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源流考

2020-04-01 07:12刘翠
文物季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梅瓶插花器物

□刘翠

一、名称及功用

梅瓶是现在人们对“小口、短颈、丰肩、修腹、窄胫”的一种器物的称谓。但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梅瓶”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末陈浏所著的《匋(陶)雅》中,稍后的《饮流斋说瓷》(民国许之衡著)对此有详细的记载:“口细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未丰,因其口径之小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宋瓶雅好此式,元明暨清历代皆有斯制”,清楚地说明了“梅瓶”这个名称的由来及其形制、起源。由此可知,人们把“小口、短颈、丰肩、修腹、窄胫”的器物称作梅瓶是在清末民初的时候,那在这之前人们对其是如何称谓的呢?

与其有关的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在《侯鲭录》(宋赵令畴著)卷三中称其为“酒经”,《翁牖闲评》(宋袁文著)卷六中称其为“经瓶”、“京瓶”,《云麓漫钞》(南宋赵彦卫著)卷三中称其为“酒京”。

及至元明之际的《碎金·家生篇三十二》中称其为“酒经”。而到《大明会典》中称盛酒容器为“酒缸、坛、酒瓶”,根据考古资料[1],明代用于盛酒的容器之一就是梅瓶,而且同时期的《金瓶梅词话》中称其为“酒”或“坛子”。到清朝的《万寿盛典初集》和《造办处活计清档》中已经记载有制作或进献的“梅瓶”,但其是插梅花之瓶的简称,还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梅瓶还有待论证。

因此,根据文献记载,我们今天所说的“梅瓶”在宋、元时期叫“酒经”、“经瓶”,别称“酒京”、“京瓶”;明代称“酒瓶”、“坛子”,或直接以“酒”称之;清末民初的时候才称为“梅瓶”,并一直沿用至今。

根据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宋代梅瓶上的题字“清沽美酒”、“醉乡酒海”以及宋辽金时期的壁画,如白沙宋墓的“昼上崔大郎酒”、宣化辽张世卿墓的备饮图、张文藻夫妇墓的童嬉图等,我们可以推测梅瓶在当时的功用之一是酒器。到了元末明初时期,《碎金》将其归入酒器类,而明晚期的《金瓶梅词话》直接以酒代称,说明直到明代晚期梅瓶仍是酒器。同时中国古代的插花艺术在此时也发展到了理论的高度,很多文人雅士对此著书立说[2],根据他们的理论,非常适合插花的器物具有或铜或瓷的质地,高瓶、小口的特点,于是梅瓶被当时的文人“今取以插花,极似合宜”。自此梅瓶在传统的贮酒功能外,又多了插花的功能,而清代正式将梅瓶的插花功能发扬光大,以至于到清末民初人们以为梅瓶只是用来插花陈设,竟不知其原本是酒器。另外,在明代,大量的梅瓶出自墓葬,包括明定陵、皇亲国戚以及一些功臣权贵的墓葬中都随葬有梅瓶,说明在明代梅瓶是一个重要的随葬器物,应该是当时的一种随葬礼仪。而到了清代,梅瓶已经很少出现在墓葬中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陈设品摆放在屋里了。

二、起源发展

目前唐代的“梅瓶”仅发现有2件,分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图一),整体较矮,没有宋代那种挺拔高雅的造型。但由于这两件器物不是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所以人们对其还有质疑。但1982年在河南孟县店上村唐墓[3]出土过一对“白釉瓷罐”,其形制已非常接近后世所说的梅瓶(图二)。1973年在陕西三原县焦村唐李寿墓[4]出土的石椁内部的线刻画中,其中一个侍女手捧的器物(图三)形制也与梅瓶十分相似。另外,在辽契丹的工匠们还创烧出了一种上粗下细,形似鸡腿的鸡腿瓶(图四、图五),主要用于在游牧迁徙生活中储存、运输水或酒。

关于梅瓶的起源,在学术界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课题,主要有北方起源说[5]和唐朝起源说。但任何一种器物的产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具有“梅瓶”这种形制的器物早在唐朝就出现了,只不过没有那么修长挺拔,还比较端庄典雅,之后在和辽契丹鸡腿瓶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发展出了宋代成熟的“梅瓶”造型,并自此盛行于元、明、清。

但无论梅瓶起源于何时,不可否认的是至宋代,它已经成为各个窑口普遍生产的一种器物了。也正因为各个窑口都生产,所以形成了宋代(包括同时期的辽、金、西夏)梅瓶多样化的特征。由于梅瓶的基本特征是小口、短颈、修腹、窄胫,而“小”、“短”、“修”、“窄”的含义都是相对而言的,因此其多样化主要体现在口颈部、器身曲线以及器物的整体高度上。其中最明显的是器物的整体高度的差异,宋代北方的梅瓶[6]整体普遍较高,大部分在35厘米以上,器身显得更加修长挺拔;而南方的梅瓶[7]则普遍较低,大部分在25~35厘米之间,器身更显端庄高雅。其次是口颈部的变化,口部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梯形小口(图八、图九、图一一)、小敞口(图七、图一三)、小唇口(图六)、小洗口(图一○)以及出沿小口(图一二);而颈部大致可分为短束颈(图七、图八、图九、图一一)、短柱颈(图六、图一○)、梯形颈(图一二、图一三)等几类。而器身曲线主要体现在肩腹部,根据肩部向腹部之间的过渡程度可分为圆弧肩(图六至图八、图一一至图一四)、圆折肩(图一○)、方折肩(图九)等。总体而言,短束颈梯形小口和短束颈小唇口是宋代北方最流行也是最具特征的,而梯形颈出沿小口是宋代南方比较典型的形制。总之宋代梅瓶形制的主要特点是修长挺拔,整体轮廓线较直,给人一种高隽神怡的感觉。另外这一时期的梅瓶大多无盖,可能是由于其质地不易保存;但也有少数瓷质的器盖,其形制特点为无纽,剖面呈梯形(图一四)。

由于元代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所以它的器物总是有一种粗犷豪放之风,梅瓶也不例外。元代梅瓶相比宋代的高挑优雅,其肩部变宽,胫部变粗,整体更显得稳重。元代梅瓶(图一五至图一八)的形制特点主要表现为:小平口出沿,短梯形颈,圆弧肩更加饱满浑圆,胫部较粗,整体上是一种豪放雄伟的形态,与其草原游牧民族的性格相吻合。另外元代还创烧出了一些形制特殊的梅瓶,如八棱形梅瓶(图一六)。这一时期的器盖也已经有纽了,但剖面仍呈梯形。

唐代images/BZ_25_482_306_706_584.png图一 图二 图三images/BZ_25_861_309_1056_586.pngimages/BZ_25_1241_300_1343_588.png辽代images/BZ_25_482_606_627_901.png图四 图五images/BZ_25_792_606_950_901.png宋 代北方 南方images/BZ_25_482_915_647_1210.png图六 图七 图八 图九 images/BZ_25_1611_915_1787_1210.png图一○ images/BZ_25_1923_915_2041_1211.png图一一images/BZ_25_765_915_928_1210.pngimages/BZ_25_1049_915_1207_1209.pngimages/BZ_25_482_1227_678_1522.pngimages/BZ_25_1333_915_1512_1210.png图一二 images/BZ_25_820_1227_1022_1522.png图一三 images/BZ_25_1178_1227_1392_1522.png图一四元代images/BZ_25_482_1540_651_1835.png图一五 图一六 图一七 图一八images/BZ_25_824_1540_997_1835.pngimages/BZ_25_1171_1540_1356_1835.pngimages/BZ_25_482_1850_660_2145.pngimages/BZ_25_1530_1540_1718_1836.png图一九 图二○ 图二一images/BZ_25_829_1850_1017_2145.pngimages/BZ_25_1187_1850_1365_2146.png明 代早期 中期 晚期images/BZ_25_482_2161_639_2456.png图二二images/BZ_25_470_2474_604_2769.png二三 images/BZ_25_706_2477_850_2766.png图二四 images/BZ_25_995_2477_1157_2766.png图二五 images/BZ_25_1302_2477_1464_2766.png图二六 images/BZ_25_1609_2477_1762_2766.png图二七 images/BZ_25_1904_2477_2056_2766.png图二八清代images/BZ_25_482_2781_679_3076.png图二九 images/BZ_25_823_2781_1005_3076.png图三○ images/BZ_25_1153_2781_1341_3076.png图三一 images/BZ_25_1485_2781_1688_3076.png图三二

梅瓶经过宋元时期的大力发展,其形制种类已经非常丰富了,这就给明代梅瓶进入烧造高潮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代梅瓶形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主要是永乐、宣德时期(图一九至图二一),其形制特点为小唇口,短束颈或梯形颈,圆弧肩,肩部比元代更加丰满,胫部内敛幅度不大,延续了元代的风格,这个时期的器物体现出了一种稳重的形态。中期主要是成化、正德时期(图二二),这一时期梅瓶处于过渡时期,但从形制来说更接近于早期梅瓶的形制。晚期主要是嘉靖、万历时期(图二三至图二八),器物的形制有了明显的变化,主要特征是(浅)盘口或洗口;短直颈或短束颈,尤其是到了万历以后颈部变得比较细直,呈上宽下窄的喇叭状(图二六);肩部丰满、圆鼓,胫部较粗,外侈不明显,整体器物弧度不明显,甚至有的梅瓶整体呈直筒状。但是在中期的时候还出现了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梅瓶,就是腹下部收缩得特别明显,使上部呈明显的圆球状,而胫部外撇,加大了器物自身的弧度,上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器型看上去有一种失重的感觉,这种梅瓶一直延续至明末(图二八)。另外到明代时有相当一部分的梅瓶都带盖,盖上既有有纽的,也有无纽的,纽大多呈宝珠纽,盖面有平、弧之分,即有呈梯形的(图二三),也有呈伞形的(图二五),还有跟口部一样大小的(图二四)。

清代梅瓶由于其储酒的实用价值和作为明器的礼仪价值逐渐消退,而其插花的功能被发扬光大,逐渐演变为统治阶层陈设摆玩的工艺品。因此为了迎合统治阶层的这种需求,这一时期的梅瓶不仅烧制得更加精致、秀美,有各式各样的形制、釉色,而且还大量仿制前朝的造型。所以相较于宋、元、明时期,清代的梅瓶没有那么统一的形制(图二九至图三二),其最大的特点是口径尺寸的增大和颈部较粗,形制以小唇口、短直颈,丰肩最为多见,器物整体曲线表现得更加优美、流畅。这一时期由于梅瓶已经变为插花用具,因此都是无盖的。

三、小 结

综上所述,我们今天所说的梅瓶是在唐代“梅瓶”和辽代鸡腿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宋辽金时期的梅瓶主要是纵向发展,也就是器物整体曲线高挑优雅;而从元以后的梅瓶则开始向横向发展,也就是器物整体曲线敦厚稳重。总体来说,梅瓶的演变趋势就是肩部越来越丰满,而腹部内敛幅度越来越小,胫部越来越粗。从梅瓶形制的发展变化来看,似乎元以后的梅瓶是沿袭宋代南方地区的梅瓶发展而来的,也即元以后梅瓶的发展主要是受景德镇窑系的影响。

[1]1971年山东邹县鲁王朱檀墓的梅瓶出土时里面还贮藏有酒;江西桂林靖江王墓中的梅瓶出土时也贮藏有酒。

[2]明屠隆的《山斋清供笺》,袁宏道的《瓶史》,张德谦的《瓶花谱》,文震亨的《长物志》等都有关于插花的花卉、器具以及插花之法的描述。

[3]尚振明《河南孟县店上村唐墓》,《考古》1988年第9期。

[4]孙机《唐李寿石椁线刻〈侍女图〉、〈乐舞图〉散记(上)》,《文物》1996年第 5期,36页。

[5]北方起源说认为梅瓶是受辽鸡腿瓶的影响,首先在宋的北方地区产生的。

[6]主要指的是定窑系、磁州窑系、耀州窑系等北方窑口生产的。

[7]主要指的是龙泉窑系、吉州窑系等南方窑口生产的。

猜你喜欢
梅瓶插花器物
梅瓶
礼乐之道中的传统器物设计规范
琳琅满目——中国古代器物之扇子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钧瓷梅瓶
钧瓷梅瓶
饮酒、插梅,作陪古人浪漫生活
那篮叫灰姑娘的插花
讽刺插花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