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幸芝 张惠君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 710061)
2003年国内学者初次提出图书馆“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共存的观点[1],而后十几年的发展也验证了虚实共存、互补模式的优势。近年来,图书馆实体空间突破传统服务模式,出现了信息共享空间、创客空间、研读间、主题阅读空间等,不断提升图书馆作空间场所的价值。与此同时,图书馆虚拟空间围绕着数字文献资源建设不断推进,尤其是在大数据技术发展的驱动下,有些高校图书馆尝试采用商业智能(BI)、数据挖掘(DW)等技术,推出各类智能平台,提供学科发展趋势、历史演变、热点等信息,实现数据向知识的转化[2-5]。当前,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开始重视学科服务中的信息资源组织。笔者认为,虚拟主题空间是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图书馆应降低学科服务的门槛,从力所能及的本职工作做起,通过为不同学科甄选优质、精准的数字资源,进而构建不同学科、功能各异的小而精的虚拟主题空间。
数字文献在存储、获取、时效等方面有着无法替代的优势,但随着各类文献数据库的增加,图书馆的数据库里堆积了海量文献数据。目前多数图书馆将资源分类、设置不同类型的搜索入口,用户获取文献的方式就像推着购物车进超市一般,其在挑选过程中遇到何种问题以及感受体验如何,却无从知晓。
笔者整理分析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外科学2015年67篇硕博论文引文,累计8 089条引文记录。针对被引10次以上的161种期刊重点分析发现,搜索该馆馆藏资源时约10%的期刊文献获取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馆藏搜索结果提供的全文资源链接打开后,下载全文需要另外付费;或者链接指向一个需要登录才能进入的数据库页面,但该页面上竟没有注册新用户的入口。多数用户检索文献主要依赖图书馆网站提供的入口和指引,那么如前所述的状况,该文献的获取就进入了死胡同,但笔者在图书馆购买的其他数据库中却发现此文献可以直接下载全文,无须另外注册或付费。
图书馆网站搜索的全文链接可以获取全文,但这个链接要么需要读者注册,要么只能获取近几年全文,要么文献获取年代跨度大、但每年只有部分全文可供下载。然而,笔者通过其他数据库或网站发现近十几年的全文均可下载,且无须注册,非常便捷。
通过外科学硕博论文引文分析发现,被引10次以上的期刊,至少有15种期刊,约150篇文献无法通过纸本馆藏、网络数据库和免费资源获取全文。通常这种情况下,读者会通过高校文献传递系统(CALIS、CASHL等)提交全文需求申请,然而统计2012年-2015年通过CALIS发出的全文申请,全部学科仅54篇(由于外科学不属于人文社科类,故未统计CASHL数据)。值得思考的是,学生获取这些全文的途径竟和图书馆无关,这值得进一步反思。
综上所述,文献链接质量问题直接影响用户对图书馆的体验感受。为证实此类问题是否普遍存在,笔者搜索了30所985高校图书馆网站,统一用期刊“annals of oncology”作为搜索对象,该刊已经可以开放获取,但本校图书馆所提供的链接指向一个需要付费获取全文的网络数据库。结果发现20个图书馆有馆藏,其中12个链接正常,可直接访问期刊全文,另外8个全文链接出现诸如上述讨论的问题,占比40%。可见,针对数字文献资源获取方式的优化,仅从资源分类导航、一站式搜索优化等方面努力是不够的,搜索结果的准确性、文献获取路径的便捷度也需要修正、优化。显然,数字文献资源的海量特点,决定了修正和优化链接的工作量之巨大,且多数需人工完成,而程序算法实现难度较大。那么,通过构建虚拟主题空间,将科研用户迫切需要的文献资源有效组织,以最优的用户体验呈现给用户,不仅可以大大降低资源搜索过程中各种问题的负面影响,而且可以成为学科服务的突破口。《Nature》和《Science》等国际顶级学术刊物相继出版专刊来探讨针对大数据的研究,从多个方面介绍了海量数据带来的挑战,特别指出,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这些数据,人们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6]。
对数字文献资源的提炼和筛选方法很多,目前被普遍应用的是大数据技术,通过针对各类信息资源的关联分析,找出数据的相关性,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发现那些尚未发现的知识,实现数据向知识的转化[7]。但对于科研人员而言,这仍是一个建立在智能平台上的自助式服务,并未体现图书馆在科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文献服务,且其高成本导致多数图书馆望尘莫及。一站式学科服务平台内容丰富,但因栏目多、内容日益积累易导致信息过量,使用户再次陷入信息疲劳。
构建虚拟主题空间简单易行,不同空间对接不同学科的科研需求,提供持续、深入的个性化服务。既完善和巩固了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者的基本职能,也为科研工作者节约了大量的前期资料收集工作。本文仅从以下三个角度探讨虚拟主题空间构建思路及可行性。
高校图书馆应构建“虚拟期刊阅读空间”(如图1),从不同角度精选电子期刊,设置最短获取该刊全文链接路径。
图1 以外科学为例构建虚拟期刊阅读空间
虚拟期刊阅读空间提供:学科权威期刊,根据SCI影响因子排名甄选;导师推荐期刊;学科发文热门期刊Top10,从SCI获取该学科发文最多的外文期刊,从CNKI获取学科发文较多的中文期刊;学科引用期刊Top10,根据分析硕博论文引文获得的高被引期刊;互动空间,便于和用户交流需求。这样的阅读空间,无须掌握专业分析方法和工具,多数馆员均能胜任。既为科研人员和师生提供了文献服务,又使图书馆的基本服务做到更细致、更人性化。
针对单一知识点,海量数据可能包含极少量有价值的信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提高数据知识密度,可以不同实验室和科研项目对知识点的需求为驱动,构建“虚拟学科知识空间”,提供与科研人员的学科、领域、研究阶段等相匹配的知识服务。借助虚拟空间灵活、高效的优势,不断更新和优化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让针对科研的知识服务得以创新、延展和深化,有效提升数字文献价值,化解数据丰富而知识贫乏的尴尬,同时使图书馆成为科研团队的合作伙伴。
对“虚拟学科知识空间”的初步构想示意图如图2所示,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属于基础信息,包含科研项目基金动态,会议动态等;一类是针对性知识信息,包括相关热点文献、研究动态等。所有知识和信息服务均以科研项目需求为导向,在服务方式上,需要和科研人员保持高效互动,比如,提供定题推送,通过邮箱、微信等途径传递用户定制的文献信息;在空间里设置留言和评价,随时掌握科研用户对服务内容的满意度等。
图2 虚拟学科知识空间
构建“虚拟在线学习支持空间”(见图3),设置多个学习板块[8]。各学习板块的内容可根据需求灵活多变,且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并和线下信息素养教育形成互补,可以发挥出更大的效能,使师生受益更多。
图3 虚拟在线学习支持空间
虚拟主题空间与现有的学科服务平台相比,其显著区别是每个空间主题鲜明,信息精而不杂,知识获取效率高。设计方面,各空间界面风格、交互方式各有不同,让用户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视觉感受也一样美好;成本方面,不同主题空间独立建设,同时投入的人力、物力不高,易于实现;组织实施方面,学科馆员和普通馆员可以根据其专业特点分别负责不同空间,便于引入更多馆员参与建设。
虚拟主题空间除了坚持以师生和科研人员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提供精准、深入、及时的知识和信息服务以外,还需要组建一支专职团队,持续优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否则空间将无以为继。作为文献资料保存和传递者,图书馆有义务和责任不断为这一使命付出智慧和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