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耳鸣临床选穴述评

2020-04-01 04:28
中医外治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经气配穴经穴

纪 珺

(天津市和平区中医医院,天津 300052)

通过对2000年~2018年发表的针灸治疗耳鸣相关临床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在中国知网及万方数据库,以“针灸”“耳鸣”为关键词检索,共得到428篇文献,排除综述性及二次研究类文献、实验研究、文献类研究、微针研究,现将针灸治疗耳鸣中的选穴情况及应用作一评述。

1 穴位频次

1.1 常用主穴

上述428篇文献中符合纳入标准的有109篇文献,其中提到主穴与配穴的有88篇,所涉及的主穴共45个,配穴31个。由表1可见:针灸治疗耳鸣选用频率较高的主穴主要分布于足少阳胆经(7个)、手少阳三焦经(7个)、手太阳小肠经(7个)、督脉(7个)、足太阳膀胱经(5个)、手阳明大肠经(3个)、足阳明胃经(3个)、足少阴肾经(2个)、手厥阴心包经(1个),另外还包括经外奇穴3个。见表1。

表1 针灸治疗耳鸣常用主穴频次及归经

1.2 常用配穴

由表2可见:针灸治疗耳鸣选用频率较高的配穴主要分布于足少阳胆经(7个)、手少阳三焦经(4个)、足太阳膀胱经(4个)、足阳明胃经(3个)、足厥阴肝经(3个)、足少阴肾经(2个)、手阳明大肠经(2个)、任脉(2个)、督脉(1个)、手厥阴心包经(1个),另外还包括经外奇穴2个。见表2。

表2 针灸治疗耳鸣配穴频次及归经

2 讨 论

2.1 常用主穴分析

近部取穴中,听宫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耳屏前方,是手足少阳,手太阳交会穴。手太阳小肠经支脉“至目锐眦,却入耳中”,经气通于耳,故听宫穴具有通经活络、清心开窍的功效。听会为足少阳胆经穴,位于耳屏间切迹的前方,足少阳胆经的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听会穴具有疏通经络、清热聪耳的功效。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耳后部,手少阳三焦经的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通过翳风穴调节耳内经络气血,该穴具有通利三焦、清热解毒的功效。耳门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位于耳屏上切迹的前方,手少阳三焦经的支脉均“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耳门与翳风前后配伍,具有清热开窍、镇静息鸣的功效。

以上四穴都为局部穴位,发挥近治作用,可疏通耳部气血,刺之可通利耳窍,缓解耳鸣[1]。

远端选穴中,百会为督脉经穴,是手、足三阳经和督脉、足厥阴经的交会穴,督脉“入属于脑,上巅,循额”,督脉总司阳经之气,百会穴又与足厥阴肝经交会,可调节头面、巅顶部气血,具有益气升阳、开窍醒脑的功效。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五输穴之输穴,手少阳三焦经的支脉均“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中渚穴性属木,具有疏利少阳气机、解三焦邪热、活络止痛,开窍益聪的功效。

2.2 常用配穴分析

配穴方面,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穴,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阳维脉为诸阳之会,针刺外关具有疏通三焦、调节诸阳、解表散寒、开窍止痛的功效。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穴,原穴。手阳明经之经别“入耳,合于宗脉”,通于耳窍。合谷穴性偏泻,可开腠理,解表邪,具有解表散寒、通络止痛的功效。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穴,是足少阳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足少阳经“上抵头角,下耳后”,阳维脉维系一身之阳。风池穴可调节头部阳气的布散,具有息风聪耳、清脑安神的功效。以上三穴对风热侵袭型耳鸣效果尤佳。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穴,五输穴之输穴,原穴。足厥阴肝经“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气血直达头部,可升清阳,降浊阴。太冲穴性偏泻,原穴气血丰富,具有疏肝解郁、开窍除烦的功效。侠溪为足少阳胆经穴,五输穴之荥穴,“荥主身热”,故侠溪穴性偏泻,具有清利肝胆湿热、开窍息鸣醒脑的功效。丘墟为足少阳胆经穴,原穴,胆经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原穴丘墟为胆经经气之所出,具有疏理肝胆、和解少阳的功效。以上三穴对肝火上扰型耳鸣效果尤佳。

丰隆为足阳明胃经穴,络穴,足阳明胃经“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经气与耳相通,丰隆可调节脾胃经气,具有豁痰开窍、解郁安神的功效。劳宫为手厥阴心包经穴,五输穴之荥穴。手厥阴心包经别“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可同时调节心神情志和耳内气血两个方面。“荥主身热”,故劳宫穴性偏泻,具有化痰开窍、清热宁心的功效。以上二穴对痰火郁结型耳鸣效果尤佳。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五输穴之输穴,胃之下合穴,穴性偏补,可补益后天之本,治一切虚羸之证,具有补益中气、健脾和胃、理气降逆、通经和血的功效。气海为任脉经穴,任脉循行“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引导经气入头面。气海穴为先天元气之海,主一身气机,可升阳补气,具有温补脾肾、利水通淋的功效。以上二穴对脾胃虚弱型耳鸣效果尤佳。

太溪为足少阴肾经穴,五输穴之输穴,原穴。肾开窍于耳,足少阴肾经别“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补益耳内清阳之气。太溪穴性偏补,具有益水之主、滋补肾阴、振奋元阴的功效。肾俞为足太阳膀胱经穴,背俞穴。足太阳膀胱经支脉“从巅至耳上角”,经气通于耳。肾俞穴性偏补,肾开窍于耳,可培补先天之本,具有填精益髓、补肾聪耳的功效。关元为任脉经穴,小肠募穴,是足三阴和任脉的交会穴,任脉主胞胎,为一身生养之本,循行“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关元穴性偏补,具有培补元气、导赤通淋、升清降浊的功效。以上三穴对肾精亏损型耳鸣效果尤佳。

3 结 语

耳鸣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提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从五脏来看,耳鸣病位主要在肝脾肾,实则与肝脾有关,虚则与脾肾相关,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耳鸣[2]。经气闭阻,清窍郁遏为耳鸣的病机关键。耳鸣的发病主要由内外两方面造成,内即脏腑、气血失调;外即外感、饮食、外界环境等,外因常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外邪伤肺,肺气失宣,笼葱为邪气所蒙蔽,则致风热侵袭之耳鸣;若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条畅失司,上扰耳窍,则致肝火上扰之耳鸣;饮食不节,或思虑劳倦损失脾胃,水湿停聚乃生痰湿,痰湿郁久化火,蒙蔽清窍而致痰火郁结之耳鸣;久病、老年气血衰弱,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清阳不升,不能上奉于耳,耳窍经脉空虚,发为脾胃虚弱之耳鸣;素体虚弱、恣情纵欲或年老久病致肾精耗伤,髓海空虚,耳窍失养,发为肾精亏损之耳鸣[3]。针灸作用于经络,外可开启耳窍、疏散表邪,内可疏解肝郁、调补脾胃、填精益髓,配合不同的施术方法,内调脏腑功能,外调五官气血,疏通耳部经络。

国内学者多年来采用中医传统疗法治疗耳鸣,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针灸可疏通局部气血,开窍启闭,减少耳内的机械性刺激,缓解耳内血管痉挛;作用于外耳,减少外耳炎性反应的恶性刺激;重建耳内神经系统,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降低神经元兴奋性,帮助耳内神经系统完善与成熟;还可以抑制耳蜗内一些频率反应区域的过度表达[4],提高组织适应性,有效缓解炎症和神经系统病变造成的耳鸣。利用针灸疗法对神经可塑性的积极作用,不仅可作用于耳内感觉器官,还可以帮助患者进行心理重建,缓解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经气配穴经穴
通里穴治疗“支膈”症理论探析*
人体经脉养生律
运用反射疗法和经穴按摩及配方沐足液调理常见气郁体质袁忠亮
浅论手太阴肺经经气运行规律
《针灸大成》中合谷穴的主治、配穴规律研究
《灵枢?官针》篇刺法中的取穴配穴法浅析
《针灸资生经》五腧穴之井穴应用研究*
人体经脉系脏养生律
梁丘穴在治疗急性胃痉挛中的应用
《实用英文中医辞典》针灸经穴英译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