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育人:从理念走向实践

2020-04-01 05:53刘世荣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未来教育家 2020年1期
关键词:沧州市校长区域

刘世荣/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沧州市北环路小学“桐一片蓝天下”采树种

沧州市建兴小学盐课程学生作品展示

沧州市第九中学机器人课程

沧州市石化小学“品枣美食”活动

课程是立德树人的载体,关于课程的学术定义,在此不做过多赘述。我更欣赏课程的另外一种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每位母亲把自己心爱的孩子送进学校时,内心深处都会像台湾作家张晓风那样感慨并忧虑着:世界呀,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呢?张晓风质问的对象是世界,而大多数母亲质问的对象则是学校。在我看来,每位母亲交给我们的孩子就是学校课程的起点,我们还给母亲、交给世界的那个青年就是课程的终点。作为区域教育管理者,学校的课程应该如何整体规划?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孩子的发展道路呢?

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场

沧州市新华区(以下简称“新华区”)学校的起点各不相同。除了生源各异外,每所学校的历史文脉、物质环境、发展阶段、师资结构、发展路径都存在差别。如何让不同的学校建设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让不同的学校都有同样强劲的发展态势,并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呢?

面对新华区硬件条件相对薄弱、教师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以及课程教学改革的种种现实问题,新华区并没有停留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解决问题方式上。我们深知,眼前诸多外显的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问题的源头。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经过深入调研、思考,我们决定从区域层面引领各学校凝聚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形成一种坚定不移的教育信念,构建一种适合生长的区域及学校文化体系。

基于此,2012 年春天,新华区拉开了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序幕。通过反复论证,我们提出了区域文化核心理念:共享幸福教育。即,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区域教育目标定为,面向所有学校,促进每一所学校规范而有特色地发展;面向所有教师,促进每一位教师自主而有专长地发展;面向所有学生,促进每一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区域教育愿景是,营造幸福校园,创建和谐课堂,培养阳光学子,成就多彩人生。

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到十九大报告明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表述的变化,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建设教育强国的信心和决心,新华教育人也在不停地追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的“人民”到底指谁?我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这里的“人民”不仅指上级领导部门,不仅指家长和社会公众,还指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本身。学生喜欢、家长满意、教师支持、社会认可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因此,2017 年底,我们把区域教育的核心理念“共享幸福教育”的内涵丰富为,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家长因幸福教育而幸福,让社会因教育幸福而和谐。实施路径“八好、八力、八提升”工程,即好学校辐射力提升工程、好校长领导力提升工程、好老师引领力提升工程、好家长影响力提升工程、好孩子成长力提升工程、好课程生命力提升工程、好课堂打造力提升工程和好活动品牌力提升工程。

图1:沧州市实验小学博雅课程体系

从2012 年至今,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道路一直在我们的脚下延伸,尤其是2016 年沧州市教育局“一细五领”方案的实施,对于我们探索区域推进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既是引领,又是要求;既是挑战,亦是契机。为区域“共享幸福教育”,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引领各学校走向课程改革的诗和远方。

全员聚力提升,探索区域学校课程发展道

哲学家杜威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这就要求学校课程必须从书本世界走向真实世界,打通知识与素养、学习与生活、现实与未来的联系,让孩子们经历其间,挑战自己,合作共进,在真实的生活问题情境中,让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艺术综合素养都得以充分体现和发展,开创新颖独特、多姿多彩的学习体验。

(一)着眼于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必须要进行核心素养的校本化表达,让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18 个要点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无缝对接。基于区域实际,我们构建了“1+X+Y+Z”课程体系(见图2)。各学校基于三点构建课程:一是国家意志和期望,这是学生关键能力的根源;二是地域文化传承,学生的培养与成长应从独特的、深厚的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这是学生关键能力成长的土壤;三是学校追求,学校要紧扣国家育人目标,结合本校实际,让国家目标与学校追求实现无缝链接,让学生得到最好的成长,这是关键能力成长的环境与条件。

1——国家课程,即基础课程。

X——区本课程,是基于解决课程建设中的具体问题,针对本区实际,填充国家课程与学生需求之间的空隙。目前,我区有《故事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技术使用手册》《画笔下的数学王国》《魅力家乡——沧州》《身边的科学》《阅读悦美》《自然拼读》《国旗下的课程》《吟诵》九门区域课程,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名师工作室成员。

Y——校本课程,基于核心素养在学校的扎实落地。课程建设的主体是学校的顶层设计。以实验小学的博雅课程体系为例(见图1),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学校课程的整体框架中,国家、区域和本校开发的课程呈现全景式联构、一体式统融、套餐式链接,必修类课程与选修类课程互补协同,凸显了整体思维、集约观念、效益取向,同时,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实现校本化对接。从而使“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发展时空”“让学生拥有更有力的成长资源”成为可能。

Z——师本课程,每位教师都是一份卓尔不群的潜在课程资源,我们倡导每位教师都是一门课程的研发中心,每位教师都要有自己开发的课程,这是我们的愿景。

Z’——生本课程,课程建设主体是有特长优势的学生,是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内驱力、彰显个性、放飞梦想的最好舞台。

从“1+X+Y+Z”课程体系架构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区域到学校,从分管局长、相关科室人员、校长、教师到学生都立足本位,凝心聚力地“主动作为”,为培养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一终极目标而努力。

(二)着力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典型培育

优秀的校长能铸就卓越的学校课程,卓越的学校课程能造就优质的学校。用什么样的课程引领学校保持发展的势能,用什么样的课程引发教师创造的功能,用什么样的课程点燃儿童发展的潜能?把课程蓝图变为现实,挑战的是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1.凝聚共识,“粮草”先行

这里“粮草”是指思想认识。从2014 年至今,我们坚持以“校长读书交流会”的形式,带领校长们学习理论,提高认识。“读书交流会”每月一次,区域内每位校长轮流主持。校长们自由选择书目进行共享,极大地促进了校长们理论素养的提高。校长们意识到,课程建设已经从曾经的选择题转变为此时的必答题。

图2:“1+X+Y+Z”课程体系

2.他山之石,琢我之玉

在推进过程中,我们既注重“术”的培训,又注重“道”的培育。为了让校长们在生命境界、教育情怀、教育使命等方面开阔眼界,看到更多的卓越样本,唤醒内心的教育梦想,我们带领校长们南下北上、从西到东考察学习有影响力的学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的先行实践。

3.聚力捻针,踔厉奋发

学习与实践和反思联系起来,我们走在一条周而复始却又日新月异的课程建设之路上。我区每年的教学评估工作都针对课程建设召开专题总结会,对每年教学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像捻针尖一样,找准、摸透、用力。比如,2011 年教学评估总结会,由教研室总结各校不足,帮助制定改进措施。2012 年、2013 年,接受评估的中、小学校长将本校评估中的亮点工作以及评估后的整改措施进行汇报交流。2014 年,以路华小学为主会场,大家现场观摩,其他学校通过展牌、特色资料展示其学校工作。2015 年,以建兴小学为主会场,组织各校教学副校长开展“学校特色工作交流”论坛。2016 年,以车站小学为主会场,网络连接分会场,实现实时研讨交流的互动。2017 年,“教学评估现场会暨新华好老师”展示周,以石化小学为现场,论坛增至三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现状与提升”论坛、德育副校长“让德育充满活力”论坛和教学副校长“教学管理微创新”论坛。2018 年的教学评估总结会结合“沧州市课程引领区域推进现场会”同时举行,向更多与会的教育同仁分享阶段性教育教学成果。2019年,区域内联盟校分片布展,全区交流,共享优质资源。

这项工作我们坚持了十年。十年来的学习、实践、反思、磨炼,各校校长课程领导力不断提升,同时也具有了向着“幸福教育”进发的格局和追求。

(三)致力于一线教师课程意识的增强觉知

课程真正落地关键要靠一线教师。教师由教材的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这不仅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掌握教育教学的核心技术、增强课程改革意识,更要有对三级课程的理解力、执行力,还要根据学生成长需要,结合核心素养,开发独具特色的师本课程、主题课程和综合课程,这需要由外部驱动转变为个人自觉。我们除了搭建“名师工作室”平台、评选“新华好老师”外,还采取了“三层六位”网状培训模式。教研员是第一层级,负责学科总体设计,不断创新、区域推进。第二层级,由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团队组成,助力教研员,对顶层设计进行细化,在教材培训中发挥指导、引领、示范作用。第三层级,由区域内联盟校或学校教研团队组成,主要任务是实践和反馈。在这个模式中,教研员、兼职教研员、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校教研组长和教师从六个点位分工协作,确保培训既有理论高度、实践基础,又有科学的操作路径。

全力协同推进,打通优质资源共享融合关

作者在中国教育学会第五届“未来教育家成长论坛”暨“教育家成长联盟”全国第四次会议上作经验介绍

区域推进课程建设,校长、教师思想认识统一了,理念入脑了,行动起来就一帆风顺了吗?答案是否定的。知与行的统一,是最难解决的。正所谓“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面对困难,是等待、退缩避让,还是敢担当善作为,考验着新华教育人对“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态度。

(一)试点先行,典型引路

2016 年开始,我区把课程融合作为课程变革的一个突破口,以生活的视角重构课程,用融合的思维改变教学。

这是一条我们从未走过的路,在探索过程中,我们经历了固守抵触、破冰转变、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区域推进五个阶段。万事开头难,开始时老师们有抱怨,甚至抵触,认识上也有过误区,走过弯路,比如:为了融合而融合,把课上成大杂烩,既丢失了学科的属性,又风马牛不相及地融进了无关紧要的其他学科内容。问题来了,怎么办?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给出个样子”,对于基层学校而言,最直接的莫过于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借鉴的模板。于是,我们开启了破冰之旅,由教研室主任带队,25名一线教师到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进行现场观摩学习。老师们带着困惑、带着问题和不解去,带着收获、带着启发、带着跃跃欲试的激情回到了自己的课堂,继续实践、探索。这一次,他们的心中明确了方向,有了样板。

紧接着,我们确定了“试点学校先行、典型引路”的策略,逐步推进。在“新华区教学评估总结会暨新华好老师展示”活动中,石化小学率先推出了语、数、英三节融合课,再到路华小学的“风筝”主题融合课,第二实验小学“同在蓝天下”主题融合课,车站小学的“端午”系列融合课等,现场听课的老师们深切感受到了在融合课堂中,学生的兴奋与获得感;授课教师也获得探索、付出后的乐趣与成就感。学生与家长积极的反馈,给予了我们推广的动力。

2017 年年底,我们再次集合全区各学科骨干力量,协同备课,校际教研。从现实情境——沧州建州1500周年出发,结合区域教材《走进魅力沧州》《故事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五年级各学科教材知识点、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确定了区域融合课程的主题“魅力家乡”。12 月25日,“新华好课程”展示活动举行,《魅力沧州》融合课呈现出多元样态,使学习内容由原来遥不可及的教材,转变成了触手可得的身边事物,让孩子们在润物无声中完成了学习过程。没有进行融合课学习的班级,学生们表现得非常羡慕,特别着急地追问老师:“我们什么时候才会上这样的课?”

(二)集中研讨,个体展示

曾经,我们的学校在周一早晨,也是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的国旗下讲话,既无针对性,形式又单一。后来,通过外出学习观摩,我们逐步将“国旗下讲话”转变为“国旗下课程”。当然,这需要校长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前期调研、发现问题、提炼问题、选择故事。

不畏难、不退缩,是新华教育人不变的精神品质。我们对全区每一所学校的“国旗下课程”进行了集中观摩,全区所有校长、德育副校长、骨干班主任近百人参加。“国旗下课程”开展至今,与所有的学科课程有着共同的目标指向,那就是从单纯重知识的学习,走向价值观教育;从传统的学科教学走向综合育人、活动育人;从孤立的德育,走向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从知识学习走向培养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课题带动,校校参与

在推进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我区六项省级以上课题研究全部结题,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课题研究成果《信息技术使用手册》《画笔下的数学王国》《国旗下课程》《身边的科学》成为区域教材。这些区域课程始终是基于问题产生的,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问题,以研究的方式引领学生去探索、去解决问题,让课程理念真正落地。

国旗下课程

沧州市新兴小学葫芦课程

沧州市中宇小学室外枫林课堂

全部涵养激励,唤醒个体生命成长力

用课程落地核心素养,用课程践行学校文化,用课程引领师生发展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目的。多年来,我们始终关注的是学校内“人”的成长与发展,这些年的坚持和坚守,如今呈现出了师生共生共长的良好样态。

(一)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有效提升

新华区的校长队伍一如新华区的老城区风格,朴素不奢华,低调不张扬,踏实不轻浮,坚韧有担当。有的校长已成为省教育专家团成员;有的校长已经被沧州师范学院、保定师范学院聘为“骨干校长国培班”导师;有的校长受邀参加全国性的校长论坛,向教育同行贡献沧州的教育智慧。其实,这些并不值得标榜,最让人欣慰的是,他们激情澎湃的教育状态和情怀。

(二)教师的课程建设力得以彰显

当前的课程改革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将“意图课程”转化为“实施课程”,并进一步转化为“结果课程”,原因在于我们过于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推进,明显忽略了一线教师的课改主体作用的发挥。自“新华好老师”“新华好课程”推行以来,我们找到了调动教师开发课程、建设课程积极性的路径,也由此出现了名师群起的良好态势。

除了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教师之外,承担常态课程实施的更多的是扎根课堂的“根基教师”,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才是教育的基石。如2018 年“沧州市课程引领区域推进现场会”暨新华区教学评估总结会上,参加课程展示的老师中,年龄最大的已经五十多岁,而最年轻的老师,去年才刚走上讲台。我们始终乐于给更多渴望成长的教师搭建舞台,只要想成长、想成才,我们就努力去成就他们。实践也证明,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从而打通课程建设与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三)学生的多元智能潜力无限

读完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校长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教育不是要用知识把孩子手中的篮子装满,而是要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灯点亮。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也告诉我们:课程设计,要以儿童为中心。由此,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眼中就多了智慧和呵护,和善和坚定,当面对一个个丰富而独特的生命个体时,发现、涵养、激励,用“一花一世界”的眼光去欣赏他们的精彩,“滋兰九畹,树蕙百亩”。

高赫同学天生听力障碍,性格内向。从五年级开始,美术老师发现其绘画天赋,鼓励他加入美术社团,并悉心指导,不断为他创造展示机会,增强其自信心。经过两年的培养,六年级毕业前夕,被评为路华小学首届“善美好少年”,并为学校赠画留念。2016 年,他因美术成绩突出被特招进沧州市第二中学美术特长班继续学习,如今已考入理想大学。核心素养有许多的理解和阐释,但是从这个孩子的成长故事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听障、性格内向的孩子,通过学校个性课程的滋养,能够彰显隐性的才华,并找到自信,这就是核心素养的应有之意。

顾明远教授曾经指出:生涯教育是要告诉孩子怎么了解自己,怎么了解他人,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提前对自己的学习和人生进行规划。与那些已经毕业的孩子们相比,现在在校的孩子要幸福很多,那时的课程还只是雏形、萌芽。如今的他们在丰富的课程滋养下,更加灵动了:建兴小学专门为酷爱汽车的胡风等多名学生,开设小讲堂;石化小学的田园,个人创建公众号已有三年,一时成为校园小达人;车站小学的刘逸烁经常作为沧州市电视台的客座小主持人;实验小学的左晟冉,登上了央视少儿春晚的舞台……

让孩子站在舞台的中央,让课程尽可能地走近孩子,通过课程去关注个体,呵护心灵,健全必备品格;去唤醒智慧,挖掘潜能,发展关键能力;去正面引领,自我发展,形成正确价值观,实现学校教育过程从“育人才”到“育人生”的转变,将永远是我们区域推进课程建设的初心与目标。

猜你喜欢
沧州市校长区域
沧州市运河区人民法院以党建促队建、促审判
我的新伙伴
河北省沧州市北队小学学生书画作品
分割区域
爷爷最爱我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区域发展篇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