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琏针灸配合揿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研究

2020-04-01 04:28刘忠毅崔结美
中医外治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面神经红细胞针灸

刘忠毅,崔结美

(广东省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 康复科,广东 南海 528222)

面部神经麻痹俗称面瘫,病发后,患者无法完成面部基本运动动作,患者五官外貌发生改变,对其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影响生活质量。目前临床多采用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药物为主,虽能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并不能完全根治,临床疗效并不十分理想[1]。针灸治疗面瘫由来已久,有研究显示,针灸结合中药辨证治疗面瘫能加速血液循环,减轻水肿,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促进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2]。朱琏针灸联合揿针是一套基于现代神经科学的“新针灸学”理论,本文研究其治疗面部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面部神经麻痹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3]中对面部神经麻痹的诊断标准;②年龄>20岁;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合并肝肾功能不全者;②外伤或其他疾病引起的面神经麻痹者;③严重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④风湿性疾病患者,对针灸不耐受患者;⑤处于妊娠或哺乳期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给予甘露醇250 mL,静脉滴注1次/d;地塞米松10 mg、七叶皂苷钠10 mg、甲钴胺0.5 mg,1次/d,静脉推注;维生素B110 mg口服,3次/d;连用6 d。然后改为口服泼尼松30 mg/d,每3 d减量10 mg,加用甲钴胺0.5 mg、维生素B110 mg,口服,3次/d。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朱琏针灸配合揿针治疗,参照朱琏《新针灸学》[4]取穴、定位。具体操作步骤:第一次取患侧面部的阳白、太阳、攒竹、四白、禾髎、颊车,采用朱琏针灸兴奋Ⅱ型手法;远端取双侧风池,合谷,足三里,采用朱琏针灸抑制Ⅱ型手法,分别留针10 min、25 min。针灸治疗结束后采用揿针贴阳白、太阳、攒竹、四白、禾髎、颊车,到第二次治疗时拔掉揿针。第二次取患侧迎香、地仓、颧髎、眉冲、球后、印堂、鱼腰、下关,远端取双侧翳风、合谷、阳陵泉,手法及留针时间同第一次,针灸治疗结束后采用揿针贴扎迎香、地仓、颧髎、眉冲、球后、印堂、鱼腰、下关,到下次治疗时把揿针拔掉。两次穴位交替使用,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①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级系统(H-B面神经功能)评价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该量表包括12项,每项0分~3分,总分36分,评分越高,提示面神经功能越差。②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采集两组患者晨起空腹血样,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及IgM水平;采用激光微循环动态分析仪检测血浆血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

3.2 疗效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5]判定。痊愈:床症状完全消失,面部对称性好,面部表情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面部称性良好,口角有轻度不对称,运动功能轻微减弱;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面部基本对称,运动功能明显减弱;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3.4.2 两组患者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评分比较分)

3.4.3 两组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比较

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IgA、IgG、IgM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IgA、IgG、IgM水平比较

3.4.4 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比较

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5。

4 讨 论

面部神经麻痹在临床上一直存在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如何提高临床疗效,是医师关注的热点。中医学称面部神经麻痹为“面瘫”,《黄帝内经》记载,风邪袭络,经气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引起筋脉拘急而发病。

表5 两组患者血浆血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比较

朱琏针刺手法是现代著名针灸学家朱琏根据大脑皮层活动主要是兴奋与抑制两个过程的理论所创立,针对患者不同疾病及身体状态,辨证采用相应针刺治疗,能有效发挥针灸疗效,对神经起到应有的兴奋作用[6]。揿针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由于揿针针体短小,贴压仅触及皮下而不达深层,不会使神经干和血管受损,是最安全的一种针法[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为通过辨证施治采用朱琏针灸配合揿针针刺相应腧穴,能加速局部的淋巴循环,抑制面神经水肿发展;也能促进面部血液循环,促进髓鞘再生,修复神经传导功能[8]。采用揿针治疗,能给穴位以持久而柔和的良性刺激,提高临床疗效。

临床报道显示:免疫球蛋白异常增高是引起面神经炎性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IgG、IgA与IgM均为免疫球蛋白的主要成分。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gA、IgG及IgM水平均高于正常临界值,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IgA、IgG及IgM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异常增高的免疫球蛋白水平能影响面神经反应,导致面神经麻痹的发生。朱琏针灸配合揿针治疗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起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者血浆血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为,朱琏针灸配合揿针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改善炎性症状,减轻水肿,控制炎性发展,促进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10]。

综上所述,朱琏针灸配合揿针治疗面部神经麻痹可以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面神经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面神经红细胞针灸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猪附红细胞体病致病机理及中药防治
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针灸
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的逆行法在腮腺切除术中的应用
MAP红细胞保存液与生理盐水混悬洗涤红细胞的临床疗效比较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