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的粗野主义:混凝土与先锋建筑
Chinese Brutalism Today: Concrete and Avant-garde Architecture
作者:[意] 阿尔伯托·博洛尼亚/Alberto Bologna
出版:ORO Editions, 2019
混凝土:一种材料、结构、文化和伦理表达
审视近20 年来中国建筑师的作品,混凝土材料的表达已经成为一个共同特征,这一点被意大利学者阿尔伯托·博洛尼亚 (Alberto Bologna)敏锐地铺捉到,并成为他的英文专著——《当代中国的粗野主义:混凝土与先锋建筑》所探讨的主题。他对混凝土建筑的兴趣起源于对建筑师皮埃尔·奈尔维(Pier Nervi)作品的研究。书名显然来自于英国历史学家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于1966 年出版的《新粗野主义:伦理还是美学?》(The New Brutalism: Ethic or Aesthetic?)。虽然班纳姆的“新粗野主义”一词具有很大的争议,这没有妨碍阿尔伯托·博洛尼亚对这一术语的巧妙借用,为全书的论述提供了关键指引,也带来新的争议。
全书包含3 个主要章节,分别为“设计过程中的裸露混凝土”“寻找身份认同:一种装饰性表皮”“全球雄心:一种精致的表皮”。第一部分概述了中国的设计体系、执业制度和建造过程,指出了大量建筑物是快速建造的、廉价的,提及新一代独立建筑师的崛起,为读者提供了理解中国建筑的背景知识,也为后面的讨论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是全书的重点,也是作者对作品的一手阐释。首先,他解读了刘家琨、王澍、张永和等人对素混凝土的大胆运用,特别是对细木、竹席模板的偏爱,也关注了直向建筑、西线工作室等在远郊的实践,以及张轲、李兴钢在胡同中的作品。作者指出,建筑师在混凝土的模板选择、配料、颜色等方面的实验,对提升、改进施工完成度有积极效果。论述内容还包括夯土墙及预制混凝土砌块的装饰性运用。
第三部分解读了一些试图去装饰化、追求光滑表面效果的作品,揭示了龙美术馆西岸馆的混凝土裂缝瑕疵,江南布衣总部园区的混凝土特征(完美无痕、价格昂贵)。比较而言,作者更推崇木心美术馆在应对施工难度、造价控制和美学表达的精心平衡,认为部分建筑对混凝土结构有一种 “崇拜”。
基于已经出版的英文、意大利文献、访谈和考察,阿尔伯托·博洛尼亚的论述基本上涵盖了当代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既有细节描述,又具有跨文化比较的意识。全书多达342 幅彩色插图,使得它区别于普通的学术专著,而深入的文字论述又不同于常见的作品图册。稍显遗憾的是,作者没有明确给出中国文化语境下“粗野主义”之定义。它到底是一种美学还是一种伦理或是一种真诚态度的表达?读者似乎难以清晰理解作者的核心观点。当代中国混凝土建筑与历史上其他国家(如英国、巴西等)的混凝土建筑相比,具有哪些共性与差异?优点或不足?又有哪些独特的理论价值?虽然如此,本书仍有助于国际读者了解当代中国建筑的多元与活力,还能够帮助国内读者审视自身文化建构的艰难历程。□(撰文:丁光辉,北京建筑大学建筑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树之生命木之心:天地人三卷
木のいのち木のこころ 人
作者: [日] 西冈常一/小川三夫/盐野米松
译者: 英珂
出版: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树之生命木之心》讲述的是日本宫殿木匠在当今社会如何发展传承的故事。本书分天、地、人3 卷,“天”卷讲述的是宫殿木匠行业复兴者——西冈常一栋梁(栋梁是日本对最高级木匠的称呼),“地”卷讲述的是西冈常一的继承者小川三夫栋梁,“人”卷讲述的是小川三夫创立的鵤工舍和他的徒弟们。
西冈家族是奈良法隆寺的宫殿木匠,家族世代负责法隆寺的修缮工作。我们都知道,日本奈良地区是世界上保存有木构古建筑最多和最密集的区域之一,这里保留有飞鸟时代(相当于我国唐代)的10 余座木构古建筑,法隆寺已经存续了上千年。日本以家族传习的方式保护修缮这些寺院木构古建筑,正是这些木结构建筑得以长久存续的原因。
西冈常一从小跟随祖父西冈常吉学习宫殿木匠的技能,以传统的师徒传习的方式继承了宫殿木匠的高超技能,并开创性地恢复了枪刨这种已经失传的工具。枪刨在中国古代被称为“鐁”,这是在推刨出现之前的一种平整木材表面的工具,枪刨的使用会在木材表面留下手工加工的痕迹。以枪刨为代表的手工工具的使用,正是西冈常一栋梁对传统宫殿木匠工艺继承的核心理念。西冈栋梁不建议使用电动工具,认为这样加工过后的木构件缺少灵魂,通过人手使用传统的锛凿斧锯可以感受木材的自然特性,赋予木材以灵魂。西冈栋梁告诉弟子们:“宫殿木匠的灵魂就在枪刨的前端。”
西冈栋梁的弟子们白天在工地现场做木工工作,晚上都需要认真而细致地研磨自己的工具,工具研磨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工匠的水平与地位,这一看似枯燥的工作是宫殿木匠修为高低的直接体现。新进弟子们看到前辈工具研磨精致高超的水平而自惭形秽,更加努力学习,跟上前辈的脚步。我们也常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是很少对自己有如此极致的要求。日本宫殿木匠对待工具的态度最能诠释他们对工作和人生的执着与坚持。
西冈栋梁将宫殿木匠技能以师徒方式言传身教。让弟子们住在家中,徒弟与师父同吃同住,除了学习木工技艺,更学习对待人生的态度。西冈栋梁将自己工匠技能与人生哲学传授给了弟子小川三夫。小川三夫成为宫殿木匠栋梁后创立了鵤工舍,广收门徒,工作对象不局限在奈良地区,而是扩展到全日本,将宫殿木匠的行业发扬光大。
《树之生命木之心》一书通过平实的语言,描绘了日本3 代宫殿木匠的传习发展。在这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仍能通过传统方式保留和传承这种纯手工的工艺实属难能可贵,同时,这群人的执着与坚持获得了全社会的认可。西冈常一栋梁在1993 年获得了“文化功劳奖”,小川三夫栋梁常年被各大学、科研院所、大公司聘请讲演,让全社会了解传统传习的重要性和人才的培养方式。就像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于,2019 年荣获 “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一样,这种“终一生,择一事”的执着与坚守是最难能可贵的。
西冈常一栋梁说:“树的生命有两个,一个是它们生长在山林中的寿命,还有一个,就是它们被用于建筑上的年数。”宫殿木匠的工作就是让这些树的生命能以建筑的形式尽可能,长久地留存下去。希望我们每一位从事建筑行业的人,都能通过自己的执着与坚持,为我们建造的新建筑与修缮的古建筑赋予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