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
地理规律是高度抽象、归纳而成的地理原理知识。高中地理规律是高中地理学科的精华所在。地理规律的教学对于有效渗透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思维能力、发展现代人必备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学好规律有助于提升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学好规律有助于对地理知识结构的把握;学好规律有助于提高综合与分析概括能力的水平;学好规律有助于提升空间想象能力;学好规律有助于树立地理时空观念。
对地理规律的教与学的经验分析
对高中地理规律的教情分析 高中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地理规律,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地理演变规律和地理分布规律。在教学中,若不理解地理基本原理,不能真正掌握规律的来龙去脉,会降低学生的地理认识水平,不利于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迁移能力的培养。而讲得过深或太复杂,会使学生云里雾里,人为的增加难度,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反而降低教学效果。
对高中地理规律的学情分析 地理的时空跨度大,内容繁多抽象,教学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又非常薄弱,所以增加了规律教学的难度,学生很难将所学地理规律与实际联系,不能够正确而有效地运用地理原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促进地理规律有效教与学的探索
要围绕关键图表设置探究活动 图表能使学生对地理规律的理解更深刻透彻,更易记忆和掌握。每一个地理规律教学都有与之相应的关键地理图表或变式图表。在教学中,一定要利用好教材中的典型图表,围绕典型图表设置活动。在典型地图上选择典型区域,设计典型问题,突出过程与方法,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再利用变式图或局部图表进行针对性的迁移训练。例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教学中,针对自然带分布模式图和世界自然带分布图,设计了三个活动,每个活动围绕地图设计了若干问题。围绕自然带的分布图在分析过程中理解规律。
活动1:在“气候分布模式图”基础上完成“自然带模式图”。“气候分布模式图”是学生熟悉的知识,参考课本内容完成“自然带模式图”(课前布置)。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结合教材阅读部分能独立完成的活动。这样做的好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学以致用的意识。巩固迁移所学气候知识,潜移默化地理解掌握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气候与植被的对应关系),建立地理模型,使复杂问题简单化,便于我们发现和研究规律。这是理解判读“世界自然带分布图”的突破口,为探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打下基础。
活动2:分析三种地带性规律。选点,运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推理世界自然带,动手与景观图连线,选择分析三种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和描述地理规律。
活动3:运用“珠穆朗玛峰”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山脉大位移,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力,加深对规律的理解。这样,学生在感悟、理解地理规律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弄清地理规律中的因果关系,进而掌握了地理规律,也学会了地理学习的方法。
要围绕生活情景设置探究活动 进行地理教学应密切关注周围的生活现象,并适时地引入课堂,探究其形成发展的地理原因。将地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让同学谈一谈炎炎夏日,走在柏油马路边与漫步在公园里的感觉;让家住山区的同学说一说夏日白天和夜间站在山顶的感觉;让去过海滨城市的同学谈对气温的感受等等,并引导学生用刚刚学过的热力环流知识去解析生活中的现象。再如:在理解热力环流之后,设置了如下探究活动:城市风的形成原因?污染严重的工业应如何布局?卫星城如何布局?为什么选用“城市风”这个案例?因为城市是学生熟悉的环境,让学生倍感亲切,拉近学生和课堂内容的联系,学生在品尝学习快乐的同时,推进另一个问题:山区怎么办?对山区城市布局做评价并提建议,同时引入唐诗“《夜雨寄北》”:
《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设问:巴山夜雨?逐步把热力环流的应用推向深入。
围绕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设置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把自然科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然科学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学生逐渐学会用自然地理规律去解释生活现象,重视在实际应用中巩固和深化地理规律,最终达到灵活运用地理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学習,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在过程中学会地理规律的基本原理,能够透彻分析地理知识间内在的因果关系,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在拓展视野的同时,学会从地理的视角去看身边的现象和问题,并能从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地理问题;能够提出探究的方案,并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展示自己的体会、见解、观点和成果,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附属红螺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