视培养结果轻视过程管理等一系列问题[6]。因此硕博连读作为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类别,如何完善硕博连读培养机制问题有待解决。
4.评价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对于保障硕博连读学生质量十分重要,那么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重视课程成绩还是科研能力?这都是需要明确的问题。此外徐岚和陶涛(2018)[9]指出,对硕博连读学生进行访谈的既有证据表明,高校和导师对硕博连读研究生进行考核和评价时还容易产生如下几个问题:将不同专业的学生放在一起进行考核,评价指标和考核标准在入学时不甚明确,考核时间不确定等。因此在下一部分中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提出一些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5.奖励机制。很多学生在选择是否申请转入硕博连读研究生阶段时,会结合个人情况,考虑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成本问题,例如硕博连读期间的学费支出等。国内许多高校硕博连读生的基本学制在5—8年之间,硕士生(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基本学制在2—3年,因此一些具备较好科研素质和培养潜力的硕士生,可能由于攻读博士学位的学费等问题放弃继续从事科学研究,这一问题亦亟待解决。
三、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与“五位一体”培养体系构建
根据既有研究分析可知,国内现行硕博连读培养模式中仍具有亟待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之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选拔、导师、培养、评价和奖励机制五个方面,以经济学科为例,设计硕博连读博士生“五位一体”培养体系,力争为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参考。
1.严格把关选拔机制。对于具有培养潜质硕博连读学生的选拔工作,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提供可能的参考建议:一方面,对于硕士入学之初或开题时申请转入硕博连读学习的学生,本文建议通过递交一份科研计划书的形式开展选拔工作。这不仅能够体现学生的科研能力,而且能夠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动力,体现学生对经济学研究问题的热情和理解。另一方面,考虑到各个专业的特色和差异,将硕博连读学生选拔的权利更多地赋予各学院特别是各导师团队。对于经济学科来说,有产业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以及经济思想史等多个专业类别。在硕博连读学生的选拔工作中,除了基本门槛要求(例如课程成绩等),可以充分考虑各专业各研究团队的差异化需求,对学生进行面试选拔工作。
2.“1+N”型导师机制。针对前文所述硕博连读培养模式中导师机制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可以设置“1+N”型导师模式培养硕博连读学生。具体来说,在对一名硕博连读学生进行培养时,可以由一位博导、多位硕导共同培养。例如在二级经济学科下,可以由分属不同经济学专业的博导和硕导共同指导一位硕博连读研究生。这些导师的研究方向往往有所交叉,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学生硕士阶段研究方向与博士阶段不甚一致的问题,增强了硕博连读学生研究问题的连贯性。而且学生在平时可以参与不同导师的组会进行学习,有助于拓展硕博连读学生的研究视野。
3.分流考核培养机制。本文认为建立完善的中期考核制度,设置分流机制,有助于保障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对于从硕士入学之初便申请转入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学生来说,可以在其入学的第三、第四学期,在二级学科范围内组织工作小组对硕博连读的学生进行以科研能力为主的考核工作。对于不适合继续进行博士阶段学习的学生,可选择分流至攻读硕士学位的队伍中。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考核也是对指导老师的间接督促,而且有些学生可能自主选择放弃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分流机制的设置也能够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同时有效避免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错配。
4.科研能力评价机制。对于硕博连读研究生评价机制的构建与完善方面,本文建议构建以知识、素质和能力并重的考核体系。其中应重点对硕博连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考核评价,例如学生的科研意识、创新精神、对科研方法的掌握等。而且在转入博士生阶段之前,就明确评价体系和指标,这不仅有助于硕博连读研究生明确努力方向,而且有助于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方案设计,以及对学生科研和学习更好地兼顾管理。
5.丰富完善奖励机制。为了免除优秀硕士生对于转入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后对学费等支出的担忧,本文建议提高硕博连读研究生的资助标准。例如在博士三年级或四年级时,对硕博连读学生进行科研考核,对于考核结果优异的学生,在原有每个月资助标准的基础上,下一学年每个月资助费用翻倍等;或者采取给予考核优异的学生额外奖学金等形式进行奖励。
四、主要结论
硕博连读是贯通式博士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类型,近年来逐渐受到国内各高校的重视并广泛应用发展起来。本文首先对硕博连读培养模式的内涵和既有国内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其次对目前硕博连读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和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以经济学科为例,从招生机制、导师机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五个维度出发,构建硕博连读博士生“五位一体”培养体系,力争为我国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的具体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劲松,徐明生.贯通式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困境与重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2):47-51.
[2]孙志远,陈小红.硕博连读制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C9联盟高校为例[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9,22(2):11-19.
[3]刘新文.从学位授予情况反思基础医学博士生培养模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3):23-26.
[4]卓炯,汪勋清.高等农业院校硕博连读机制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4,(11):91-95.
[5]王子成,殷昌义,竺曼莉.从硕博连读到学硕连读[J].教育发展研究,1999,(S1):27-31.
[6]胡文续,廖文武.加强过程管理 提高硕博连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研究,2005,(7):24-27.
[7]吴琼华.“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建设与优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8,(12):187-188+190.
[8]姚彩云,张宇,刘洪韬.探索选拔具有培养潜质的博士考生方法的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10):48-52.
[9]徐岚,陶涛,吴圣芳.以学制改革为切入点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厦门大学的行动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38(1):3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