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守刚 刘宏刚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130024/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 150001;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130024)
提 要:自从二语定向动机流概念提出以来,相关研究不断增长。本文在综述17项定向动机流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4类:个体动机流验证性研究、集体动机流验证性研究、动机流量表/问卷制作研究,以及定向动机流的应用性研究。最后,本文指出未来二语定向动机流研究中尚待加强或者完善的若干方面。
近年来,国外二语动机最新研究成果,定向动机流(Directed Motivational Currents, 简称DMCs),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定向动机流指“一股强烈的动机驱动力或者动机喷发,它能够激励或者维持长期的行为(例如二语学习)”(Dörnyei et al. 2016:2)。自2012年Dörnyei首次提出该定义至今,国内外学者对其从理论探索阶段,发展到基于多样群体、多国别多方法的实证研究阶段。定向动机流将动机观念和行为相结合(Liu 2018:245-246),着眼个体和群体的动机发展等特点,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于该概念的特征国内已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常海潮 2016:704-714),但对于相关实证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还鲜有成果。本研究拟从4个方面梳理目前国内外各类期刊、书籍发表的相关实证研究,以期从中找出研究的特点,提出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2012年Dörnyei提出定向动机流的基本思想至今,学界见证该框架从萌芽到成熟,从理论探索到实证深入的发展历程。第一篇实证探索的文章由Henry,Davydenko和Dörnyei(2015:329-345)3人合作发表。为此,我们将2012-2014年视为该框架的理论萌芽时期,主要是Dörnyei团队对该框架的概念界定、描述,相关成果见诸于会议发言(C. Muir在2014年诺丁汉大学研究生研究论坛发言引用)、期刊(Muir, Dörnyei 2013:357-375)和章节(Dörnyei et al. 2014a:9-29)。在萌芽时期,Dörnyei及其团队首先提出定向动机流这一新的动机理论框架,剖析定向动机流的理论来源。概括说来,动机流理论囊括心理学和应用语言学界已经确认的多个动机因素,例如:愿景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心流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动态系统理论等。他们着重强调愿景为动机流带来的强大的动机力量。2015年,动机流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指出动机流理论的研究范式符合复杂动态系统的二语研究视角,与新的时代精神相契合,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情境中把握动机的发展特征(同上 2014b:95-105)。在此基础上,他们深入分析动机流的生成条件以及内在组成要素,包含目标/愿景明确性、凸显促进性结构、积极情感加载以及参与者拥有意识等标志性成分(同上 2014a:9-29)。概括说来,萌芽时期的探索主要从动机流的愿景确定性、促成动机流的结构要素以及伴随动机流的积极情感等方面明确这一新的动机框架。
专著《语言学习中的定向动机流——集中干扰框架》的出版标志着定向动机流理论走向相对成熟。该书不仅全面深入论述定向动机流的理论特征,而且通过对比的方式阐明动机流理论的区别性特征及其在二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作为一种心理体验,这一概念不同于毅力或者坚韧,因为动机流体验者不需要通过自我调控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学习投入。他与心流理论也有着明显差异,因为动机流不是解释参与者的一次性投入行为,而是为了一个目标而付出持久的努力;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也不是来自一次性投入本身,而是接近目标以及实现自我潜能时感受到的愉悦。此外,基于轶事证据和心理学领域的相关概念研究,例如情绪感染、集体心流,Dörnyei等认为这种体验可以运用到集体层面动机流(group DMCs)中,例如二语课堂学习。他们还指出,通过不同方法提供教学干预可以引导学生们进入个人或者集体的定向动机流。值得一提是,有关定向动机流的网站(http://dmcsinaction.com/resources.html)详细介绍定向动机流理论最新的研究发现及主要研究人员。总之,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上述理论探索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主要考察定向动机流实证研究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视角,具体研究问题如下:(1)定向动机流理论在2012年至2018年期间,相关实证研究的发现是什么;对于二语教学是否有着明显的帮助。(2)这些成果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环境如何。(3)这些实证研究对深入探索个体层面和集体层面的定向动机流有哪些帮助和启示。
本研究通过Web of Science,google scholar以及中国知网中的CSSCI子库3大检索系统,分别输入directed motivational current, DMC, motivational current作为检索词。从检索结果中删除理论研究和书评之类文献,共发现实证研究论文19篇。我们采用高一虹等(2000:65-72)的文献分类方法,将以数据或调查为依据的实证研究筛选出来,对19篇论文进行细读,将具有如下特点的论文纳入本研究,(1)以Dörnyei等提出的定向动机流作为理论基础或研究框架;(2)有明确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对象、研究问题、研究工具、研究过程)的论述;(3)运用恰当的方法,定量或者质性的方法进行研究;(4)对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科学呈现、分析与解释(详见表1)。最终确定纳入本研究的论文为15篇,涉及研究17项。文章类型以期刊论文为主,占66%;博士学位论文为辅,占27%;少量为书刊章节文章。其中国外研究共计15项,国内相关研究2项。
表1 定向动机流实证研究基本信息一览表
17项实证研究围绕定向动机流展开,主要集中在理论萌芽期之后,从2015年的1篇快速上升到2017年的8篇。从研究对象角度看,他们来自6个国家的本科生、研究生,也包括职前英语教师等。他们学习的语种主要是英语,占到总数的72%,还包括日语、库尔德语、瑞典语等其他欧洲语言。参与人数从1人到1,563人不等。实验时间长的达1年,短的只有1-2个小时的访谈。研究地点涉及伊朗、日本、美国、中国等国家。从研究方法角度看,主要以质性研究为主,占到总数的96%。主要通过回溯性访谈获取研究语料,通过现象法分析语料。从研究内容角度看,这些文章主要围绕4个方面:个体动机流验证性研究、集体动机流验证性研究、动机流量表/问卷制作研究以及动机流应用性研究。
在理论萌芽期之后,学界需要实证研究来证实定向动机流的理论假设,因此,明确动机流的存在、发现其定义性特征是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如图1所示,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以证实性研究为主,包括个体层面以及集体层面动机流现象的证实。相比较而言,定向动机流量表/问卷的研究比例较小,仅有两项研究涉及问卷/量表。这一方面与定向动机流强调过程、动态这些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与动机流的细节性研究的投入较少不无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应用性研究占到总比例的25%,考虑到研究时间主要集中在2017年至2018年,这或许代表定向动机流未来研究的走势。
图1 实证研究分类
个体定向动机流的验证性研究主要探索3个内在特征:目标/愿景确定性、促成性结构以及积极情感加载。Dörnyei等认为,它们是构成一个完整的定向动机流体验必不可少的3个部分(Henry et al. 2015:329-345;Muir, Dörnyei 2013:357-375)。Henry等(2015:329-345)首次通过实证研究确定动机流体验在二语学习中存在。该研究选择3位符合条件的瑞典女性移民作为参与者,年龄从26岁到35岁不等,通过半结构访谈和回溯性访谈的形式获取研究语料。该实证研究结果完全支持以下结论:动机流确实存在,它是一种高强度且长久的动机形式,存在于凸显的促进结构中,有着积极情感的伴随。该研究弥补定向动机流理论在实证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证实个体动机流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的存在。此后,Ibrahim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首先,Ibrahim着重调查体验者的经历过程、个人评判以及个人情感状态(Ibrahim 2016a:286-313)。研究发现,完整的动机流结构包括激活、启动、维持和关闭4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实现形式不尽相同。Ibrahim的研究进一步聚焦动机流中的情感特征(同上 2016b:258-281)。他利用现象学研究法(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和半结构访谈法调查7位动机流体验者的情感动态,指出定向动机流体验者以积极情感为主,偶尔使用负面情感调控情绪状态来维持学习投入。此外,Ibrahim以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利用深度访谈方法收集语料,探讨定向动机流在激活阶段的特征(同上 2017:24-33)。
对于个体层面的探索,研究对象也扩展到外语教师和学习外语的成年人。Zarrinabadi和Tavakoli(2017:155-166)选取伊朗某外语学院两名职前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两名教师在任教之前的一个阶段体验过定向动机流,他们有着清晰的职业定位,完整的动机流路径以及喜悦、兴奋等积极情感。Safdari和Maftoon(2017:43-54)研究一名母语为波斯语的伊朗籍中年意大利语学习者并通过3次半结构访谈追溯参与者学习经历,收集研究语料,利用专题编码分析来梳理数据。研究发现,定向动机流理论假设的3个核心特征均可以在参与者经历中得到明显的观察和印证。这3个成分对于动机流前行有着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总之,个体定向动机流现象的研究是这个阶段最为主要的内容。研究人员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研究对象证实定向动机流在外语学习中确实存在。这些研究进一步明确这一理论框架的内部结构,即激活、启动、维持和关闭4个阶段以及它的3个定义性特征。
与个体定向动机流相比,集体定向动机流的关注相对较少,研究方法主要涉及访谈和实验等质性研究方法,涉及的对象主要是课堂英语教学。研究目的主要包括2类:通过观察验证集体动机流的存在以及通过实验设计引导学生们进入集体动机流状态。Ibrahim(2016a:236-283)最早对集体动机流进行验证。她选择伊朗两个英语学习班级以及一所中学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象学研究方法、反思法和追踪法进行探索。研究发现,集体动机流存在于二语课堂教学中,甚至存在于整个学校内部。它产生的凝聚力、感染力和目标同一性有助于产生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的方法设计集体动机流体验框架,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升二语课堂教学效果。Muir(2016:190-210)首先探讨集体动机流体验框架的有效性,研究对象是一个商务英语班(学习集体),由来自8个国家的16名母语非英语的学生组成,采用实验法、访谈法对假设的“聚焦成品”(All Eyes on the Final Pro-duct)追踪记录5周时间。结果表明,该框架可以在二语课堂教学中激活集体定向动机流,这股集体定向动机流能够明显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能力。该研究首次验证教学干涉能够生成较强的集体动机流,它对于动机流理论的深入探究以及理论到实践的转换都十分重要。Colombo(2017:188-195)从复杂动态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美国某高校“商务西班牙语”班级中学生的二语动机变化。本研究的参与者由班级中随机抽取的4名学生构成,围绕着“合作创业维基项目”,对假设的“聚焦成品”这一项目框架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观察。结果表明,学生的自我系统与班级的集体动机流形成互动关系,二语即时语境中的一些要素可以看作促成性结构,有效地引导学生去体验集体动机流。Mansouri(2018:34-61)的研究主要聚焦定向动机流对于波斯语学习的推动作用。该研究通过观察、访谈等方法确定集体动机流在波斯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存在及其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虽然早期的实证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但也有从量化角度进行的研究。Muir(2016:134-151)利用自制问卷“理解长期动机”在全球范围内调查1,563名参与者的动机流体验情况。调查对象包括任何与二语、语言学、语言教学培训相关的学习者或者教学者,语种、年龄以及国别不限。研究发现,定向动机流不是少数人的意外体验,它是一种易于识别、分布广泛的动机现象。值得一提的是,基于“理解长期动机”调查问卷,“定向动机流倾向量表”是测量这种心理体验的第一个量表,主要包括动机流识别和动机流体验情况。该量表被Ghanizadeh和Jahedizadeh(2017:27-56)翻译成波斯语版本,用以调查伊朗学生的二语习得中动机流体验。他们利用该量表以及访谈调查320名有着不同教育程度以及不同英语水平的伊朗英语学习者。研究发现,不同教育程度以及不同英语熟练水平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动机流体验频率;受教育水平高、熟练程度高的学生更易于体验动机流。
随着定向动机流的证实性研究日渐成熟,学者们开始逐渐探索如何在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中应用定向动机流。定向动机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于课堂教学中课程大纲以及教学形式的优化作用,另一个是对于长期学习动机(含教学动机)的维持作用。
Watkins(2017:59-73)首先尝试利用个体定向动机流的核心特征完善教学大纲,引导班级学生进入定向动机流状态。该研究参与者包括25名英语中级水平的日本大学生。基于定向动机流的3个核心要素,Watkins设计长达一个学期的综合英语课教学大纲。他利用CEFR-J测试成绩以及自行设计的3份问卷考察新大纲的作用。研究表明,动机流辅助下的教学大纲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此外,Shirvin和Talebzadeh(2018:34-40)的研究发现定向动机流的3个核心特征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研究人员设计3个文学批评集体,将参评最佳集体以及发表文章作为他们明确的学习目标,成功地运用定向动机流的激励作用。尹洪山(2018:64-68)也考察定向动机流对于二语写作的促进作用以及学习者积极情感的提升作用。
此外,动机流的核心特征还被用来解读或者维持长期动机现象。例如常海潮(2017:39-47)借用定向动机流中一些要素/概念解读中国大学生长达4年期间英语学习动机变化情况。他利用定向动机流中的两个主要成分,目标/愿景确定性和促成性结构,采用刺激回忆和回溯性访谈的方法,构拟中国某高校10名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本科期间的个体动机变化轨迹。Sugino等(2017:555-567)则关注大学英语教师长期动机变化情况。该研究利用定向动机流的激励功能来缓解教师教学动机减退的现象。他们利用混合法调查34名日本大学英语教师动机减退现象及其缓解方式。研究结果表明,作为一种策略框架,定向动机流为消除教师困惑,改善心理状态指明一条出路。但是,该研究仍停留在调查阶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该如何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
定向动机流相关实证研究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其贡献可以归结如下:(1)实证研究证明有关定向动机流的假设。无论是个体动机流还是集体动机流,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都确实存在。作为一种独特的心理体验,它们为个体/集体带来强大的驱动力,促使学习者持续投入到二语学习中,直至取得既定的目标。其主要维度包括目标/愿景定向性、促成性结构、积极情感状态和参与者拥有意识,其中前3者是核心特征。(2)定向动机流量表以及调查问卷的研发在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为广泛研究这一心理现象提供便利。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测量工具迅速发现哪些二语学习者经历过动机流体验,或者利用这些测量工具引导二语学习者快速进入动机流状态。(3)实证研究发现,在课堂二语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改善课程大纲、完善教学设计、引入项目式教学策略等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进入定向动机流。换言之,教学干涉可以产生较强的集体定向动机流,利于提高二语课堂教学效果。(4)定向动机流对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作为一种最优的长期动机实现形式,它可以维持二语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动机,激励个体不断投入。对于二语教师可以利用定向动机流的核心特征,实现优化教学大纲和教学形式的目的。笔者认为,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及实证探索的拓展,动机流的巨大应用价值将会被源源不断挖掘出来。
作为新生的二语动机理论,虽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理论完善、研究视角等方面需要深入探索。首先,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研究工具相对趋同。动机流各维度及其要素构成一个复杂动态系统,需要从时间、个体、环境3个维度动态考察学习动机(Dörnyei et al. 2014b:95-105)。然而综述发现,动机流的实证研究以质性研究为主,缺乏广泛的定量研究;以周期较短的静态研究较多,缺乏周期较长的动态研究。此外,虽然多数实证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但是研究人员利用的都是回溯性访谈或者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语料。这种自我报告的描述性结果在动机流研究的起步阶段很有价值,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只停留在一般性描述上就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研究、个案研究或者混合研究,从深层次上考察动机流对于二语习得影响。其中,质性回溯模型法(Retrodictivequalitative modelling)是复杂动态系统视角下研究动机心理的一种重要研究工具(Dörnyei 2014:80-91, Hiver 2017:669-690),希望在未来研究中学界能够重视质性回溯模型法在动机流研究中的积极作用。
其次,研究对象宜多样化。目前研究对象以成年人为主,集中于大学生及研究生群体。这一方面与研究人员集中在高等学校有关;另一方面原因是成年人的学习动机较为明显,其动机流易于发现。此外,需要加强二语教师动机流研究。二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另一个主体,他们对于激发、培育和发展集体的定向动机流至关重要。作为班级动机流的激活者/参与者,他们需要自己同步进入动机流状态。因此,如何引导教师进入一种长期投入的高动机状态,以及探索如何利用动机流来调节教师动机(例如对于英语教师动机减退的治愈作用)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课题。
再次,理论探究仍需深入。动机流的3个核心特征已经得到充分证实。但是,考虑到上述研究中基本都是回溯性访谈,很难排除“记住自我/经历自我效应”(人们对于事情的高潮和结尾部分记忆更加深刻)(Kahneman 2011:22-41)的干扰,因此,3个核心特征的权重问题更值得深入思考。此外,定向动机流理论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的关系有待梳理。虽然二语动机流代表着动机研究的最新发展方向,但是自我系统仍然吸引大量研究人员探索与“自我”相关的动机成分(Boo et al. 2015:145-157)。从表面观察,二语动机自我成分与定向动机流理论中的成分具有一定重合性,然而两者的关系尚不明确。例如,Boo等认为,定向动机流理论直接来源于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同上);然而,Colombo(2017:195-210)在研究中发现,两者形成一种互补关系,在不同层面上推动二语学习。两者关系的深层次梳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动机流理论。此外,情感的功能研究是亟待回应的一个问题。尽管积极情感伴随是动机流的3大核心特征之一,但在上述实证研究中却发现不同的结果。因此,深入了解动机流体验的情感特征、深入挖掘情感的运行机制将成为动机流理论后续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最后,研究视角尚需深化。研究者可以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验证和实际应用以促进研究的纵深发展,具体内容包括(1)拓展验证研究,重视个体动机流的应用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理论框架,定向动机流的干预研究仍然比较少见。除了加强二语课堂教学中的干预研究的同时,还应该大力开展个体层面的动机流干预性研究,从激活、培育和发展角度探讨定向动机流的实现形式和应用效果。从国内的情况看,二语定向动机流理论的探索性验证研究和课堂教学中实验性研究仍然空白,国内研究者应对此有所开拓。(2)加强集体动机流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探索。集体定向动机流概念从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学界关注,《语言学习中的定向动机流——集中干扰框架》一书专门叙述集体动机流的特征及应用价值。然而,集体动机流理论与语言教学理论(如任务教学法)、其他动机理论(如二语自我系统)之间的关系仍然需要梳理。基于项目教学的相关理论,Dörnyei推荐7种生成课堂动机流的教学框架中,除“聚焦成品”以外,其余仍无人问津。因此我们期待更多的实验研究去关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外语教学活动,挖掘集体动机流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方法,让定向动机流的集体效应在课堂教学中落实。(3)二语的语种有待丰富。国内外学者对于动机流的实证研究仍以英语习得作为焦点,这反映出英语在二语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以及英语世界语的趋势;但是应该看到定向动机流的激励作用不仅反映在英语的二语习得过程中,还包括其他多种语言,如汉语、法语、德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