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华蔚
音乐活动是幼儿较为喜欢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但中班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相较小班幼儿却明显下降。而开展音乐游戏活动不仅能提高幼儿对艺术的感知能力,还能提高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参与度。因此,为组织一次有趣又有效的音乐活动,我展开了对音乐游戏活动设计的探索和研究。
中班幼儿在艺术领域的年龄特点
幼儿园中班是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其特有的年龄特点。他们对周围的生活更加熟悉,开始积极运用感官探索和了解新鲜事物,不但要知道“是什么”,还要探究“为什么”,更加乐于交往,善于交往,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索。中班幼儿喜欢听故事,喜欢聆听和朗读节奏鲜明、有韵律的歌谣,喜欢看变化多样和色彩鲜明的动画片、木偶剧,喜欢在游戏中进行感兴趣的表演,并不断求新与创造。
音乐游戏活动要以幼儿为中心
幼儿是活动的参与者,是活动的“主角”,在设计活动时应牢牢将“以幼儿为中心”这一理念作为设计意图,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内容,选择符合幼儿年龄及特点的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愿意表现,并获得参与的快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强调要给予幼儿充分表现的机会,为此我设计了“小老鼠与泡泡糖”的游戏活动,目的是满足幼儿的各种表现欲望,让幼儿在活泼的情景中以游戏的方式表现音乐的曲式和旋律特点,提升幼儿的艺术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活动目标要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
幼儿分析 活动实施选择的教学对象是笔者所带班级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中心幼儿园的中班幼儿,他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活泼、好动、性格外向,喜欢参与活动,容易进入活动情境;对用动作进行创造性表现拥有浓厚兴趣,多数幼儿动作协调性较好;喜欢音乐活动,但枯燥乏味的课程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有较强的音乐领悟力和感知能力,喜欢通过歌唱、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活动主要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在游戏中体验音乐,体会音乐游戏的快乐。
目标分析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纲要》为指导,为达到综合教育最终的目标,我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确定了活动目标:能根据乐曲旋律合拍地做老鼠走、左右观望的动作;夸张表现小老鼠拽泡泡糖时的表情和动作,发展音乐表现力;知道泡泡糖会给别人和环境带来不便,要爱护环境。
准备活动要围绕具体活动目标进行
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及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以“小老鼠与泡泡糖”为例,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活动前要先分析幼儿,做好经验准备。因此,在活动开始前,我结合班级主题内容帮助幼儿熟悉《小老鼠上灯台》这一儿歌,以便于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
物质准备 一是教学材料:完整的音乐及教学PPT;二是辅助材料:小老鼠的头饰。
游戏过程要以乐曲和情节创编为主
在“小老鼠和泡泡糖”活动的设计中,我采用先设计游戏内容,再寻找合适音乐的策略。先设计故事情节,灵感源于《小老鼠上灯台》的儿歌,并将其改编为“小老鼠上灯台0偷0油吃;小老鼠上灯台0下0不来”的节奏,再根据儿歌节奏选择一首八六拍的歌曲。通过故事和音乐间的联系,加深幼儿对音乐的了解,通过分段、反复听等方式,让音乐随着故事发展进行穿插,使抽象的音乐变得情境化,同时图谱展示辅助提高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除此之外,幼儿还需用肢体动作将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
音乐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游戏,要培养幼儿动作的合乐性。因此,教师的指导与游戏规则的设定就十分重要。在游戏过程中,我引导幼儿发现“上”和“偷”这两个字要顿拍,在游戏时要停在地上不动。同时,活动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结合音乐作品引导幼儿去感受,启发和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自由表现,并留给幼儿创作的空间,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不断提高。如在出现滑落的声音时,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将泡泡糖粘在身体不同的地方。
音乐作品只有在反复欣赏中才能认识得更为全面、深刻,记忆也更加牢固。在活动中,我采取了阶梯法,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多次重复。为了落实走、看这两个重点动作的合拍,采用了由慢到快、由说唱童谣到旋律跟进,循序渐进,步步递进地将节奏、乐曲、动作融为一体。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我随时关注幼儿的参与程度和状态,考虑到反复动作幼儿会感到枯燥无趣,将环节设计从吸引幼儿参与的兴趣,逐步过渡到为幼儿设立有挑战性的目标。随时语言引导幼儿思考,让孩子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在最后结尾环节加入大花猫的角色,让孩子们更好地沉浸在游戏情境中,提高了游戏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每个孩子都是音樂的天才!” 音乐游戏能够把丰富的教育要求以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表现出来,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既掌握了音乐知识和技能,同时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促进了儿童对音乐活动的稳定兴趣及积极、主动个性的形成。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就能给幼儿一片绚丽的天空,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成为创造的主人。
(作者单位: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中心幼儿园)